全文共3524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面對天下分裂、民眾流離失所,多數亂世豪傑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及統一四海、安定天下的政治抱負。
東漢末年,諸侯競起,各自盤踞一方。
隨著天下分裂,很多昔日情同手足的故交、知己,乃至於同一家庭的父子、兄弟,被迫分處於相互對峙的不同陣營——
公元223年夷陵之戰後,蜀將黃權因退路被敵軍切斷,與其長子黃邕等投奔曹魏,其次子黃崇則留在蜀漢;
名士藏洪與才子陳琳既是同鄉又是知己,他們原本共同效忠於袁紹,後因藏洪與袁紹交惡,兩人無奈分道揚鑣;
公元249年,曹魏宗室重臣夏侯霸(夏侯淵之子)歸降蜀漢,其女婿羊祜則繼續在北方效力;
名士許靖、王朗、華歆等當年同朝為官、互為至交,後來由於各自際遇不同,許靖身在蜀漢,王朗、華歆等則為曹魏重臣;
出自琅琊陽都的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誕,宗室兄弟三人分處吳、蜀、魏三方,各有盛名、顯赫一方……
這些亂世豪傑雖然彼此情深義重,但是在政治上畢竟各為其主,因此常常勢不兩立、兵戎相見。這些分處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常因骨肉親情、知己之情或故交之誼,在相互攻訐、討伐的同時,彼此掛念,相互體恤。三國時期的很多人情世故因此顯得悲壯而悽美。正像藏洪當年在致陳琳信中寫的那樣:你我間的思念之情日夜縈繞,但由於取捨不同而無法相會,其中的愁苦悲愴,只有各自心知。
三國時期,各方豪傑縱橫捭闔、馳騁沙場,其壯懷激烈的傳奇故事在後世廣為傳頌。而波瀾壯闊的宏大歷史場景背後,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悲歡離合,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悲苦哀愁。那些亂世豪傑的個人恩怨、愛恨情仇,散見之於史料角落,歷來鮮為人知。其中的離散之痛、亂世關懷,具有別樣的脈脈溫情。
公元200年,關羽在徐州戰敗後與劉備走散,無奈投靠曹操。曹操擔心他心系劉備,便讓大將張遼前去探聽情況。張遼與關羽相交多年,得知關羽真實的想法後,張遼頓時陷入兩難:如果以實情相告,他擔心曹操會殺害關羽;如果不如實匯報,則又背離了自己的忠誠。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最終決定如實匯報。《傅子》載:「(張)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後來,曹操被關羽的忠義所打動,沒有予以加害。
古人云:軍中無父子,戰場無兄弟。父子同在軍中,則只有上下級間的命令與服從;兩軍對陣,沙場上所面對的便只有敵人,即使是同胞兄弟,也要毫不留情地揮以刀劍,迎頭相擊。
公元219年,劉備遣大將孟達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奮力守城,誓死抵抗。這個蒯祺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姐夫,此事載於《襄陽記》:「(蒯)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但是在攻破城池之後,孟達隨即將其殺害。
劉備(影視劇照)
在同年的襄樊戰場上,名將關羽在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曹操遣大將徐晃南下馳援。
關羽與徐晃既是同鄉又是至交。老朋友在戰場重逢,兩軍陣前一度出現難得的溫情。史書記載了兩人沙場會面時的情形。《蜀記》載:「(關)羽與(徐)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但是一番寒喧之後,徐晃厲聲呵道:「誰斬獲關雲長首級,賞金一千斤!」 《蜀記》原文:「須臾,(徐)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這是關羽生前的最後一場惡戰。他當時僅有五千兵力,終因寡不敵眾而被徐晃軍團擊潰。關羽父子倉皇出逃,後遭東吳軍隊伏擊,被俘遇害。
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後,任命夏侯淵為行都護將軍,負責鎮守漢中。此後,夏侯淵與蜀漢名將張飛多次交手。
先是宕洩之戰,夏侯淵遣大將張郃侵蝕由張飛鎮守的巴西等地。雙方對峙兩個月後,張飛伺機設伏,把張郃軍引入山間窄路乘勢突襲。魏軍首尾難顧,潰不成軍。張郃僅率十幾名親兵倉皇逃脫。
緊接著是史詩般的漢中之戰。蜀漢方面先是由張飛、馬超等率軍與魏軍對攻。公元219年,劉備親徵漢中,在定軍山下設埋伏,老將黃忠率軍出擊,一舉斬殺夏侯淵。
夏侯淵之子夏侯霸聽說父親在前線遇害,恨得咬牙切齒,憤憤表示要參與伐蜀,為父報仇。而蜀漢這邊,張飛的妻子聽說夏侯淵在陣前戰死,也出面請求劉備予以收屍殯葬。《魏略》載:「(夏侯)淵之初亡,(張)飛妻請而葬之。」
夏侯霸的激憤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張飛妻子緣何要請求為敵方將領殯葬?
原來,夏侯淵是張飛妻子的親叔父。據《魏略》記載,公元200年,張飛在徐州戰敗後亡命天涯,途中遇到夏侯淵的這個侄女。她當時只有十三四歲,正在外面砍柴,張飛便娶她為妻。
《魏略》另有記載:「時兗、豫大亂,(夏侯)淵以飢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夏侯淵在饑饉年代捨棄親生骨肉,省出食物養育這個侄女,對她可謂恩重如山。但是對於這位夏侯氏來說,她的丈夫與她親叔父為搶奪地盤兵戎相見,她一個婦道人家能有什麼作為?兩邊都是至親,她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大戰之後,為陣亡者收屍殯葬,讓其在九泉之下安息。
公元230年,曹魏兵分兩路,討伐蜀漢。夏侯霸當時作為伐蜀先鋒,心裡非常清楚他所討伐的「賊寇」之首、蜀漢後主劉禪,那是他的外甥女婿。其堂妹與張飛生的兩個女兒先後嫁給後主劉禪。張飛的大女兒先被立為皇后,史稱敬哀皇后,於公元237年逝世。第二年,後主又冊立其妹為後。
公元249年,北方暴發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當政者曹爽並徹底剷除朝中的宗室勢力。夏侯霸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便惶然投奔蜀漢。
夏侯霸入蜀後即受到後主接見。後主向他解釋:「你父親是在兩軍陣上戰死的,不能說是我的先輩加害於他。」之後,劉禪還特意把皇子們召到會見現場,指著他們對夏侯霸說:「他們都是你夏侯氏家族的骨肉!」
諸葛亮同宗兄弟分處三方陣營,是亂世中的家族傳奇。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錄尚書事;其兄諸葛瑾為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在孫權去世後為首席輔政大臣,權傾一時);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在曹魏方面官至鎮東大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雖然各自顯赫,但畢竟天各一方,忠君之義與骨肉親情兩難兼顧。諸葛瑾、諸葛亮為一母同胞,他們之間仍要保持距離。諸葛瑾曾代表孫權出使蜀漢,與弟弟諸葛亮只在公開場合商談政事,兩人私下從未會面。
諸葛瑾擔心諸葛亮無後,便把次子諸葛喬過繼給弟弟。諸葛喬入蜀後招來喜氣。公元227年,諸葛亮在47歲時終於抱得兒子諸葛瞻。
公元252年年底,魏、吳之間暴發東興大戰。曹魏方面的主將是諸葛誕、胡遵,吳軍統帥則是諸葛誕的堂侄諸葛恪。此役,吳方大敗曹魏軍團,諸葛恪因此趾高氣揚,其叔父諸葛誕則因此被換防,由鎮東將軍轉任鎮南。
諸葛恪此後一意孤行,再次興兵伐魏,招致全面潰敗,朝野對此怨聲載道。東吳宗室重臣孫峻因此設計誅殺諸葛恪,夷三族。諸葛瑾在江東的支系由此被滅絕。但由於其次子諸葛喬早年過繼給諸葛亮,他在蜀地卻另有一脈。諸葛喬去世較早,其子諸葛攀後官至蜀漢行護軍、翊武將軍。諸葛恪被滅族後,諸葛攀因為叔父諸葛亮已有嫡子諸葛瞻,便重新改為東吳諸葛瑾之後。
曹魏方面,諸葛誕因擔心遭到清算,於公元256年在淮南發動武裝反叛,劍指權臣司馬昭。為了得到吳軍馳援,他把小兒子諸葛靚送到江東做人質。諸葛誕於次年兵敗身亡,被夷三族。其幼子諸葛靚卻因身在江東,倖存於難。諸葛靚後出任東吳的右將軍。
公元280年,司馬炎完成統一,諸葛靚輾轉回到北方。由於父輩間的仇恨,他始終拒絕與晉室合作。但是,諸葛靚和晉武帝之間又有另外一層關係。他們當年同為曹魏陣營裡的「官二代」,小時候一起長大,關係非常密切。諸葛靚拒絕與晉室合作,司馬炎卻沒有忘記這個兒時的小夥伴。有一次他親自上門,諸葛靚聞訊躲進洗手間。皇帝於是追過去問他:「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交情嗎?」諸葛靚流著淚說:「見到陛下實在是又愧又恨!」
亂世情仇,紛紛擾擾。雖然正逆分立,但是三國歷史卻有一個異常清晰的主線。三國時期,不排除有呂布、文欽這樣的趨利無義之徒,也不排除存在著割據苟安的政治勢力,但面對天下分裂、民眾流離失所,多數亂世豪傑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及統一四海、安定天下的政治抱負。各種史料對此都有明確記載:
據《雲別傳》記載,公元214年,劉備攻佔益州後,有人建議以蜀地房產、田地等獎勵功臣。大將趙雲則提出,國難當頭,我們浴血奮戰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功名利祿。等到海內統一、社會穩定之後,大家各自返鄉、安家立業,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
公元253年,東吳諸葛恪為了出兵北伐,撰文縱論天下大勢:「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王者不務兼併天下而欲垂祚後世,古今未之有也。」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也明確提出:「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數千年來,但凡出現天下分裂,各方志士便義無反顧、永無休止地奮起抗爭,前赴後繼,捨生忘死,直至天下統一。
正所謂同文同宗,血濃於水。千百年來,雖不時有人企圖改道分流、另立門庭,但是天下大勢,浩浩蕩蕩,江河東流,奔騰不息。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們拋家舍口、出生入死,矢志不移地奮力謀求海內統一、天下宴然,其縱橫四海的故事因此愈發顯得盪氣迴腸、撼徹心魄。
《中國國家歷史》新書上市,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即可購買!
下單送館藏圖書一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zggjls01@126.com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國難中的香港
你永遠也富不過一個福建人
探秘真實的「街亭之戰」
潞州之戰:父子兩代人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