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從百越中分出來的一個支系;二說湘桂黔三省交界處的本土原始居民的民族;三說源於戰國時期的孤竹國後裔,漂洋過海從珠江口索江而上,楚越交界處定居而形成三個支系侗族,「老侗」原汁族,「絞侗」是與楚人混居形成,「坦侗」是與苗族人混居形成。魏晉以後,侗族三支系部落被泛稱為「僚」的一部分。
目前,侗族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人多通漢語,侗戲或大歌有時用漢語注音記錄下來。原無文字,以歌傳承文化,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民間戲曲、講款、歌曲由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民歌尤以比喻見長。簫笛、牛腿琴是主要樂器。侗族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侗族民俗形成歷程上千年,侗族民俗文化鮮活的特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侗族村寨民俗信仰布局及建築
1
無樓不成寨
侗族村寨第一標誌性建築就是鼓樓,每座鼓樓高聳於寨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層呈寶塔,瓦簷彩繪雕塑,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古概無樓是群,有樓成寨。追溯鼓樓起源,乃母系氏族從「巢居」轉入「幹欄」標誌,古歌裡傳唱第四代祖母「薩當」的丈夫「公樓」始建而稱「樓」。
2
和橋寨尾蓋
侗族村寨二大標誌建築和橋,亦稱風水或接龍攔福橋。在寨子的護朝山連接處造現實民俗功用橋,石墩上建塔,木構鑿榫銜接,斜穿直套,極為精密,亭層簷角翹起,繪鳳雕龍。面鋪板旁設神龕廊欄長凳頂置葫蘆千年鶴示信仰,寓與鼓樓陰陽和諧。供奉關公、文昌、魁星、土地四神為招福聖物。
3
年年祭瓤海
侗語「瓤海」是埋入地下的水缸,位於侗寨上方的風水父母山腰脊梁上。每年春節一過,寨老派遣九路人馬用水壺取九江之水,每年正月十九日倒水入「瓤海」祭祀,鎮祝融防寨火風調雨順。風俗來源眾說紛紜,但傳唱古歌有大量漂洋過海的描述,這印證侗族戀海屬水民族的唯一解釋。
4
團寨比戲臺
歷史標記團寨是約束力的侗寨團體,群居歷史讓侗族人形成互幫自力、款約束自治、創歌唱戲自樂、樹神招福自仰的燦爛文化。傳歌承戲添喜招福,戲臺是重要的展現地。戲臺布建在寨中「五行」屬土,與鼓樓對望以示樂土,戲臺分萬年、千年、百年臺,建萬年臺寨子有義務傳承侗戲。
5
飛山寨邊拜
湘、桂、黔三省侗族毗連村寨,寨門邊十有八九建飛山宮祀楊再思。楊是唐末五代靖州酋長號十峒首領,因團結各州兄弟民族歸順朝廷,治國安邦功勳卓著,宋朝追封為威遠侯。後人思其德,奉為神靈,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聲名傳播在侗苗瑤壯漢族社會中幾百年之久今仍不衰。
6
護佑祀祖奶
您在侗寨中看到用石頭砌高臺或磚圍小園並栽種千年矮樹的建築叫薩壇,為護佑寨民子孫專祀祖輩奶奶的位。古歌裡唱祖奶有蜘蛛化身的薩天巴生蛋讓猿婆狁孵化出侗族人類女始祖桑,後生當、可、樣、姑、美直到洪水後重新育人女祖姜妹、月姑,龍奴、薩央,杏妮十三位祖母女神。
7
迎客寨門外
侗寨自古承魏晉玄學按「五行」布局嚴謹,寨門是民俗功用的重要構件。因侗寨選址大多地理山脈南北坐向,東西則是最象徵的出入通道。寨子一般只許建造東、西寨門。東門迎客,西門置棺材送神。外寨訪客到來,在東門外用篩子草標紡織具拉線攔迎賓客,對歌敬酒後闢邪準入寨。
侗族人之人生禮儀
8
三朝酒首胎
侗族人生禮儀豐富,母親懷孕時就獲得重視,未出生時侗語叫登(黑暗),因母親需為胎兒造人生橋來凡間前途未卜,孕婦禁見生人稱大素。孩子出生叫光(見光明)。家庭生首胎,孤(姑媽)祝(舅父)須來賀,外公取名,行孩子人生的第一大禮「三朝禮」,三牲祭祀,全族同慶。
9
褶裙紅毯戴
侗族諺語有學母歌善巧,學父勤儉勞,學祖禮信道。因意識形態壓力,侗族「成人」儀式已失傳多年。過年時偶爾看到少年男孩披著紅毯踩堂,是男人成人標誌。祭祖母時男人也穿紅毯做武士。而百褶裙是服飾中工序最多的裙子,穿上百褶裙的少女預示成人,可唱歌談情說愛成了!
10
情愛歌來代
侗人常說:飯養身,歌養心,把歌當精神食糧,用來陶冶心靈情操。視歌為寶,歌是知識文化,掌握多,算有知識。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年輕人自然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談情說愛聚坐在"月塘"用歌聲傾訴衷腸,即行歌坐月戀情以歌代之。
11
問親飯包派
侗族青年成人後男走寨女坐夜、撈塘(上坡會)不同季節唱不同歌問答對唱。在尋找意中人交往過程互相了解。若男女情投意合,男方母親會用竹筍殼包糯米飯搭酸肉委派遠親姑婆去女家問親,知曉男方後女方會開包吃飯算建立正式戀愛關係。若女方不吃,退回飯包算拒絕男方求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