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洪常秀再次用電影完成了他對金敏喜愛的告白,和對主流價值的反叛。只要關係不散,金敏喜將永久成為他創作靈感的繆斯——儘管,這段關係本身就充斥著非議色彩。
儘管依舊有對現代都市人所處境遇的觀察和反思,甚至一度聊得比較深。但愛到用餘生的全部精力為其創作,這樣的「浪漫」,對原配是殘酷,對冷眼旁觀的第三者,是絢爛的狗屎。
文、編輯、排版丨Zed
娛樂圈老年吃嫩草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當得知韓國導演洪常秀(又譯作洪尚秀)和比他小22歲的女演員金敏喜在一起的時候,我並不感到意外。
雖然二人這段婚內出軌的不倫戀一直飽受外界爭議,甚至一度傳出分手的消息,但從後續闢謠來看,他們似乎依舊打得火熱,二人合作的新片《逃走的女人》即是證明。
和這幾年洪常秀追求的「短平快」風格一樣,《逃走的女人》依然是一部很不「電影」的電影。
僅有的70多分鐘內,他用簡短的三個小品片段和廉價而粗暴的DV鏡頭語言,表現出當代都市女性的某種困惑。
看到後來我才發現,也許逃走的不僅僅是嘉米(金敏喜 飾),全片裡的女人都或多或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完成她們的逃離。
分歧背後的集體性失語
洪常秀的電影雖然形式和結構簡單,但如果細究起來,劇本中仍不難看出他對現代人的反思。或許「反思」這個詞都不一定準確,「觀察」反而恰如其分。因為9成鏡頭都採用全景視角,他似乎有意建立這樣的視覺距離,來幫助觀眾更好認清人物所處的現實。
《逃走的女人》主線歸納起來其實挺簡單,講的是一個和大學教師結婚的女人,因為丈夫「出差」而臨時起意走訪自己的兩位舊友,並在另一天撞見爭奪自己初戀的情敵。
不管是敵是友,嘉米在描述自己和丈夫的狀態時,幾乎無一例外地會用「我和他五年下來形影不離」進行概括。再看看她拜訪的朋友,分的分,離的離,就連當初搶嘉米男友的人,現在也在婚姻圍城內半死不活。乍一看,嘉米似乎很幸福。
不過當朋友問嘉米愛不愛現任丈夫時,嘉米一句「不知道(愛不愛),但我只要每天感受到愛就夠了」道破玄機:她儘管對自己和丈夫過於黏膩的關係感到無聊,但與此同時,她又無法拒絕被人捧在掌心的感覺。借丈夫出差拜訪朋友,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是一次擺脫膩歪的調劑,調劑過後,她仍然需要用愛的供養來維繫自己的「小確幸」。
令嘉米感到驚詫的是,此次拜訪讓她意外發現朋友們正在經歷的窘境。和她那「因為丈夫太愛自己而導致缺乏自由」的甜蜜煩惱相比,這兩位朋友卻在經受實打實的現實困擾。
第一個離婚的朋友因為和舍友養貓的關係,被新搬來的鄰居找上門來投訴,要求她們停止養貓。
這一段爭吵帶有一絲黑色幽默,也一度讓我想起《大佛普拉斯》裡那段圍繞請佛流程的激辯。雙方溝通的結果,當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表面和氣,但內心誰也不服誰,甚至極可能早就把對方的八輩兒祖宗給輪番問候個遍。至於結果,則以對方上訴居委會不了了之。
嘉米的另一個朋友,上一秒還在分享自己的情場豔遇,下一秒就被與自己發生過一夜情的小年輕找上門。二人一番爭吵,讓嘉米看到了朋友溫文爾雅的另一面。
巧的是,安排這兩起衝突時,洪常秀都將之設置在門外,且都以外人的打擾作為戲劇矛盾的前置動因。這麼做絕不是出於偶然,導演明確暗示了門之於一個人社會屬性的變化——同樣的一個人,大門內外所接觸到的人,完全可以讓她們改頭換面,從和善變得攻擊性十足。
門之於她們成為一種展現介乎本我和超我的結界。大門之內,面對嘉米的拜訪,因為都是閨蜜,她們善意而溫暖地敞開心扉暢談生活點滴。可一旦招人厭的傢伙自尋死路,冷言冷語或笑裡藏刀則成為她們捍衛自己立場的武器。鄰居和詩人由此表現的不解,讓我們看到人和人之間決裂,以及互相不信任狀態下的分歧。
分歧一方面造就了故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個社會冷漠的根由。在彼此充滿誤解、也不想去理解的基礎上,一種集體性失語的環境產生。衝突發生時我們曾經為自己辯護過什麼,可在看到對方的固執己見後,我們放棄了說服,讓自我立場變得高人一等,進而陷入下一輪惡性循環。久而久之,這成為一種我們無法扭轉的常態,讓人變得越發背離當初尋求溝通的善意願望。
造成矛盾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最終都指向一個點: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徹底理解彼此,即便我們是對方的朋友和愛人。這樣來看,《逃走的女人》的調子其實充斥著某種悲觀,結合洪常秀和金敏喜的經歷,這未嘗不是導演面對外界針對二人關係的諸多猜測所採取的一種隱性控訴。
和解之後的另類告白
導演藉故事表達個人立場不奇怪,任何電影都難免夾雜作者的個人意識形態。但鮮少有人會像洪常秀這樣,把自己私生活中為主流價值觀所忌諱的部分,以一種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這麼幹了,之前同金敏喜合作的《獨自在夜晚的海邊》就將二人經歷不倫戀的經歷給搬上大銀幕,令外界一片譁然。
到了《逃走的女人》,洪常秀進一步表達了逃走之人內心的情感狀態。第三幕與情敵和解的戲,讓這種含蓄而扭捏的情緒達到最高峰。
有趣的是,相較前兩幕通過門外爭吵見證友人的另一面,尾聲和情敵的「較量」,導演反倒選擇讓嘉米主動從門外走進了情敵的房間。
二人相見的契機,是嘉米逛一家藝術中心時,無意間發現了死敵也在這家機構工作。不過歲月讓雙方都不再衝動,聽完對方表達了奪人所愛的歉意後,嘉米選擇了原諒情敵。
就在這時,嘉米意外得知了情敵的丈夫——自己已成為社會名人的前任也在同一家機構做巡迴演講。二人見面非常倉促,甚至顯得有一絲尷尬。緊著著,佯裝客套之後的那句「你還在抽菸」,則暴露了嘉米不自覺的關心。儘管對方沒能領悟,但這依然不妨礙嘉米見到舊愛內心所起的波瀾。
不管這種波瀾代表著喜歡還是討厭,至少有一點可以確認:她並不平靜。為了緩和這份平靜,洪常秀安排角色做了兩件事:首先是簡短寒暄過後讓嘉米快速離開;爾後嘉米又一次折返影院重看了一遍令她感到平和的電影。
對我而言,這幾乎已經是一種快要溢出畫面的表白了。作為含蓄的東方導演,洪常秀當然不可能讓嘉米在面對舊愛時陷入非理性狀態,一來因為角色已婚(儘管角色有衝破當下束縛的傾向),二來,將無法言說之事用婉轉的方式進行表達,本身就是東方文化歷來表現男女情愛的固有傳統。
透過嘉米結尾的選擇,洪常秀似乎隱晦表達了他對身處婚姻之人的憐愛,仿佛在說:你瞧,這個人多不幸,她無法和真正相愛的人在一起,而只能用這樣悲慘的方式(看電影)加以排解。為了彌補這種遺憾,我和金敏喜才更應該在一起!
洪常秀(右)和金敏喜
如果覺得過分解讀,另一種觀點也許「更合時宜」。有人認為,嘉米的離開也可理解為是女性看穿男人虛偽嘴臉後的一次逃離。當見證曾經穩重的男友為名利變得輕浮而淺薄,當電視機上的光鮮亮麗褪卻為蒼白的衰老,離開也許是最合乎情理地選擇,但卻依然無法解釋為何嘉米選擇再看一次電影。
很顯然,女人的情用在了別處,這之於婚姻意味著一種背叛。嘉米所謂的「對愛無感」無非缺少一次契機,而契機背後,則很可能是一段未斷的禁忌之戀。
如此,洪常秀再次用電影完成了他對金敏喜愛的告白,和對主流價值的反叛。只要關係不散,金敏喜將永久成為他創作靈感的繆斯——儘管,這段關係本身就充斥著非議色彩。
愛到用餘生的全部精力為其創作,這樣的「浪漫」,對原配是殘酷,對冷眼旁觀的第三者,是絢爛的狗屎。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公眾號文章推薦新規下,為了不錯過更多好文,請將「毒藥」設為「星標」。好萊塢編劇教父為中國電影挑出16個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