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作家於向陽先生的辦公室裡,老青島人陳祥太(78歲)、張潤東(72歲)、宋慧珠(69歲)、馬世柱(60歲)聚在一起,從小長在臺東或者後來搬來臺東,他們對這一帶熟悉而有感情,尤其是童年的玩樂,植根於心間,現在憶來仍感親切。走訪新華裡史料展館,社區黨委書記鄧偉先生講解了一座裡院的變遷。於是,關於臺東,關於老字號,關於老裡院,關於童年記憶,我們再次回溯。
東南西北門,全是老字號
臺東作為商品集散地,網羅了一批青島的老字號。尤其是市場樓,是老青島人最喜歡逛的商場,也是青島較早的正規商場。
市場樓:應有盡有
逛臺東,必逛市場樓。
「臺東最有特色的商場是市場樓」,陳祥太先生告訴半島記者,商場佔據了兩層樓,橫跨臺東一路到臺東三路,中間將臺東二路隔成了西二路和東二路。雖然商場較為閉塞,但開有四個方向的四個大門,所以還算方便。
市場樓建於上世紀30年代左右,是一處地道的商辦市場,由一片二層樓相連接,是一座呈「回」字形的建築,中央一片還是露天的。據《青島指南》記載:「商業市場,為商人楊聖訓等集股所建,完全為商辦之市場。內部組織,除蔬菜攤販,魚肉市場,及洋雜貨鋪,估衣鋪等外,並設有小戲園、落子館、說書場等,以供一般平民工餘娛樂之需」。1953年經過整理裝修,樓上部分連成一個整體,分南北兩部分展賣各類商品,改稱青島第二百貨商店,市場樓東西南北4個門經過整修也同時開放,方便了購物者的進出,正門(北門)在臺東三路,南門在臺東一路,西門在昆明路,東門在福寺路。
市場樓的正門在北面,坐落在臺東三路上,臺東三路是商業一條街,有十多家商家店鋪,如:正大食品店、利群百貨店、文化體育用品店、鞋帽、眼鏡、玻璃店等,商貿齊全。從市場樓北門,登上幾層樓梯臺階,就進入樓上商場,商場分南北兩部分,北面主要是布匹,衣服鞋帽、日用百貨之類,南面則是學生文具,糖果糕點以及自行車,收音機等。
南門在臺東一路上,樓大門兩側是臺東菸酒副食品批發部和一家自行車修理門市部,進大門上樓梯到商場,一層為臺東蔬菜公司的蔬菜副食品商店開辦的蔬菜水產品市場。
市場樓西門在昆明路上,以西是臺東西二路。西二路上有臺東交電商店,舊貨店、青華照相館、大陸茶莊,聚福樓等。
聚福樓:買醉必選
聚福樓值得一書。聚福樓曾是青島著名的魯菜館,與春和樓、順興樓並稱島城「三大樓」,位於臺東商業中心臺東西二路30號,是即墨路上的分店。
在老青島,中餐館分為三個等級,上世紀30年代,一等餐館共有十家,稱為「十大飯店」,位於即墨路上的聚福樓便是其中一家。
可以稱作五星級的「聚福樓」是在1924年開業的,是家魯菜館。山東福山的吳子玉、高學曾租用了清末大臣王垿在即墨路12號的樓房開辦的。經理楊清寰銳意經營,生意紅火,遜清遺老、書法家鄭孝胥在青島時,就曾到聚福樓參加宴會,還寫下了「驅車偶過即墨路,買醉須登聚福樓」的對聯。聚福樓經營有方。不僅菜品精緻,方式也新穎。一貫採用賒帳的方式招攬顧客,對附近商家住戶送菜上門,相當於現在的「外賣」,有時還派廚師帶烹飪器具外出服務,這些方便顧客的做法,使得聚福樓愈加生意興隆。所以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聚福樓名聲遠播。
遺憾的是,1943年,聚福樓店內因菸頭發生火災,無奈遷至臺東西二路30號繼續經營。臺東西二路店鋪,原來是臺東鎮豪紳經營的東升飯館,因為經營不善歇業,聚福樓東記取而代之。當年又在即墨路原址將二層樓增修為三層,房間面積增加一倍,二樓三樓全是雅間。重新開業後,營業範圍也相應擴大,與東記東西呼應,知名度遠超其他規模相當的幾家飯館。1949年後,即墨路聚福樓本號停業,東記則頂起聚福樓的名號,曾是臺東第一名店,由於資金緊張,其股權大部分被欒荊山購買,易名「臺東飯店」。
明新池:開辦者惡貫滿盈
提到欒荊山,這個惡貫滿盈的人物與另一個老字號明新池澡堂有著密切關係。
青島作家於向陽先生在臺東工作多年,他說,在臺東郵電局對面,青島市臺東一路24號,有一個百年的老店:臺東大酒店,但是它的前身卻是一個普通的澡堂——明新池。明新池建造於1931年,它與臺東的新華樓澡堂,都是欒荊山開辦,「欒荊山因為勾結日本人欺壓百姓,姦淫婦女罪大惡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人民政府鎮壓」。
於向陽先生說,臺東一路的明新池開業後,主要供周邊的商家權貴和市民百姓洗浴,該樓開始為磚木混合結構,一層為女座,二層為官座,三層為雅座。1949年後,明新池經過公私合營,歸屬於青島飲食服務公司,在1973年房屋的改造後改名為臺東旅社,全部接待外地旅客。後來,臺東旅社又兩次改造,接上了兩層樓,共五層樓,名稱改為臺東大酒店。
「欒荊山在新華樓一進門地方設置了專門的辦公室,他沒事就坐在辦公室裡,專門盯著看路上走過的婦女,或者進來洗浴的女子,如果看到長得好的,就找個夥計跟上人家,摸清住處後就跑到日本憲兵隊,說對方是地下黨,找藉口給抓起來,隨後將女子霸佔」。這些都是於向陽在新華樓工作時得知的。
關於欒荊山的記載還有很多,他與老鴇於小腳勾結,臭名昭著。
欒荊山還曾被青保隊綁架過。曾參加抗日的青保隊戰士段存欽老先生告訴半島記者,抗日戰爭期間,他們活躍在嶗山一帶,吃食主要來自老百姓,軍需物資則沒有辦法供應。青保隊把目光放在了市區的老字號店鋪和各個商會上。「我們幾個人大量收集信息,查找商界人士的活動軌跡,制定最佳方案上報,以便於採取行動」。段存欽說。一天傍晚,臺東鎮商會會長欒荊山被一伙人從家裡「請」了出來,「我們說是請他出去一下,實際上就是要綁架他」,趁著夜色,一輛車載著欒荊山迅速地馳往嶗山。到達目的地後,欒荊山被帶到山中一個隊伍前面,欒荊山連驚嚇再加上受觸動,立刻答應了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