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人醫生:一個白班5次急救呼叫,最終一個都沒搶救回來

2020-12-25 網易新聞

這是美國疫情發生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月

我們還沒迎來拐點

保守估計,未來三個月我都會守在ICU

收入重症監護(ICU)病房的患者都插了管,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三四十歲的青壯年,甚至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和中國、義大利的數據不同,美國年輕的重症病人比我們想像的多。」紐約皇后區一家私立醫院ICU的華人住院醫師姜莎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印象中最難熬的一天裡,姜醫生在12個小時的白班裡,經歷了15次「快速反應小組」(RRT)呼叫和5次急救呼叫(code blue),前者意味著有人突然病情惡化或暈倒,而廣播裡喊出「code blue」則意味著患者沒有脈搏跳動、心臟驟停。那天病房裡的廣播幾乎一直沒停過,呼叫了code blue的5個病人最終一個都沒能搶救回來。交班後,姜醫生大哭了一場,ICU的護士也都哭了。「我們很累,哭也累,但眼淚不自覺地往下流。」她回憶說。

沒想到在自己三年住院醫生培訓即將結束的最後100天,會經歷「一生恐怕都不會再有的歷史時刻」。大哭一場後,第二天姜醫生馬上投入到新一輪夜班,當時是她在ICU工作的第三周。

與其他州不同,紐約大多數醫院沒有叫停住院醫生的輪崗,作為三年級住院醫,姜莎莎是一線值班醫生,領導著一個四五人的團隊,直接管理29張ICU床位。當出現無法處理的情況時,她才會呼叫在二線值班的上級醫生。

美國時間4月6日上午,剛結束夜班回家的姜莎莎向《中國新聞周刊》講述了她在美國ICU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的故事,以下是她的自述。

ICU床位擴到60張

3月11日,星期三,我當時還在普通病房值夜班,早上交班時得知有兩個病人確診了新冠,我和他們接觸過,當時沒有N95,只帶了外科口罩,相當於暴露了。12日早上交班後,醫院的員工健康部門叫我去問話,當時我已經乾咳兩周、發燒39度,儘管核酸檢測和胸片顯示都是陰性,我還是被要求居家隔離。

那段時間美國確診的人數越來越多,醫院人手緊缺。美國疾控中心(CDC)的政策一天一變,一開始要求疑似感染的醫護人員要隔離14天才能復崗,後來變成10天,又變成隔離7天,到最後只要連續3天內沒發燒就可以回去上班。我是隔離第7天被叫回去上班的。

當時醫院大樓7層ICU的不到20張病床已經住滿,將6層北區開闢成新ICU病區,有29張病床,我復工後就在這裡工作。

不到兩周,醫院又把5層北區改成ICU,共60張ICU病床。全院約有250多張床,8層會議室後來也改建成了「小方艙」,可以再收20個病人。這些床位基本都住滿了,現在我們是有實無名的「定點醫院」,90%以上都是新冠患者。

距我們三四公裡外的一家名叫埃爾姆赫斯特的公立醫院已經出現「呼吸機告急」的情況,每天都有人死亡,一輛冷藏車停在醫院門口存放屍體,皇后區的醫院差不多都這樣。

我在私立醫院,病人的健康條件、醫院經濟條件都稍好一些,設備只能說暫時夠用。我在ICU已經看到四五個品牌的呼吸機了,目前做過七八例腎臟替代治療(CRRT),醫院沒有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不過據我所知,紐約開展ECMO的例數並不多。

醫護人員也有被感染倒下的,我有一個孕中期的同事已經確診,目前在她家附近社區醫院治療。她曾在海軍服役,海軍醫院船「安慰號」抵達紐約港後還曾召她回去服務,當時她向對方反映自己已經懷孕了,對方回覆說,「沒關係,你來,工作到孕33周就行。」沒想到還是中招了。另外,我手下一位一年級住院醫也查出了新冠陽性。

N95口罩是很寶貝的,醫生們在N95外面套上外科口罩,這樣就能重複使用。我是醫院裡最早戴口罩、裝備最齊全的醫生,3月開始,國內家人又把我之前寄給他們的口罩寄回給我,還有整套防護服。

在美國,紐約州的疫情最嚴重,而人口密集、公寓林立的皇后區,更是紐約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我們醫院的呼吸機數量十分緊張,很多病人已經不得不使用可攜式呼吸機。

給氧三部曲

與國內有的ICU先上無創呼吸機不同,在我們醫院,只要進了ICU,就直接插管(即使用有創呼吸機)。

一般患者到急診後,有專門的護士進行分診,患者在這裡進行第一次生命體徵測量,包括血壓、體溫、心跳、血氧飽和度、每分鐘呼吸次數這5個指標。現在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對此,我們有一套規範(protocol),在電腦裡輸入COVID,就會自動跳出一個套餐一樣的檢測治療流程,先在急診做血液檢測、查胸片、核酸檢測。急診室等候區也有病床,輕症回家隔離,出現呼吸困難、氧飽和低的,直接入院。急診部有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時,會打電話給住院部協調,一般12小時內都收入進來。

新冠患者的氧療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醫院對新冠病人的氧療有三步,出現呼吸困難,先通過鼻管吸氧,氧濃度在30%~35%;血氧飽和度如果持續下降到90%以下,就上氧氣面罩(NRB),100%純氧;如果情況還不好轉,就插管,機械通氣。

在使用氧氣面罩時,還要密切關注呼吸頻率,正常成年人每分鐘呼吸大約12~20次,如果病人呼吸頻率超過30,出現明顯的腹式呼吸、氣促的情況,就要早插管,用呼吸機幫助病人呼吸。

每家醫院的治療方案不盡相同,但紐約的醫院基本不會給病人進行高流量通氣氧療或無創正壓通氣,這點與國內流程不太一樣。美國認為,新冠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無創通氣時,患者氣道敞開,高流量是普通鼻管流量的10倍以上,高壓使病人呼出的帶病毒的氣溶膠擴散到整個病房,增加傳染風險。

ICU有一個以臨床醫生為核心的值班團隊,基本上由1個三年級住院醫主導,配1 名高級執業護士(NP)、1名醫生助理(PA),還需要1位負責插管的麻醉科醫生,呼吸治療師若干,白班會再多1名一年級或二年級住院醫做輔助,醫院的主治醫生在二線,有緊急情況才會被呼叫。

上一個夜班,我手上有22個新冠病人,也就這麼扛過來了,平時在ICU輪轉時,基本也是一兩個住院醫負責約20個病人,強度就很大。我們圈內流傳一句話,如果能在紐約醫院三年住院醫培訓中熬下來,那麼以後去任何一個州的醫院做主治醫生都沒問題。

每天在早、晚4點,我們要給ICU病人各做一次動脈血氣分析,根據血氣分析結果給每個病人調整呼吸機參數。我負責下指令,然後有專業的呼吸治療師在機器上操作。

ICU病房流動性大,每天約有1/3病人因為空間不足而被轉移到其他醫院,還有部分籤署了「拒絕心肺復甦」(DNR)的高齡患者,會在生命最後接受姑息治療,從ICU轉出。醫院有專門的護士負責協調樓層之間、普通病房與ICU之間,以及醫院之間的患者轉運。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我的責任就是把病人管理好。

有一個好消息是,3月24日,有個年輕的男病人成功拔管,可以自主呼吸,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3月27日出院回家,家屬還送了很多披薩給我們醫生、護士吃。這樣治癒出院的案例有,但不多。據我個人感覺,截至目前,拔管成功的不超過20%。

還沒給新冠病毒畫出完整圖像

很多病人原本看著狀態不錯,突然就不行了。上上周六值班時,有個在普通病房的年輕男性患者,他當時還可以自己翻身俯臥位,去廁所前自己拔掉了氧氣。等到再被人發現時,已經倒在衛生間,沒有脈搏了,這是當天5個code blue患者之一。

我們發現,入院後5~6天是個坎兒,如果熬過第一周,病情沒再惡化,基本可以慢慢好轉,如果在這幾天突然出現氧飽和掉下來的情況,身體已經出現炎症反應,後面結果基本不會太好。

為此,送進ICU的患者會被嚴密監測兩個炎症指標,C反應蛋白和鐵蛋白,任一指標超過正常值,就代表身體炎症系統被啟動了。我們會考慮短期、低劑量使用激素,衝擊三天,也會用抑制劑,把炎症壓下來,避免出現「炎症風暴」導致多臟器受損而衰竭。與此同時,氧氣支持一直是很重要的。

用藥方案也在發生變化。總統川普「跨界」推薦的「羥氯喹+阿奇黴素」一開始也寫在醫院的用藥方案中,但這組用藥會使心臟QT值增加,使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副反應,因此需要每天給用藥患者測心電圖,監測QT數值。(接受採訪後次日下午5點,姜醫生發來消息,出現炎症風暴的重症患者已停用「羥氯喹+阿奇黴素」,改用激素衝擊和白介素抑制劑治療。——編者注)

因為進入ICU的患者都是插管治療,從一開始就可以觀察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雖然比一般肺炎患者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早期的二氧化碳血濃度略高,但是,遠遠低於心衰、慢阻肺等疾病導致的二氧化碳瀦留。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濃度升高,易導致酸中毒。此外,很多新冠患者有腎衰跡象,因此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更多時候是兩種情況混合導致的酸中毒,治療起來比較複雜。

我們會監測一些指標來觀察患者凝血、血栓等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早幹預。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給新冠病毒畫出一幅完整的圖像,首發症狀千變萬化,有些病人是突然意識糊塗來醫院檢查核磁共振的,看是不是中風或癲癇,結果拍胸片時發現雙肺下野有磨玻璃樣改變,一查核算,果然新冠陽性,還有的患者是消化道症狀,拍腹部CT時掃到肺部下面有病變,然後新冠檢測顯示陽性。

每天都有各種突發狀況,這是美國疫情發生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月,我們還沒迎來拐點,保守估計,未來三個月我都會守在ICU。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紐約華人醫生:5個急救呼叫病人1個都沒搶救回來,我們大哭了一場
    印象中最難熬的一天裡,姜醫生在12個小時的白班裡,經歷了15次「快速反應小組」(RRT)呼叫和5次急救呼叫(code blue),前者意味著有人突然病情惡化或暈倒,而廣播裡喊出「code blue」則意味著患者沒有脈搏跳動、心臟驟停。那天病房裡的廣播幾乎一直沒停過,呼叫了code blue的5個病人最終一個都沒能搶救回來。
  • 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醫生為什麼要強調「兩個120」?
    撥打「120」急救電話,呼叫救護車。有人說,打電話等醫生來多慢,自己趕緊找車上醫院吧!這樣太危險。說兩個病例,都是我在急診時遇到的。一天,急診科走進來一個病人,進門就說有些胸悶不舒服,護士剛準備測血壓,病人一頭就栽倒了。趕緊搶救。好在旁邊就是搶救室,設備齊全,一連上心電圖就是室顫,立即心肺復甦、電除顫,搶救成功。病人是個急性心肌梗死。這幸虧是發生在醫院急診室裡,要是發生在半路上,豈不麻煩?還有,心肌梗死了還走動,分分鐘都有可能發室顫,真是太危險了。
  • 65歲老人突然沒了心跳,醫生持續搶救,奇蹟出現
    在經過了醫護人員一系列的緊張搶救後,出現了奇蹟。據醫生介紹,患者今年65歲,10月21號在家突發猝死,在猝死發生20分鐘後,才被送到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經過初步檢查發現患者,情況不容樂觀。呼叫不應,無自主呼吸,無自主心跳,心電圖也顯示為直線,基本失去了生命體徵。
  • 8歲男童溺水被急救仍身亡,醫生:這種常見的急救法是錯的!
    隨後,醫護人員到場實施心肺復甦術又將孩子送醫但最終仍搶救無效死亡……對此,開平市府辦發布情況通報▼視頻點擊👇視頻自看看新聞視頻傳出後現場人員實施急救時的一個舉動引起了醫生的關注開平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黃光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溺水施救時最常見的錯誤是「倒水」!
  • 國產醫療劇:錯得讓醫生無法容忍!
    另外,200毫升血能裝兩塑膠袋,醫生拿兩袋子血去化驗,也是絕對沒有可能的。一些醫務人士感嘆,連住過院的病人都知道,每天200毫升血,病沒看好,血就被抽乾了。
  • 區120急救中心一周之內成功搶救2名心臟驟停患者
    「一人突然暈倒,一人遭遇電擊,都是心臟驟停!」 說起最近一周心肺復甦成功的兩個病例,區120急救中心主任吳衛華直言兩場搶救都無異於生死競速戰,好在急救醫生與駕駛員、擔架員通力配合,跑贏了「死神」。目前,兩名患者均已康復出院。時間倒回至6月6日晚8時左右,一名中年男子在馬路上突發暈厥。
  • 5歲兒童泳池溺水搶救20多個小時後脫險,這些急救技術要掌握!
    在患兒生命垂危之際,中山三院兒科重症監護(PICU)團隊立即開展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改善缺氧、處理肺出血、低溫腦保護治療等各項搶救措施,經過20多個小時緊張有序的搶救,患兒意識恢復,肺出血量明顯減少,脫離生命危險。目前患兒恢復良好,近期將出院。溺水是兒童意外傷害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中山三院兒科主任醫師陳壯桂提醒大家,在兒童戲水或遊泳時一定要提防溺水!
  • 不會急救,我眼睜睜看著孩子被噎死!
    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小男孩最終沒有救回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一天,他的離開是父母一輩子的傷痛。事後小男孩的親戚黃先生回憶:男孩是在吃龍眼的時候,被龍眼核卡住了喉嚨,我愛人的親妹妹,也是在一歲多的時候,一邊吃花生米一邊被大人逗笑,被半粒花生米卡住,儘管當時沒有發生生命危險,但也給她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傷。
  • 航班上嬰兒心跳呼吸驟停 四名醫生跪地急救(圖)
    這時,飛機上4名江蘇籍援疆醫生挺身而出,組成一支「空中臨時醫療隊」,輪流對孩子實施救助,並安慰情緒激動的孩子母親。飛機返航落地後,這4名醫生又一路護送孩子跑進急救室。遺憾的是,孩子最終沒能救活。不過,幾名江蘇援疆醫生救人的場景感動了飛機上的每一個人。
  • 300分鐘,3萬次心臟按壓,30名醫生輪流搶救8歲男孩
    △醫護人員輪流為小雨做胸外心臟按壓。床位醫生倪永成與小雨父親進行了溝通,小雨爸爸表示,只要有一絲生的希望,就決不放棄。搶救,30名醫護輪流按壓超30000次於是,醫務人員組織力量為小雨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搶救。胸外心臟按壓對醫務人員的體力是個極大的考驗,每分鐘100-120次的按壓,並且按壓的深度、手法都必須到位,一般按壓1-2分鐘就要換人,才能保證按壓效果。
  • 98秒丨濰坊昌樂:患者電梯口突發室顫 醫護人員上演「生死急救」
    11月17日,一名患者因持續兩小時的胸痛到昌樂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二科就診,經過一番檢查問診之後,就在醫生和家屬將患者轉送手術室進行手術時,驚險的一幕發生了。「病人突然出現意識喪失,心率、脈搏都測不到,心電監護顯示是室顫。
  • 20歲小夥心跳驟停,醫護聯手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了
    近日,在清遠市清城區東城某學校,一名20歲的年輕人突發心跳驟停,幸運的是,經過清遠市中醫院醫護人員緊急施救,終於將其從「鬼門關」救了回來。當天下午18時許,20歲的小明(化名)在教室突然倒地,意識不清,同學發現後立即送其到附近校醫務室,並呼叫120。清遠市中醫院急救團隊接報後,立即驅車前往現場。「我們到達時,看到醫務室醫務人員在給患者做胸外按壓,當時患者面色紫紺,嘆氣樣呼吸,呼之不應,瞳孔散大……」現場急救醫生覃桂強介紹,考慮患者為突發心跳驟停,立即啟動心肺復甦搶救流程。
  • 紐約華人抗「疫」:警察局消防局醫院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僑網3月27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時間3月22日晚8時起,紐約開始正式「封城」,要求所有非必要行業商家全部關門,號召市民避免觸碰公共設施,如無必要不使用地鐵和巴士,限制戶外活動和鍛鍊,並禁止集會,明確要求每個人出門都必須帶口罩,70歲以上老人必須留在家中。
  • 120救護車最全急救知識掃盲 轉給家裡的老人們看看
    小編收羅了幾個地方政府官方物價公示信息:1、雲南省急救中心詳解急救車用途及收費標準(2014年物價水平)雲南省急救車收費包括救護車費為30元/次,往返裡程5公裡以內按照30元收取,超過5公裡部分按照每公裡2元加收,出診裡程從急救車接到出發指令出發開始計算,到患者抵達醫院止;現場出診費用:40元/次,現場搬運病人,使用電梯或在二樓(含二樓)以下的加收20元;二樓以上的每增加一層加收
  • 55歲男子打球後心臟驟停,同館打球的醫生們上演「教科書式」搶救
    被送到醫院的患者運動後他突然倒地身邊頓時圍滿了醫生這段時間,許強宏正在下沉醫院工作。12月16日晚上,他和平湖分院的同事們一起相約在平湖市體育館打羽毛球。「一開始患者有抽搐,牙關緊閉,神志不清,呼之不應,首先懷疑是癲癇發作,我們讓患者平躺,但後來又發現患者心臟跳動減弱,脈搏和呼吸都變得微弱,意識逐漸喪失。」結合患者症狀,許強宏排除癲癇病症,懷疑是阿斯症候群。
  • 急救醫生提醒:心臟驟停5分鐘內,這個動作可救人一命
    12月14日,瀋陽急救中心鐵西二分中心站長陳眾稱,不能只撥打急救電話等醫生,必須掌握現場急救的技能,心臟驟停5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可救人一命。瀋陽急救中心鐵西二分中心站長陳眾在教小朋友做心肺復甦。心臟驟停最佳搶救時間就是「立刻」有數據統計,在一年當中,冬季猝死發生的概率大概佔了全年的50%以上。陳眾稱,心臟驟停患者在5分鐘之內沒有得到搶救,會導致呼吸停止、意識喪失、瞳孔散大,立刻會進入生物學死亡的階段。因此,心臟驟停最佳的搶救時間就是「立刻」,及早進行心肺復甦術,是挽救心臟驟停患者生命的最重要的手段。
  • 驚到川普的紐約醫院有多慘?防護物資沒到,停屍集卡倒來了85輛……
    3月30日是國際醫師節,但紐約的醫護人員並沒有時間來慶祝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滿是病人的急診室、焦急等待的病人、一臉疲憊的急救人員、已經連續5天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的醫護、跟不上需求的物資甚至是錢……「9·11」事件後,紐約的各家醫院似乎就沒有這樣忙碌過。
  • 曾赴紐約探女!宛如地獄,接診醫生:比911更糟
    南佛州重災區之一的鮑爾郡(Broward County)馬蓋市(Margate)著名華人醫師徐鈞因染上新型冠狀病毒,24日過世,成為南佛州首位因新冠病毒罹難的醫療人員,當地華人社區都表示沉痛的哀悼。 他於3月11日從紐約探望女兒回來,感覺不舒服就醫,在加護病房(ICU)七天,於24日肺積水不治過世,經法醫證實為新冠病毒。
  • 13歲女生心跳停止40分鐘幸被搶救回來
    搶運過程近日,東莞一名女學生課間休息時,突然沒了呼吸和心跳。校醫和醫院接力搶救,最終將心臟停跳40分鐘的女學生搶救了過來。據市人民醫院介紹,患者小麗(化名)今年13歲,是我市一名在校學生。醫護人員到場後,繼續對小麗進行急救,進行氣管插管以及不間斷的心肺復甦術。急救慢慢有了效果,小麗的瞳孔開始縮小。搶救過程「我們進行了電除顫並使用抗心率失常的藥物,ICU醫生加入搶救後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她的瞳孔進一步縮小,讓人看到了希望。」
  • 江蘇一民警突發心臟病,護士瘋狂搶救20分鐘,該不該普及急救意識
    路過的一個護士見狀,立馬停車對該男子展開施救,施救了大概20多分鐘後,120趕到現場,這位突發心臟病的病人被送往醫院急救後,經搶救無效死亡。李璽自1995年12月入伍,直到2007年開始參加公安工作,是南京一級警長。2020年9月4日下午三點,李璽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