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允許剃頭即是一例。意思就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出了正月為止,有舅舅的孩子只能任憑毛髮生長,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剪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繫於晚輩們的頭頂之物。直至二月初二,晚輩們才有了剪頭的自由。
「正月裡不剃頭」和「死舅舅」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繫的事物聯繫在一起,究其源頭,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民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剪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髮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裡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而「正月裡不剃頭」,還與古代喊人對頭髮的重視有關。《孝經》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為頭髮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髮,而頭髮也被認為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髮為髻。除非一個人看破紅塵,要出家為僧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戀塵世的決心。而古代人不理髮,也有緬懷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認為頭髮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髮就是剃頭,而當今管剃頭、剃髮叫成:理髮或者美發。僅是整理頭髮和美化頭髮而已,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理髮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著天壤之別。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民間有一位剃頭匠。剃頭匠家境貧寒,但特別孝順。這一年春節,剃頭匠準備去舅舅家中拜年,但是,自己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沒有攢下幾個錢,連給舅舅買份像樣的禮品都辦不到。剃頭匠思前想後,目光突然落到自己的剃頭挑子上,對呀,何不趁著新年,給舅舅剃頭、修面,讓他老人家清清爽爽過個節?於是,年年正月,剃頭匠都挑著剃頭挑子,前去為舅舅剃頭、修面。日月如梭,轉眼間十餘年過去了。這年冬天,剃頭匠的舅舅不幸溘然長逝……過完年,剃頭匠不由自主又擔起剃頭挑子,照例準備去為舅舅剃頭,可猛然間,他方才想起舅舅早已不在人世,不由得號啕大哭……鄰裡坊間便依據此事,說剃頭匠是「正月不剃頭——思舅舅」。久而久之,民間俗語中又變「思」為「死」,成了一項民俗禁忌。
所以,正月裡,放心大膽的理吧!要不然,一個月下來,真成金毛獅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