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三魂七魄
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靈,三曰幽精。
七魄:第一魄名屍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
中醫五藏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道家丹道學稱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氣、神概念乃發端於先秦哲學與醫學。《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思是說,精緻的氣凝聚而成物形,氣魂遊散而造成變化,考察物形的變化,這就能夠知曉"鬼神"的真實狀態。
在上古哲學中,不僅有"精氣"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莊子·列禦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狀態時即使用了"精神"的術語。在《莊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戰國以來的"醫家"既使用"精氣"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即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這裡所謂"陰"指的是蘊藏"精氣"的臟腑,而"陽"指的是保衛臟腑的外圍組織。在《素問》看來,臟腑必須平和,而外圍組織則應堅固而不洩漏。如果臟腑與外圍組織不能配合,則精氣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三魂容易丟,七魄不容易變;三魂丟其一者精神萎靡不振,丟其二者如病纏身,丟其三者命休矣。如果一個人丟了魂與魄,就會驚慌憂慮、心神不定、昏睡、行為怪異、失常等。
形為魄,氣為魂。魄為精氣,魂為精神。
有形有氣而無神者,則是植物人;有氣有神而形缺者則為殘疾人;有形有氣有神者,方是正常健康人。
那麼,有形有神而無氣者是什麼人?不是人,因為不存在。因精氣共存為之魄,魂魄共存方成活人,就像人沒了呼吸,神也不復存在。有形無神無氣者即是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