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族很厲害,歷經了八百年風雨仍長盛不衰,狀元進士更是無數

2020-12-27 指點江山

現代人了解到範仲淹,大多是通過課本裡的詩詞及《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那麼,範仲淹為何能在千年後的今天仍為後人津津樂道呢?

這就要說起他的家族了。

範仲淹所在的範氏家族,歷經八百年風風雨雨仍長盛不衰。在科舉盛行的舊社會,範氏家族總共誕生過八十位狀元和四百多名進士!顯然,這一成績足以讓許多文學世家相形見絀。為什麼範氏家族能如此興旺呢?範仲淹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後人效仿的品質呢?

首先、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積極悲觀主義情懷。

拋開主觀因素來看,《嶽陽樓記》成文的目的無非只有一個,就是規勸好友。

範仲淹的鐵哥們滕子京仕途不順,被打發到巴陵這個在當時屬「不毛之地」的荒僻角落。文人雅士,陷入這種境地時往往會有躊躇滿志,一肚子抱負無處施展的困頓,蒙受巨大打擊。

作為滕子京最親近的人之一,範仲淹一直想找機會和他說說心裡話。值此之際,滕子京剛好寄來一封《求記書》,範仲淹立即想到結合這篇遊記,巧妙地幫助好友走出困頓。

透過對洞庭勝景一陰一晴的描寫,範仲淹想要對滕子京表達的東西是:人生就像這人間勝景,有時風雨有時晴,人總有高低起落,是以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超脫物外的淡泊之人。

一般而言,人有兩種:

一種是樂觀主義者;

一種是悲觀主義者。

所謂樂觀主義,就是在看待事物時總會觀察到好的那一面,悲觀主義者則恰恰相反,看待事物時優先思考有害的那一面。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只是角度不同罷了。

如果一味地追求樂觀主義,那麼就會沉淪於快樂變得盲目;一味地追求悲觀主義,又會對前路喪失信心,變得傷春悲秋。

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種夾雜在二者之間的處事態度,是為「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在遭遇某一事件時,優先考慮到該事件所引發的最壞結果。倘若,這個最壞結果是你能承受的,那麼便拋棄一切顧慮,放手大膽地去闖。只要在過程中,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總不會比預想的結局更糟糕。

當然,只是談及理論,未免有些蒼白無力,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

演員韓雪就是一名典型的「積極悲觀主義者」,在某次擔任某電視劇的製片人時,她想要使用當時還不盛行的「4K解析度」來進行拍攝。由於當時的4K技術尚未普及,所以,拍攝所耗費的資金是個天文數字。一旦這部電視劇沒能引起反響,無疑韓雪從業十餘年的積蓄都要付諸東流。韓雪認為,自己能承擔這一失敗,所以,她便放膽去做了。當然,在今時今日的角度看來她收穫了成功,但即便電視劇並未熱播,她亦不會因此而困頓。

範仲淹的處事角度何嘗不是這樣?

在他看來,國家的未來充滿了艱辛和困難,但他卻沒有像那些悲觀主義的文人一樣沉淪,而是抱著這份憂慮,做好力所能及的本職工作。

積極悲觀主義,就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改寫一地雞毛的未來。

其次、則是範氏家風帶給後世的思考。

範仲淹絕非官二代、富二代,兩歲的時候便死了父親。為了帶著孩子活下去,其母謝氏只能改嫁到朱家。謝氏與孟母差不多,一生勤勤懇懇,致力於將孩子教育成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男子漢。範仲淹的繼父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是範仲淹一生的榜樣。

在父母的影響下,範仲淹成長為正直且有思想的大好男兒。雖說範仲淹常年外出做官,工作上比較繁忙,但他仍會抽出時間給子女寫信,範仲淹在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經驗,做人的道理、不足都會寫在這些書信中,為子孫起到示範作用。

在教育子女方面,範仲淹嚴守一大原則,「以身作則」。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他絕不會強加於後人身上。這份品質,自然離不開繼父朱文翰的影響。範仲淹認為,只有自己行的端走的正,才能在子女的心中樹立榜樣。

最難能可貴的是,範仲淹雖生於理學盛行的年代,但他卻懂得因材施教。在當時,大多數顯貴父親都會獨斷專行地為子女決定人生軌跡,為他們規劃人生。範仲淹則不然,他雖對四個兒子寄予厚望,但他的教育卻貼合每個兒子的性格特點,讓他們從事感興趣的事業。

景祐二年,範仲淹調任開封,擔任知府。當時,他派兒子範純仁送五百斛小麥往蘇州。在運輸小麥的過程中,善良的範純仁遭遇了落難的海州通判石曼卿,於是,便將所有小麥作為資助,饋贈給友人。

回到家中後,範純仁將情況匯報給父親,範仲淹卻說為何沒有將運輸小麥的船一併送出去,與人方便。當範仲淹聽到兒子已將小麥連同船一併送出後,誇讚兒子做的不錯,並告訴他扶危濟困的道理。

家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身作則和因材施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曉松母親張克群的教子之道,就與範仲淹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曉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小時候他的家中有許多藏書,不光是房間裡,哪怕是走廊上也堆積著書。當時還沒有搜尋引擎,所以,高家的書目就是一張張地小卡片。年輕的高曉松,經常隨手拾起一張卡片,從上面選一本感興趣的書,一讀就是一整天。因為家中書香氣十足,所以,高曉松便潛移默化地愛上了讀書。

張克群本人表示,其他家庭的父母也喜歡讓孩子讀書,但他們平時非但不讀書,還會在家中打麻將。在這種環境下,想要指望孩子愛上讀書,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曉松父母的娛樂活動是讀書或聽音樂,高曉松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喜歡讀書聽音樂的習慣。

前文中我們提到,範氏自範仲淹之後,人才輩出,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風。人就像花朵,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何其重要!環境是一個人生活空間的保證,又是提供發展方向的平臺。家庭何嘗不是一個小社會呢?想要了解一個人,只需看他的家庭情況即可管中窺豹。

最後、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主席在提到我國歷史時,說他最崇拜的古人只有兩個,其中之一便是範仲淹。「辦事而兼傳教之人」,正是主席對範仲淹的評價。範仲淹的實績有太多,出於篇幅有限不便贅述。

那麼,範仲淹「傳教之人」的身份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帶動他人,這才是最優秀的人。可以說,範仲淹為人處事的準則影響了北宋的士大夫,甚至一度改變了北宋官場的風氣。中國封建王朝「重武輕文」的開端,大抵要從北宋說起。拋開武人對皇權造成的隱患不談,武人的存在亦會給國家安全造成隱患。

唐朝中後期武人當道,這些缺乏文化教養的武官目無法度,勢力膨脹,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趙匡胤曾說過:「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百餘,分知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的趙皇帝們對文人寄予厚望,為文官提供了古往今來最好的生存環境。

那麼,範仲淹為大宋官場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這仍要從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起。實際上,這一名句並非範仲淹的發明,而是歐陽修的人生信條。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範仲淹與歐陽修是知交好友,在政治之路上二人無數次地榮辱與共。歐陽修聽說範仲淹被調派到蘇州,是以給好友寫了封信:「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則雖有東南之樂,豈能為有憂天下之心者樂哉。」這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觀念的原始出處。

歐陽修的人生,將這一信條貫徹始終。然而,範仲淹不但能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信條,還能將這一信條傳給自己的子孫及後世的士大夫。顯然,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改變社會現狀彌足艱難。但是,若能調動一群人的力量,這件事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範仲淹之情操,就像他在景祐元年範氏先祖祠堂所寫的那首《君子樹》一樣:

「二松何年植,清風未嘗息。天矯向庭戶,雙龍思霹靂。豈無桃李姿,賤彼非正色。豈無蘭菊芳,貴此有清德。萬木怨搖落,獨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歲寒惜。有聲苦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君子材,對之每前席。或當應自然,化為補天石。」

以身作則的範仲淹,以自身為榜樣成了大宋乃至後世士大夫的「傳教之人」。他的處世信條,不但在當時為人學習,更適合今時今日的我們效仿。

參考資料:

【《宋史》、《嶽陽樓記》、《宋明臣言行錄》】

相關焦點

  • 彭氏土司王朝八百多年輝煌
    紀錄片《揭秘土司王城》通過彭氏家族統治永順土家人八百多年的歷史,以及老司城建造發展的歷程,概述了中國歷史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消亡的全過程。彭氏土司政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鼎盛時期轄20州,範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止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歷時818年,歷經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 倫文敘和王陽明是同榜進士?那一年唐伯虎也去了,倫文敘高中狀元
    可怕的是,倫文敘一共有5個兒子,其中前三個,也全都中了進士。  大兒子倫以諒在正德十一年鄉試第一名,正德十五年高中進士。  二兒子倫以訓,是正德十二年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二名,也就是這一年的榜眼。  和狀元失之交臂,要不一門倆狀元,也是美談了。  三兒子倫以詵,在嘉靖十七年考上了進士。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上千年科舉史上,嫡親三兄弟能夠獲此殊榮的,僅此一例。
  • 吉安市永豐縣被譽為歐董名鄉,歐是歐陽修家族,董是哪個家族?
    永豐縣有個永叔公園,永叔公園裡面有座歐陽修紀念館,還有一座狀元樓。永豐縣原本是吉水縣的永豐鄉,1054年與吉水縣分家,升級為永豐縣。永豐縣在歷史上有兩大望族,一個是瀧岡歐陽氏,一個是流坑董氏。圖為永叔公園,拍攝于吉安市永豐縣。
  • 安溪這3個家族厲害了!|安溪縣|家族|湖頭|陳萬策|尚卿鄉
    黃綱後裔有進士95人,明嘉靖年間福建布政使黃大任,明隆慶二年榜眼黃鳳翔,清道光御史、內閣大學士黃宗漢,清同治文科探花黃貽楫,清光緒武狀元黃培松等一大批泉州歷史上的名人賢士,均是安溪紫雲黃氏衍播的賢才。安溪紫雲黃氏對文教重視程度,從尚卿鄉中山村九福角落可窺見一斑。
  • 蘇州平江街區的蘇州狀元博物館
    平江路古名叫做「十泉裡」,是一條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老街,約有三裡路長。平江路兩側的橫街窄巷眾多,比如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廂使巷、鈕家巷、懸橋巷等等,所以去平江路可以多種選擇。我乘坐地鐵1號線,在臨頓路站的3號出口,沿臨頓路北行,隨性轉入一巷口,正是鈕家巷。
  • 南安這個人牛,活了90歲,詩書傳家狀元贊!
    蘇希栻(1531年-1620年),字於欽,號阜山,明代南安楊梅山下霞舒鄉石鰲頭(今康美鎮梅元村石湖頭)人。萬曆二年(1574年)登進士,官授河南許州知州,後解冠歸裡。林居四十五載,立言於世,著述等身。明朝狀元莊際昌贊其「所為後世利賴者,非一口碑載道」。
  • 中國狀元終極PK: 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1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一天,擔任清廷翰林院編修的蘇州人汪琬,與同僚談起了各自家鄉的特產,正當大家各自誇耀家鄉特產的時候,輪到汪琬,這位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進士講了。汪琬緩緩道來,他說,蘇州嘛,特產很少,但有一個很特別,那就是:狀元!一語驚四座。特產「狀元」?
  • 安慶傳奇|明末進士宣國柱的忠孝情緣
    青煙嫋嫋、琴聲瑟瑟,一群人面朝北方、焚香叩首、黯然神傷,這是一個家族在祭拜那個他們曾經效忠的大明王朝。他就是明末進士、兵科給事中宣國柱。宣國柱(1593-1648)字若木,懷寧縣清河鄉溫橋村人,明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歷任行人司左司副、兵科給事中(正七品)等職,上疏十餘次,諫國務之弊端、申家鄉之水患,善詩歌取材騷雅漢魏、通音律延續魏晉遺風,著述盈麓,有《古文辭淵源》《荀勖》存世,死後葬於懷寧太平山祝莊後,虎形山有碑。
  • 深度:尤文圖斯長盛不衰的原因,阿涅利家族出品必是精品
    正處於低谷中的尤文圖斯有了菲亞特的支持,迅速復甦,拿下了1925/26賽季的聯賽冠軍,並在1931到1935年實現了聯賽五連冠!1935年,埃多阿多因飛機失事身亡,尤文由阿涅利家族之外的人代管了十二年。1947年,埃多阿多的兒子賈尼.阿涅利長大成人,當選為尤文主席。熟悉的阿涅利家族又回到了球迷的視野。1949/50賽季,尤文時隔15年重奪意甲冠軍。
  • 江西吉水:俯瞰中國進士文化園 感受廬陵文化
    空中俯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中國進士文化園央廣網吉安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廖敏)2020年6月15日,空中俯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中國進士文化園依江而建,樓亭閣榭,綠樹掩映,藍天白雲下,蔚為壯觀。
  • 進士王衷亮
    王衷亮,字鏡甫,又字心一,號寅濤,又號冠龍,生於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臘月廿八日,奉天岫巖城南岔溝白店人(今遼寧省莊河市蓉花山鎮白店屯,實為現王店屯),學籍海城。由附生中式道光戊子科舉人,己丑科進士,即用知縣,歷任浙江浦江、義烏、安徽寧國府太平等縣,充浙江壬辰鄉試同考官,年78歲(約在同治七年,即1878年)卒於家。
  • 一百了,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電機為何能長盛不衰?
    如今,安川電機不單躋身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列,同時在變頻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領域引領潮流,成為日本先進位造業名副其實的代表。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始人所立下的優良風氣,無疑為這家歷經百年風雨的傳奇企業,留下了逆境中披荊斬棘的基因。「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安川第五郎在探索的迂迴道路上尋到了出路,在企業的關鍵時刻,顯示出領袖的風範。對比日立,芝浦等大公司的電機產品後,安川第五郎敏銳地發覺公司的產品並無明顯優勢,且無特色。「術業有專攻」,安川第五郎大膽地決定,集全公司之力發展一種產品——電機。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孟郊登科進士之後,心中喜悅之情難以訴表,於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
  • 牛狀元府文化是中華建築文化之縮影
    牛鳳山狀元府,位於河南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的明月坡。它是清代武狀元牛鳳山的府邸。這座府邸,兩位父子文武狀元皆出於此。牛鳳山,字梧階(1806-1880),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遊擊等職。 鳳山子牛瑄,字荔庵,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進士,殿試獲二甲 第一,任翰林院編修。牛狀元府,如今是牛姓存留中華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最完整,最具規模,最具有影響力的建築遺產。至今已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滄桑。
  • 這個出過1000多位名人的名門望族,長盛不衰的秘密是什麼?
    追溯到宋朝,錢家出了350個進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 人們都驚異於錢氏家族的才華,什麼原因讓這個家族如此枝繁葉茂,又碩果纍纍?就讓我們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據考證,錢氏家族是吳越國王錢鏐(852——932)的後嗣。
  • 靜寧進士裱褙錄(一)
    明清間榮登進士榜者14名,歲月侵蝕,其人其事已半湮於塵封。筆者於是不揣固陋,旁搜遠紹,貼補彌合,欲求再現其歷史面目。其做派形同揭裱古舊字畫,故以「裱褙」名篇。另,根據「提名榜」、「登科錄」等資料,本文所列明清進士,其籍貫均為「陝西平涼府靜寧州人」,茲預聲明,以免「爭搶名人」之誚也。
  • 金庸的顯赫家世:祖上22個進士,瓊瑤、錢學森、徐志摩都是其親戚
    可誰又曾對他背後的「查氏家族」有過了解,金庸先生對於中國而言,可謂是傳奇的存在,查氏家族繁衍至今,能人輩出,更是一個傳奇性的存在,大江東去浪淘盡,查氏家族卻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便受到家中父輩書香門風的耳濡目染,故而對金庸先生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大的思想啟蒙作用。
  • 秀才落第後看中風水寶地,直接自盡埋葬於此,從此家族富貴800年
    可原本以為還會順利的考中進士時,時乖運蹇,並沒有讓潘從源如願以償。對此,潘從源對於自己感到十分的失望,認為自己不能夠讓後代過上幸福的生活感到灰心。後來,潘從源不甘心就此這樣,於是,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尋找一個極佳的風水寶地,將自己死後埋葬在風水寶地,就不會擔憂自己的子孫後代了。
  • 李姓歷代狀元名錄,牛!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狀元及第。同榜有王昌齡,常建等共十九人。考官:嚴挺之。試題為《積翠宮甘露頌》。  李嶷曾任右武衛錄事參軍官職,為一時名士。擅詩,今《全唐詩》存其詩六首。◆李琚,頓邱(今河南清豐)人。字號不詳,生於周武后延載元年(694),卒於唐玄宗天寶九年(748)。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顏真卿等,考官:孫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