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作為粵語地區的傳統戲劇,它不但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更是廣東粵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編並不是粵劇愛好者,然而卻十分欣賞那些為傳承和發揚粵劇文化作出努力和貢獻的人。因為「文化」這東西,即使它不能時時跟得上社會發展的潮流步伐,然而傳承下來的卻儘是精華,如果沒人去經營它、保護它、發揚它,那必然被社會或其他文化給吞噬,嚴重的甚至會動搖到整個地區的文化發展根基。羅家寶和羅家英這對堂兄弟,雖然兩位大師分居在粵港兩個不同地區,然而卻都是為粵劇文化奮鬥終身的藝術家。
首先介紹一下羅家寶,相對於他的堂弟羅家英來說,國內認識他的人應該比較少。然而,相對於粵劇文化界的成就和地位來說,羅家英離他的這個堂哥卻有很大的一段差距。羅家寶(1930—2016),人稱「蝦哥」,順德人,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粵劇的薰陶。他是父親是有"打鑼王"之譽的羅家樹,叔叔羅家權(羅家英的父親)同樣也是著名的粵劇演員。
羅家寶早年跟陳錦棠學戲,並且對前輩藝人白玉堂、薛覺先、桂名揚等鼎鼎大名的粵劇名宿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顧集取各家之長,並結合個人的聲音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好聽好唱的 「蝦腔」 並且成為粵劇的主演唱腔流派之一。「 蝦腔 」 聲色渾厚甜潤,尤其是中低音區域音質厚實,共鳴強烈,行腔不事雕飾但極具堂皇華採,高音區域雖然非其所長,但他能根據本身聲線特點,發展出一套跌宕有致 。羅家寶的表演精湛洗鍊,儒雅溫文,風流倜儻。並被譽為 「 小生王 」 ,他的首本名劇《柳毅傳書》更是在粵劇界歷演不衰。
蝦哥可謂是粵劇文化的瑰寶,曾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榮獲粵劇「 突出成就獎 」的他在其7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經典作品無數。無論是《柳毅傳書》、《袁崇煥》、《夢斷香銷四十年》、《牡丹亭》、和現代戲《山鄉風雲》、《爭兒記》、《亂世姻緣》等都被廣大粵劇發燒友視為至寶。
2016年4月21日晚9點18分,蝦哥因病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離世,享年86歲。羅家寶老師畢生致力振興粵劇,創立了粵劇蝦腔藝術流派,對粵劇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羅家寶先生的去世是廣東粵劇界及文藝界的重大損失。
再說到羅家英,大家對他都應該比較熟識,他於1946年9月22日生於順德,1949年羅家英跟隨父親羅家權移居香港。無論《大話西遊》中的那個囉囉嗦嗦的唐僧還是《國產凌凌漆》中那個「發明家」達聞西都曾給全國觀眾留下深刻的搞笑形象。然而相對他的電影,同樣是從小學習粵劇的他對於發揚粵劇文化才是他的正職。
羅家英8歲時便跟隨父親羅家權、伯父羅家樹學習粵劇基本功架,師隨粉菊花、呂國銓、劉洵、李萬春等京劇大師,21歲擔當演出文武生,1973年正式擔正。21歲羅家英便擔當演出文武生 ,並自1970年起組成多個劇團開始粵劇生涯,同時也是「家英之友」組織創辦人。他與妻子汪明荃的結緣也是因為粵劇。
雖然粵劇自七十年代起已步向式微,觀眾數目不斷下降,然而羅家英卻從來沒有放棄過為發揚粵劇文化而四處奔波,演出。他不但和連續多年當選「八和會館」主席的妻子汪明荃成為粵劇演出的常客。為了弘揚粵劇文化,他曾多次深入香港各大校園舉辦「香江梨園」宣揚粵劇文化,並展出其從藝幾十年來的珍貴圖片、文武場戲服、頭飾和道具、鞋子等。去年他舉辦的一個粵劇講座的聽講人數更是創了金氏世界紀錄。
2018年7月1日,特區政fu為表彰有超過六十年的粵劇表演經驗,積極傳授給年輕新秀,對粵劇發展貢獻良多的羅家英而頒授銅紫荊星章,以讚揚羅家英藝術成就優秀,致力傳承、推廣和發展香港的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