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四川省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紅軍長徵紀念碑碑園的紅軍長徵紀念總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孔斯琪/攝
7月29日,四川省紅原縣日乾喬大沼澤,羅日搓為女兒系扣子。她住在日乾喬大沼澤景區附近,平時招攬遊客在此體驗騎馬。如今,日乾喬大沼澤已是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孔斯琪/攝
掃一掃,看視頻
翻開紅軍長徵波瀾壯闊的篇章,四川是最光輝耀眼的一段。
雪山草地之行,無疑是紅軍長徵史上最悲壯的一筆。
據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資料,長徵期間,紅軍翻越72座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其中有67座位於四川,包括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紅軍翻越最高的位於巴塘境內的藏巴拉雪山等。
四川省黨史專家周銳京說,四川是紅軍長徵中經歷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省份,長徵期間,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非戰鬥減員最嚴重的雪山草地都在四川。
位於川西北的紅原縣,因紅軍長徵而得名,1960年,為紀念紅軍經過草原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國革命危難關頭所作出的貢獻而建立。周恩來專門題詞:「紅軍走過的大草原」。
日乾喬大沼澤位於紅原縣瓦切鎮北部,泥潭密布,氣候無常,被稱為陸地上的「死亡之海」。
1936年8月,紅二、四方面軍左路縱隊從阿壩出發,經紅原渡過蜿蜒西流的嘎曲河,經日乾喬踏上了茫茫澤國的艱難徵程。
肖鋒的《長徵日記》中寫道:進入草地第四天,清晨出發,到分水嶺東南宿營,究竟走多遠無法正確計算,好多單位都沒糧食了,菜和肉乾也吃光了,軍團政治部民運部有位幹事,過分水嶺不久,就突然倒在了草地。
紅原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餘朝慶說,在穿越大沼澤的途中,因糧食、藥品奇缺,許多紅軍戰士因飢餓、寒冷、傷病而長眠在這片草地。
「當年紅軍過草地的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的。」紅原縣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賀建軍說,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就沒有路。
飢餓,則是過草地的紅軍戰士最慘痛的記憶。紅軍後代何繼軍說,奶奶13歲參加紅軍,生前不止一次對他說過,過草地時吃草根、野菜,留下印象最深的就一個字:餓。
紅軍經過的川西北草原,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連接段,面積有15200平方公裡,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溼地的特殊地質地貌,形成湖泊星羅棋布、沼澤連片,許多區域渺無人煙。
「草地的水因為長年泡著腐草,又黑又臭又有毒,根本不能飲用。」賀建軍說,進入草地前,各部隊雖然開展籌糧工作,但在川西北物產不豐的貧瘠之地,有的部隊甚至只籌到兩天的乾糧。進入草地後,戰士們身上背的一小袋青稞麥粒或青稞麥粉,成為他們的第二生命,麥粒一顆顆地數著吃,麥粉一小把一小把地省著吃。
茫茫草地,無路可走。草地上還有不少綠草覆蓋的泥沼,人和牲口掉到裡面,越陷越深,直至被吞沒。僅據紅一軍的統計,犧牲者和掉隊者就有500多人。
松潘縣黨史與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車華強說,跨越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人與自然鬥爭最嚴峻、犧牲最大,同時也是決定紅軍長徵成敗的一段艱難徵程。「爬雪山,過草地」,既是紅軍長徵艱苦狀況最簡潔的描述和概括,也是長徵精神最生動的體現。
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採訪毛澤東時提問:「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毛澤東答:「那是在1935年的長徵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內面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卜的內戰。」
在紅軍長徵紀念館,年輕的解說員秦成勇說,四川是紅軍長徵路程和時間最長、經過地域最廣的省份,在經受極端惡劣自然環境嚴酷考驗的同時,還與黨內錯誤思想和傾向作鬥爭。
四川是黨中央召開重要會議最多的地方。據資料,長徵途中,黨中央主持召開了32次重要會議。其中,14次在四川召開。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涼山州會理縣城郊鐵廠舉行擴大會議,史稱會理會議。這是長徵中的重要會議,統一了中央紅軍的戰略思想,進一步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是遵義會議精神的延續。
1935年5月飛奪瀘定橋後召開的瀘定橋會議,討論了過大渡河以後的形勢與任務,決定紅軍前進的行動路線。會議確定紅軍走右路北上翻越夾金山和派陳雲在四川地下黨的護送下到上海尋找白區黨組織,並設法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繫,匯報遵義會議精神等兩個問題。
1935年6月26~28日召開的「兩河口會議(現小金縣兩河口鎮)」,解決了兩軍會師後的戰略方針問題。
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7月中下旬在蘆花舉行會議,這個繼兩河口會議之後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解決了統一指揮問題。
「從瀘定橋會議以來,後續的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巴西會議等一系列會議都是圍繞紅軍部隊繼續北上,同張國燾分裂行為作鬥爭來展開。」周銳京談道,紅軍長徵在四川,也是黨中央和廣大紅軍指戰員同張國燾分裂活動鬥爭最尖銳、最激烈的地方。
自1935年1月29日剛在土城戰鬥中失利的紅一方面軍進入四川,開啟紅軍長徵在四川的徵程,到紅二、紅四方面軍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離開四川,紅軍三大主力長徵期間在四川境內轉戰一年零八個月。
四川是紅軍長徵途經時間最長的一個省份,全省近一半的縣、區留下了紅軍將士的足跡,轉戰地域達30餘萬平方公裡,總裡程2.1萬餘裡。
四川省黨史專家、省委黨史研究室周銳京說,人們耳熟能詳的毛澤東《七律·長徵》詩作中,列舉的5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名,其中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等4個都與四川有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的講話提到,「長徵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這8場著名戰役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勇克包座等,有5場與四川相關。
在頻繁的戰鬥間隙或新的轉移之後,三大主力紅軍在當時全川近70個縣的集鎮和鄉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據統計,紅軍長徵在川期間,四川各族兒女參加紅軍有10多萬人,為紅軍提供糧食7000餘萬公斤,牛羊肉30餘萬公斤,各類牲畜近8萬頭(只、匹),衣被鞋帽57萬餘件(套、雙)。
「付出慘重的犧牲,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周銳京說。1986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修建一座紀念紅軍長徵的總碑,鑑於四川在紅軍長徵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央決定將這個總碑建在四川, 「既是中央對四川在紅軍長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認可,也說明了四川在紅軍長徵中的特殊地位和貢獻。」
如今,坐落在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頂的紅軍長徵紀念碑總碑,每天都會迎來遊人的目光。從山下到山頂共有600多級臺階,代表著紅軍長徵過程中經歷的600多場戰役。紀念碑碑座為漢白玉,寓意紅軍翻雪山的艱難經歷;碑身為亞金銅貼面的三角立柱體,象徵紅軍三大主力;碑頂一位紅軍戰士銅像頂天立地,一手持花,一手持槍,寓意紅軍長徵的勝利。
秦成勇說,這座高41.3米的紅軍長徵紀念碑,既是紅軍長徵在四川不凡經歷的紀念,也承載著紅軍長徵的光輝歷史、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
本報四川松潘7月3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