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要到周末了,對於工作黨來說,周末也算是最佳放鬆時機了。
對於一些影視文藝愛好者來說,一定會打開自己收藏多年的電影清單,開始瘋狂「充電」、「續命」。
趁著難得的「假期」,盤點了一些私以為比較寶藏的小眾電影,希望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觀影認知。
1、《刺蝟的優雅》
上映時間:2009-7-3(法國)
「請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沒有一個朋友也過得很好的人」一直對這句話印象深刻,看到《刺蝟的優雅》算是明白,也許,真的存在。
她,單身,窮,身材臃腫,冷漠,一個人,因為我覺得孤獨不太適合她,畢竟她找到了「很好的藏身處」。
勒妮就是這樣一個女人,真正的平淡無奇。
勒妮是一幢高級公寓的看門人。五十多歲,幾乎不說任何廢話,每天按時開門關門,送信,對公寓裡的每個住戶一副敬而遠之的態度,也沒有任何存在感。
最先注意到勒妮「秘密」的人是住在這個公寓裡的一個快12歲的小姑娘,帕洛瑪。
帕洛瑪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細膩,她認為自己是一條永遠也突破不了重圍令人擺布的金魚,她想像各種的死亡方式,她總是喜歡拿著攝影機記錄,拍攝,決定要在臨死前拍一部電影出來。
也就是這個小女孩,與勒妮產生了靈魂上的共振。也許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
不管是電影還是書籍,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2、《惡童日記》
上映時間:2013-9-19(匈牙利)
改編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裡斯多夫的長篇處女作,堪稱一部讓人背後發涼的殘酷作品。
《惡童日記》,與續集《二人證據》及《第三謊言》,結合為《惡童三部曲》。雅歌塔本人曾說,《惡童三部曲》內容是1944年雅歌塔在匈牙利塞格德市的真實經歷,雙胞胎的原型就是她和她的哥哥。
看完後,心涼到不能入睡,這部暗黑作品,故事和情節結構都是深入人心的。
電影通過一對雙胞胎兄弟的口吻,講述了戰爭時期兩個年幼的孩子童年噩夢般的成長。
外敵入侵,母親帶雙胞胎逃到外婆家,外婆不識字骯髒吝嗇,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
這樣的硬核帶娃方式,殘酷而又畸形。加之影片中特有的憂鬱色調,更加渲染人性的悲涼,直到愣的槍林彈雨遠遠沒有戰爭之下人心的毀滅錯亂來得殘酷。
3、《瓶裝火箭》
上映時間:1996-2-21 (美國)
又名: 脫線衝天炮,典型的街頭浪子劇情。
影片講述了德州青年Dignan從小嚮往汪洋大盜的生活,他找到剛從精神病院出來的朋友Anthony和富家子弟Bob,三人開始了他們搞笑而又無釐頭的犯罪生涯。
這也許就是專屬少年們的荒誕美夢,無關風月,只有青春。畢竟世界那麼複雜,做個孩子吧。
4、《青木瓜之味》
上映時間:1993-6-8(越南)
這部電影是越南電影唯一一次入選奧斯卡評選的作品,同時也讓世界認識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越南導演陳英雄,和他的處女作《青木瓜之味》。
像是一首寧靜的小詩,《青木瓜之味》在唯美的生活境界中,詩意地講述了一個少女梅的成長故事。
這部在法國精心搭建的攝影棚裡攝製的影片其實講述的並非現實中的越南,陳英雄作為越南電影的一面旗幟,用自己獨特的鏡頭影像打破了以往美、法電影中越南貧窮、落後的形象,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柔美與殘酷並存的越南。
這也讓電影中的鏡頭畫面更具真實,甚至更像是家長裡短,於生活細枝末節中窺探到靜謐美,這部電影故事情節沒那麼重要,畢竟鏡頭實在是太美了。
5、《水牛城66》
上映時間:1998-6-26(美國)
《水牛城66》是文森特·加洛自編自導自演的半自傳體獨立電影,這也是他的處女作。
影片講述了剛出獄的青年比利帶著偶遇的女孩蕾拉在家鄉水牛城一天一夜的經歷。
文森特·加洛在片中的確展示了他作為導演的極大天賦。
比如比利對於獄中生活的回憶就用了九個分鏡,見到家長時比利童年生活的介紹採用了紀實的錄像鏡頭,這種鏡頭給人真假交錯的質感,文森特·加洛通過鏡頭說話的能力讓人不能忘懷。
這部影片的精彩鏡頭比較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比利的紅鞋和蕾拉的藍色眼影。在整個灰色調的影片中顯得尤為突出強烈。
雖然影片中很多性暗示,但是這是一部很乾淨的片子,再卑微桀驁不馴的人,在遇到愛情的那一刻,也會得到救贖。
6、《少女小漁》
上映時間:1995-4-22(中國臺灣)
上個世紀,出國風潮盛行。很多人為了一張綠卡,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婚姻。
電影《少女小漁》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少女小漁》是由張艾嘉執導,劉若英、庹宗華、丹尼爾·J·特拉萬提主演的劇情片。
這是奶茶自出道之後,使她獲得第一個影后的作品,也是她尺度最大的一部作品。
電影情節雖然老套,但是其文化上的衝突性不可小覷,影片中兩個男性角色的刻畫,可以說已經足夠揭露東西方文化上的鴻溝。
江偉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形象,他身上有著濃厚的中國男權文化特徵。他蠻橫不講理,自私冷漠,小心眼,甚至物化自己的女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
雖說女主小漁活得忍辱又憋屈,但是也正是小漁身上的純真善良,以及謙卑中的韌勁,讓文化衝突下的中國美德顯得升華不少,人性之美,不分國界,不論文化。
影片中也可以看出男女主同時都在「享受」著一種錯亂的情愛與母愛的交融,讓人對所謂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有了清醒的認知。不過過了多久,人性的平等獨立仍然是一個恆久討論的主題。
就像影片中馬裡奧對小漁說的那句話:「多尊重你自己,這是你的生命。」
7、《收件人不詳》
上映時間:2001-6-2 (韓國)
影片以70年代美軍基地為背景,描寫混血兒、「洋公主」和駐韓美軍等一群受傷害的人們的故事。
這個片子,讓你看完有種不可言說的複雜感,個人不太認為這是一部憤青電影,並沒有隻適合憤青一族觀看這樣的說辭,這類撕心裂肺的現實題材,並不會拒絕大部分和平年代裡的獵奇者。
雖說這部電影充滿了毫無人性的被壓迫的奴性色彩,甚至到處充斥著暴力鏡頭,明明都是溫情寧靜的韓國小村莊,卻暗藏每個小人物的悲喜和壓抑。
沒有清一色的韓國小清新濾鏡,血淋淋的現實搬到眼前,還是很震撼人心的。
皮膚黝黑的尚武因是母親在戰爭期間與美國黑人士兵所生,自小受盡歧視,養成暴戾的性格,無處發洩時就會對母親拳打腳踢;
其母親不甘接受命運的擺布,屢屢寫信去美國,期望她的黑人丈夫能把她們母子接到美國,但每每只收回「收件人不詳」的簡訊......
影片中充滿了迷離,絕望,孤獨,自閉等讓人絕望的情緒,但就是這一道道現實傷疤,才能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拓闊我們的三觀和認知邊界。
8、《旺達》
上映時間:1970(美國)
住在賓夕法尼亞礦區的旺達潦倒落魄。她偶爾工作,拋棄了丈夫和孩子,睡在她姐姐的沙發上,抽菸喝酒,然後和男人一起回家,只為了能有一個地方安身。
一天晚上,她走進酒吧後發現丹尼斯有點緊張。她和他交往,確認他是個罪犯。丹尼斯正計劃著搶劫。儘管他粗魯無禮,旺達卻欣然接受了他的虐待......
電影就這樣展開了,《旺達》是芭芭拉·羅登自編自導自演的劇情片,樸實的劇情,簡單故事總是在述說人類無解的問題,獨立女性思辨問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
愛與被愛永遠是最有爭議的主題,情愛是盔甲也是軟肋,唯有心中那根獨立不朽的靈魂支柱,才能讓我們不至於在一片狼藉的現實生活中輸得太慘。
旺達是一個奇蹟,她的奇蹟之處在於,我們都曾是或者與旺達擦肩而過過,因為獨立思想的內核讓我們選擇成為一個有選擇的人。
一定程度上,小眾電影代表著一種象徵,一種符號,可能是被遺忘的,也可能是被裹挾的。可是它卻經久不衰,永遠深入人心,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