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氣少女QMQ
中國科舉制度從開創到被廢除,前後經歷了一千兩百多年,其間大約產生了六百多名狀元。而在中國古代,讀書考試、當官入仕這些事情是被視作男子權利,所以這六百多名狀元中,基本上也都是男子。
與之相反,古人對女子的要求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而是"無才便是德"。女子入學堂並非常見之事,女子考科舉、中狀元更是聞所未聞。
然而,在太平天國時期,真的就有過那麼一位女狀元——傅善祥。此女子到底是何方神聖?究竟有何本事,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千古一絕呢?
▲傅善祥影視形象
據考究,傅善祥能夠成為女狀元,還真的不是靠運氣。
一、父親開明,自幼勤學
傅善祥是金陵人(今天的南京),父親傅槐是清代的生員。傅姓多是書香世家,祖上多是讀書之輩,歷史上也出過不少的名人。如清朝的第一位狀元——傅以漸,他曾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被尊為帝師。傅善祥的父親亦不例外,中秀才之後,夫妻兩人便在故鄉金陵開了一間學堂,以教書育人為生。
傅槐在當地頗受尊重,因為自己是個讀書人但卻又不至於迂腐,他在這方面也比較開明,並不阻止女兒傅善祥讀書寫字。相反地,對女兒傅善祥的培養並不低於對兒子的用心,傅槐讓傅善祥和哥哥一樣進學堂讀書學習,還會定時檢查二人的功課。
傅槐對傅善祥悉心栽培,加上她本人天資聰慧,傅善祥小小年紀就已經能寫一手好文章。可惜的是,父親傅槐在傅善祥還未成年就辭世了,母親哀慟不已,兩年之後也撒手人寰了。
所幸,傅善祥的兄長這時已經成家立業,就這樣,在兄嫂的撫養下,傅善祥出落成了一個大家閨秀,不久後兄長將傅善祥許配給當地一戶清白人家。雖然傅善祥的丈夫比自己小六歲,但是夫妻和睦,感情很好,頗有幾分當年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味道。令人惋惜的是,歷來才女多波折,傅善祥亦未能逃脫這一關,新婚三年,丈夫因病離世,正值花樣年華的傅善祥就成了寡婦。
二、太平登科,高中狀元
公元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並以此地作為都城,用太平天國的管理加以改造,劃分男女軍營,重新擬定規章制度。傅善祥亦被編入女軍營,從小未曾吃過苦的她在那裡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
不過,傅善祥對局勢瞭然於心,知道太平軍如今正盛,與其反抗,不如做出一番成績來為自己謀一條生路。傅善祥從小就熟讀經史文書,通曉古今,經常提出一些頗為獨特的見解。主管軍隊的楊秀清很快就注意到了傅善祥,於是將她招到自己麾下,為自己所用。
不久之後,太平軍在南京的統治逐漸穩定,洪秀全意欲為天朝網羅人才,於是就頒布了詔書,舉行科舉考試。與以往的科舉不同,洪秀全下令此次科舉增設"女科",允許婦女參加,這也就意味著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樣考試做官了。
得知此令之後,東王楊秀清極力推舉傅善祥去參加科舉。他還斷言,傅善祥才思過人,金陵城中欲與其比肩者寥寥,必能奪魁。沒想到楊秀清一語成讖,傅善祥果真高中狀元。
當時女科的主考官,是天王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副考官則有兩位,王自珍和張婉如。文章試題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但當時的社會深受封建思想影響,考生們大多選擇了附和孔夫子的這一說法,千篇一律。唯有傅善祥另闢蹊徑,在文章中嚴厲地批判了這一說法,還舉出了大量實例,證明女子相夫教子勞苦功高,不可把女子與小人相提並論。文章言辭犀利,開合有道,令人拍案叫絕,天王洪秀全看完之後極為讚賞。
第二部分是詩作,題目是《欸乃一聲山水綠》,傅善祥做的詩更是令人驚豔,韻律工整,構思精巧,用詞清新獨到,在青山綠水中行舟的快意描寫的栩栩如生,令人為之嚮往。傅善祥的文章和詩作都被當時的考官評為最高分,傅善祥以此摘下了科舉史上第一次"女科"的桂冠,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三、觀念前瞻,推動女權
開榜那天,洪秀全親賜女狀元花冠錦服,又命侍衛護衛傅善祥左右,隨其在金陵城內打馬遊街整整三日,好不風光。此後,女狀元傅善祥的名字家喻戶曉。
東王楊秀清是最早看中傅善祥的人,因而在傅善祥科舉高中之後,楊秀清立馬向洪秀全討要傅善祥。於是,洪秀全任命傅善祥為東王府的"女侍史",負責起草東王詔命和文獻的整理。傅善祥很快就顯現出她的治理才能,將東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條。
除此之外,傅善祥還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在女館生活時,傅善祥曾見過婦女因與丈夫、兒子離別,悲痛到不惜自殘的慘劇,她深知其中的痛苦,於是她向洪秀全提議廢除女館,恢復家庭制度,允許婚嫁。
這一提議雖與太平天國的觀念相違背,但是的確說出了百姓的心聲。洪秀全一開始十分猶豫,還曾責怪傅善祥"口出狂言","不知輕重",但是在多番考量之下,洪秀全還是採納了這一建議,廢除了女館。同時,傅善祥也極力推進婦女解放,提高婦女地位,建議增設更多女官職,如女總制、女監製等職位,讓婦女參與到天朝建設中來。
此外,傅善祥還成功說服東王楊秀清頒布保護文物的詔令,避免很多價值不菲的文物遭到無知官兵的破壞,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她還親自去搜求文物,在東王府裡面建立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博物館。
傅善祥的舉動得到了軍民的一致認可,當時在軍民中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文有傅善祥,武有洪宣嬌。
四、天國碎裂,去向成謎
然而,太平天國在之後卻漸漸地走向了腐敗。定都南京之後,天王洪秀全漸漸開始懈怠政事,引起了其他諸王為了王位明爭暗鬥,為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雖然在外頭,太平天國的將士們仍在衝鋒陷陣,浴血奮戰,但是在金陵城內,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已經喪失了當初的起義時的豪情壯志,迷失了方向,走向深淵。
東王楊秀清的腐化最為嚴重,不僅在部下面前驕縱作勢,四處樹敵,而且自恃手握重兵,越位之心日益增長,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更過分的是,楊秀清還強迫傅善祥委身於她。傅善祥雖然是朝廷官員,但是終究還是一介女流,手無縛雞之力,根本無法反抗楊秀清,只得順從。自此之後,傅善祥的工作再與政事國事無半點關係。這是傅善祥個人的不幸,亦是整個太平天國的不幸。
1856年,楊秀清擊垮清廷的江南大營,一時風頭無兩,於是他"請"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中封他為萬歲,這是明擺著要取代洪秀全。對此,洪秀全秘密召回北王韋昌輝誅殺楊秀清,加上燕王秦日綱的配合,東王府闔府上下兩萬多人全都被屠殺殆盡,曾經東園的飄柳,如今只剩下斑斑血跡。
至於女狀元傅善祥究竟去了何處,倒是無人可知。
有人說,血洗東王府那天,傅善祥亦被亂軍殺死,最後被拋屍到秦淮河中。
也有人說,在天京事變發生之前,傅善祥已經多次勸誡楊秀清收斂,但是楊秀清不為所動。無奈下,傅善祥決意出家為尼,在金陵一間尼姑庵裡剃了發,了斷紅塵。正因此,傅善祥逃過了一劫,最後與古佛青燈長伴了卻餘生。然而是否史書上卻未能找到傅善祥出家的尼姑庵的具體地點,此說法有待考證。
民間人士大概是可憐傅善祥的遭遇,於是為她編造了個更為浪漫的結局,說是傅善祥在東王府中和何震川兩情相悅,在天京事變之前早就遠走高飛了。
太平天國滅亡之後,遺留下來的史籍資料大多被焚毀,可考的文獻也沒有多少,後人想考證傅善祥的去處也無跡可尋。於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的結局成為了一個無人可解的迷。在筆者看來,史書對女人總是苛刻的,與其讓後人用傅善祥的生死評論她的品行,還不如讓世人記得她的才情,對她來說,去處不明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參考資料:
1、《中國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盧塵逸
2、《中國第一位女狀元》,李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