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是盧凱彤的周年祭。
去年告別人世的Ellen,帶著對世界的不妥協從高樓跳下,徹底訣別了塵世間。與之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的未完成,其中就有一些為發表於世的作品。
而在四天前,隨著實體專輯《Come What May》的正式推出,這些遺憾也在音樂中一點點泯滅。並將在29日隨著音樂會被好友的一一翻唱重換生機。
那些逝去的,也都將在音樂中被統統喚醒。
在盧凱彤這張遺作《Come What May - EP》中,和即將於8月29日舉行的一連五Come What May 音樂會在配圖和主題上一脈相承——由一頁頁色彩鮮豔亮麗的插畫組成。
只不過前者收錄了盧凱彤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後者由Ellen生前好友帶來多首她的音樂作品的Live翻唱,它們尚留存了那些好的、精緻的、不朽的東西。
在這張EP中,外觀配圖是明亮豐富、色調亮色美好,但內裡卻極致孤獨(比如封面的造型是一個人穿梭色彩繽紛荒原間),音符仿佛要從扉頁跳動而出。在一種反差的美學形態裡,以光明呼應黑暗,用尚存的音樂來解讀離開的生命體。
1.關於插畫
事實上,這種插畫與音樂的結合,我最先想到的是《See you later alligator》這首歌,盧凱彤第一次拜訪完臺北的陽明山後,就把畫面裝進了歌裡。
而在盧凱彤當年因為罹病期間,也開始通過學習作畫抒發情緒。醫生建議她用左手,於是她不斷地畫,也積累了許多面世過、甚至未曾面世的畫作。這些插畫,加上餘靜萍自己看了畫作之後拍攝出的攝影作品,以「對話」的形式,將2人之間的情感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通過插畫,盧凱彤用音樂之外的作品完成了自己的表達欲,而這也是插畫藝術的音樂具象化。在這張專輯中,把這種形式感擴大到每一首歌裡。
單曲每一首就是一副插畫,完整的EP更是如此。雖是遺作,但不敷衍,也不改本色。
2.關於反差
在盧凱彤的作品裡,「反差感」一以貫之,她特立獨行,活得很自我。
在15年底的香港演唱會,她就做了這樣一件外界無法理解、自我不斷突破的事情——
在Rockmui 29 Live in HK演唱會上,前半場是黑暗和束縛,她以一身黑衣造型和光腳亮相全場,死亡和陰霾的光,冷得逼人;後半場是光明和希望,熱得熱烈,換發出新的生命力。她在這場演唱會上,徹底宣洩出自己內心的情緒,全程自彈吉他鋼琴,一度在中途唱到Radiohead《Exit Music》時,突然跪在巨型鏡子前,手拿電動剃刀在三千人前親手把蘑菇頭剃成了平頭。
而在幾年前的金曲獎上,她在頒獎禮上的出櫃宣言何嘗不是另一件叛逆、反差、「離經叛道」的事情呢?音樂也好,音樂人也罷,盧凱彤是完全統一的反骨個體。
回到這張專輯,我完全能理解這一切的發生。設定上的反差、藝術表達的反差、音樂推出的反差……
3.關於不朽
我時常有種盧凱彤依然活著的感覺。她確實帶著對世界不完美的悲愴與不理解獨自離開了,但誰又能否定她的音樂是不朽的呢?
聽完這張EP,包括在接下來網絡上po出的音樂會視頻裡,我相信會看到Ellen在另一種介質裡,come what may,在音樂裡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