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許以自由/一個人要回頭多少次才能假裝看不見/一個人要仰望多少回才能看得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身後的哭泣/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的一首著名的歌《答案在風中飄蕩》中的幾句歌詞。
這次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的題目就是這歌詞,並且是命題作文「答案在風中飄蕩」。本文換標題為「風中的答案」。
這篇文章獲得了特等獎,曾發表在《萌芽》上。評委老師多次把它作為最優範文推薦給學生。
一句話獨立成段,妙極。
文筆冷靜得令人心碎。
先摘錄幾句評委和讀者的評價:
真實中見真情;
娓娓道來,體察入微;
敘事真是絕了,白描展現真情;
平凡卻有力量;
用「心」訴說的文字,最能打動人心;
意識流……
一、結合文章解題
「風」,首先指自然界的風。在冬天、秋天,甚至是春天,風都會給人「冷」的感覺。文章三次寫到風或者冷:第一次是聽到外婆去世的消息時看湖水蕩漾、枯葉掙扎,第二次是午睡醒來肩頭感覺到涼意,第三次是結尾在微涼的春風中想起了外婆。
其次,指時間、歲月,或者成長。有些問題,要交給時間來解答。文中的「我」在長大的過程中終於明白自己是被愛著的,也明白了要學會去愛別人。幸好,真好,明白了。
二、關於主旨。
本文語言淺白,卻有種使人願意吟味再三的魔力,這是思想和境界所致。
文章的主旨在倒數第二段說得明明白白:懂得被愛,學會愛人。其實,本文還可以給我們別的啟發:學會面對過去的自己,成長為更好的人;有些不自知、不如意,「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史鐵生);努力尋找生活的真相,讓自己活得更通達、寬容,等等。
所以,本文好像只寫了親情與愛,其實還寫了成長;主要寫過去,其實也寫了現在與未來。
三、關於題材。
本文之所以得到很好的獎項,是因為小作者選了一個很不好駕馭、也少有人寫的題材——我們會怎樣、要怎樣面對親人的離去,而且作者寫得很真很深。
看完文章,我就想到了祥林嫂問「
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而文中的「我」茫然無措的樣子來。
作者寫此題材,真勇敢。
四、寫作態度,至真至誠。
在運用基本的作文技巧的同時,寫真實的生活、表達真實的情感。本文這種寫法在情感上似乎有點「犯忌」,親人離世,我們不都應該痛哭流涕嗎?親人,不就是用來體貼關心的嗎?而不這樣也是真相的一種,有些痛與愛確實要事後才能被喚醒,也許是多年以後。有時,過去有多殘忍,現在就有多溫柔。
最後想說,作者是那種天才型選手。對敘述節奏的把控、對文字的敏銳感覺,對細節的精準感受,都很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