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我有一個特別煩惱的事情,已經伴隨我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了。就是我平時一吃飯就容易出現胃脹的情況。
然後,過一段時間胃脹消失了。自己又特別沒有精神,就想躺著睡覺,對於啥事兒都特別沒力氣,就是自己特別慵懶。請問該咋辦呢?
這個朋友的問題還是比較典型的。主要問題,首先是飯後胃脹,其次就是慵懶乏力沒有精神。並且這個症狀是患者從兩三個月前出現了,現在是10.22號,兩三個月前就是七八月份,今年8.7號立秋。所以他的症狀可以歸結於秋乏,也就是秋季乏力
俗語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秋季乏力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肌肉。
肌肉想要有力,必須依靠脾運化而來的水谷精微。如果脾出現問題,運化水谷精微不足,那麼肌肉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營養,此時就容易出現肌肉無力,消瘦,甚至肌肉萎縮的問題
所以,這個朋友的問題,多半還是脾虛導致的
1.中醫辨病症,講究分虛實。脾虛,指的是脾比較虛弱,比如脾氣虛
2.那麼,有沒有脾之實證呢?有,只是相對於脾虛而言,比較少
3.任何一個病症,有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更可能是虛實兼有也是看存在的
4.虛證是內因引起疾病,如陰虛、陽虛等。實證,一般是外邪導致的情況居多。
5.脾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扶牆進扶牆出。
吃自助餐,總怕自己交的錢,不抵自己吃的食物。就在吃飯前餓肚子,餓到自己扶著牆就去吃飯;吃飯時又吃到十二分飽,把自己吃撐了。這種吃的過飽,吃撐了的情況,就是脾之實證
1.根據之前的情況總價,脾胃乃後天質保,氣血生化之源,故而脾胃虛弱,容易導致胃脹以及四肢無力,慵懶的情況。調節脾胃虛弱,推薦一下的穴位和方法
2.脾俞穴+太白穴
這兩個穴位的共同使用,構成艾灸中的「俞原配穴法」,也就是用的脾的背俞穴(脾俞穴)+脾經原穴(太白穴)
3.原穴,為氣血源源不斷生發之穴,而背俞穴為各個經脈的經脈之前輸注到背部的穴位,簡單的講就是背俞穴是輸送氣血入臟腑之穴。兩者都是經絡對應的臟腑均有補虛的效果
所以,脾俞穴+太白穴,主要起到調節脾虛的問題
4.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找法:取一線過肚臍中點,水平繞腰腹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交點,即為第2腰椎;從第2腰椎棘突垂直向上推3個椎體,即是第11胸椎棘突
5.太白穴
位置: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掌背交界線處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1.脾俞穴+章門穴
構成「俞募配穴法」,也就是用的脾的背俞穴(脾俞穴)+脾的募穴(章門穴)
2.俞募配穴法,實際上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思路
3.背俞穴剛剛說了調節五臟的虛症,五臟屬陰,包括:心肝脾肺腎
4.六腑屬陽,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以及三焦。
而章門穴是脾的募穴,艾灸後可以強化脾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起到健脾化溼的效果
5.章門穴
為脾之募穴;八會穴之髒會
位置: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找法:屈肘合腋;肘尖所指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1.足三裡
首先,此穴為胃經合穴,而中醫認為:合治內腑。調節胃相關的病症,飯後胃脹是不是胃病?肯定是,故而取之
其次,此穴是調節全身的強壯大穴,可以提高個人免疫力
2.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所以,綜上所述:
我們重點艾灸的穴位一共四個:脾俞穴,章門穴,足三裡穴,太白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跳轉到馮名雨淘寶商城
1、如需轉載請給編輯留言,並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2、文章由馮名雨艾灸整理,圖片參考:超簡單取穴不出錯。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本公眾號所涉及的調理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如果遇到病症請遵照醫囑或者諮詢當地醫生。
4、本公眾號擁有馮名雨老師之肖像權,如有未經允許,擅自使用者,本公眾號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5、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若所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