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公孫穴,這個穴位原先我沒有體會到它的重要性,最近慢慢有點感覺了。
它的一個特點是交會衝脈,而衝脈又為血海。具體下面會講到。
公孫歸足太陰脾經,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嘔吐,不消化,腹脹,洩瀉,痢疾等。
看這上面的主治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的,和昨天講的太白差不多,都是治療脾胃虛弱的病症嘛。
這也是我原先對它認識不深的原因,後來學習各大針灸名家的醫案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各種大咖很喜歡用公孫,後面再去看,才知道是交會衝脈的原因,所以它還有調血、調經的作用,加上健脾,功效相互促進。
這個穴位針扎進去挺痛的,因為這邊的皮厚,肌肉也比較緊張。
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以及展肌,行於第一蹠骨底足底面的前下方。支配該皮區的神經包括隱神經的足背內側皮支以及脛神經分出的足底內側神經。
昨天講太白已經講了,隱神經不一定有到這裡。
下面再展開講一次功效。
①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一穴能治兩經病。如胃的胃脘痛、嘔吐,脾的便溏洩瀉、久痢、食不消化。昨天講的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主要治療脾虛的問題。
②公孫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與衝脈相通。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故與內關配合可以治療胃、心、胸疾病。
因公孫具調氣機,司升降,扶脾胃,調衝任,理下焦之功;內關有疏包絡,利三焦,寬胸理氣,寧心安神之用。內關以清洩心胸鬱熱、使上逆之氣下行,專走上焦;公孫調理脾胃,升舉消陽,專走下焦,二穴一升ー降、直通上下,則理氣健脾之功益彰。且內關通於陰維脈,公孫通於衝脈,故公孫伍內關主治心、胸、胃院部疾病,而為「竇氏八穴」治法之今名「《指南》公孫內關方」。
公孫、內關配上豐隆、陽輔、跗陽、太衝諸穴,名為「公孫內關胸痺方」,以其有較好的解痙鎮痛的作用,為治冠心病之良方。
好了,今天的穴位科普就講完了,聲明一下,沒有特別註明的,我講的穴位基本是可以艾灸的,不會用針可以用艾條嘛,歡迎關注,每日打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