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金村鄉蘭莊村村民朱紅德,這些年因地制宜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苗林產業,如今已成為金村鄉十裡八村有名的苗林產業致富帶頭人。
今年已過五旬的朱紅德年輕時一直在河北一帶務工,後來由於雙親年邁需要照料,2011年他便辭去工作回到家鄉。
朱紅德所在的蘭莊村靠近子午嶺,氣候溼潤,山頭植被茂密,非常適合發展苗林產業。他在一番考察之後,決定發展苗林產業。
「2011年,我開始試著小規模育了50萬株鄉土樹種,第二年就收入了12萬多元。」朱紅德回憶說。
小小的樹苗,讓朱紅德嘗到了甜頭,也為他繼續擴大規模增添了信心。2016年,他創辦了寧縣金村子午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走規模化的苗林產業發展路子。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朱紅德在做好苗木培育的同時,一直思考如何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他利用創辦的合作社積極吸納本村富餘勞動力,一起發展苗林產業。2018年,朱紅德利用「331+」產業扶貧模式,發展社員81戶,其中貧困戶50戶,流轉本村閒置土地50餘畝修建育苗基地,吸納10戶貧困戶入股,入股資金5.25萬元。
「去年我們合作社已按期分紅5250元,目前合作社健康穩定運行,每年用工達800人次,去年共支付勞務費用近6萬元。」朱紅德說。
今年60歲的孟轉旺是蘭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2年在外務工期間腿部摔傷,全家一下便沒了經濟來源。朱紅德了解到孟轉旺家中狀況後,多次上門動員他跟著自己發展苗林產業,並向他傳授育苗經驗和栽植技術。當年,孟轉旺就收入3萬多元,2018年也如期脫貧摘帽。
「我栽了30畝刺槐,10畝油松,刺槐已經有了盈利,現在每年能賣1萬至2萬元。」孟轉旺笑著說,「不僅如此,我還利用農閒時間去合作社務工。」
除了發展苗林產業,今年,朱紅德還發展起花卉產業,新增基地50畝,引進價值高、效益好的高檔花卉30萬株、苗木400萬株。
「我的合作社現在總佔地100畝,培育各類苗木400萬株、花卉30萬株,今年預計純收入10萬元左右。後續採取『自培自育』模式,持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增加收入。」 朱紅德說。
如今,在朱紅德的帶動下,蘭莊村苗木定植面積已發展到1100畝,平均畝收入達4000元,入社農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當地農戶年人均收入40%,苗木栽育品種也由單一走向多元,苗林已成為該村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寧縣發布」的稿件,均為寧縣融媒體中心版權稿件,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寧縣發布」。
總監製:張建林
監 制:王建峰
責 編:李彥東編輯:高亞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