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提起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的名字,和田地區策勒縣博斯坦鄉的村民們就會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他帶領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贏得了群眾的心。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輔導孩子學習
帶頭摘掉貧困帽,脫貧榜樣樹起來
博斯坦鄉是策勒縣8個鄉鎮中,離縣城最遠的山區鄉。
2011年,生長在博斯坦鄉巴格貝希村,靠零散打工謀生,39歲的艾爾肯向村黨支部提交了一份開一家磨麵榨油坊的創業計劃,村黨支部書記為他做擔保申請了1.5萬元農村扶貧無息貸款,他從此踏上了創業之路,通過近三年的努力,2014年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回憶起那段經歷,艾爾肯感激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黨組織的支持,對當年的我而言,脫貧只是個白日夢。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只有幫更多的人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才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才能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恩之心。讓大家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身份,才能配得上做一名人大代表。」
發展產業促就業,帶領大家富起來
2018年7月,為了帶領大家一起富起來,艾爾肯註冊成立了策勒縣綠色生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初,合作社只能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7個就業崗位,隨著合作社經營範圍不斷調整,從磨麵榨油、農副產品銷售擴大到飼料銷售、鐵皮加工、木材加工、建築施工等諸多領域。
2020年初,合作社已為23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2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個月基本工資1500至2500元,加上績效工資,最高月收入可達6000元。「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是艾爾肯發展產業促就業的動力,他在扶貧實踐中更加意識到其中的深刻內涵。眼看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艾爾肯滿懷欣喜。他說:「黨組織秉承『授人以漁』的理念,變『輸血』為『造血』,引領我走到了今天,我也在自己脫貧致富的經驗基礎上,以同樣的方式幫助鄉親們穩定脫貧。」
吃水不忘挖井人,好事實事幹起來
2018年,國家給鄉裡發放的一臺青核桃脫皮清洗分揀機安放在艾爾肯的合作社裡,他負責水、電、人力,每年為全鄉12個村村民免費脫皮清洗分揀約50噸核桃,降低了村民青核桃銷售前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間接幫鄉親們增加了收入。
2019年,艾爾肯向巴格別希村村委會提交由村委會推薦10個貧困戶,由他每年給每戶800元資金援助的申請,並在當年開始實行。
雖然資金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貧困家庭的脫貧壓力,激勵他們鼓足勇氣奔小康。鄉親們說:「他常說自己做的事不值一提,但對我們來說,統統是大事。」聽到這些艾爾肯只是一笑,「這麼點事,真沒啥好說的。」淡淡笑容背後是他「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恩」,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堅定決心和感恩之心。
爭做扶貧宣傳員,精神之鈣補起來
扶貧要扶志,脫貧不能「等靠要」,掌握了黨的扶貧政策,才能開拓致富門路。這一點,艾爾肯深有體會。他真切希望鄉親們脫貧後,繼續保持脫貧致富的幹勁兒,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託起幸福的生活。他下定決心當好扶貧宣傳員。周一升國旗儀式、黨員大會、黨員學習,甚至工地、田間地頭都成了他的宣講臺,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貧困戶樹立「依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正確價值觀,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鄉親們深受啟發,找他談合作的,入股合作社的,靠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人越來越多。
談起今年收入,艾爾肯充滿信心地說:「合作社2019年的收入28萬元,今年預計突破45萬元。」
這位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的策勒縣山區的平凡農民,就像沙漠中頑強的胡楊樹那樣深深紮根在人民群眾當中,踐行著不平凡的使命,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凝聚了人心,贏得了民心。
來源:《新疆人大》雜誌
作者/古麗巴合熱木·木合塔爾
原標題:《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