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2020-12-24 澎湃新聞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2020-12-05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提起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的名字,和田地區策勒縣博斯坦鄉的村民們就會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他帶領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贏得了群眾的心。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輔導孩子學習

帶頭摘掉貧困帽,脫貧榜樣樹起來

博斯坦鄉是策勒縣8個鄉鎮中,離縣城最遠的山區鄉。

2011年,生長在博斯坦鄉巴格貝希村,靠零散打工謀生,39歲的艾爾肯向村黨支部提交了一份開一家磨麵榨油坊的創業計劃,村黨支部書記為他做擔保申請了1.5萬元農村扶貧無息貸款,他從此踏上了創業之路,通過近三年的努力,2014年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回憶起那段經歷,艾爾肯感激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黨組織的支持,對當年的我而言,脫貧只是個白日夢。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只有幫更多的人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才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才能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恩之心。讓大家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身份,才能配得上做一名人大代表。」

發展產業促就業,帶領大家富起來

2018年7月,為了帶領大家一起富起來,艾爾肯註冊成立了策勒縣綠色生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初,合作社只能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7個就業崗位,隨著合作社經營範圍不斷調整,從磨麵榨油、農副產品銷售擴大到飼料銷售、鐵皮加工、木材加工、建築施工等諸多領域。

2020年初,合作社已為23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2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個月基本工資1500至2500元,加上績效工資,最高月收入可達6000元。「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是艾爾肯發展產業促就業的動力,他在扶貧實踐中更加意識到其中的深刻內涵。眼看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艾爾肯滿懷欣喜。他說:「黨組織秉承『授人以漁』的理念,變『輸血』為『造血』,引領我走到了今天,我也在自己脫貧致富的經驗基礎上,以同樣的方式幫助鄉親們穩定脫貧。」

吃水不忘挖井人,好事實事幹起來

2018年,國家給鄉裡發放的一臺青核桃脫皮清洗分揀機安放在艾爾肯的合作社裡,他負責水、電、人力,每年為全鄉12個村村民免費脫皮清洗分揀約50噸核桃,降低了村民青核桃銷售前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間接幫鄉親們增加了收入。

2019年,艾爾肯向巴格別希村村委會提交由村委會推薦10個貧困戶,由他每年給每戶800元資金援助的申請,並在當年開始實行。

雖然資金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貧困家庭的脫貧壓力,激勵他們鼓足勇氣奔小康。鄉親們說:「他常說自己做的事不值一提,但對我們來說,統統是大事。」聽到這些艾爾肯只是一笑,「這麼點事,真沒啥好說的。」淡淡笑容背後是他「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恩」,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堅定決心和感恩之心。

爭做扶貧宣傳員,精神之鈣補起來

扶貧要扶志,脫貧不能「等靠要」,掌握了黨的扶貧政策,才能開拓致富門路。這一點,艾爾肯深有體會。他真切希望鄉親們脫貧後,繼續保持脫貧致富的幹勁兒,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託起幸福的生活。他下定決心當好扶貧宣傳員。周一升國旗儀式、黨員大會、黨員學習,甚至工地、田間地頭都成了他的宣講臺,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貧困戶樹立「依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正確價值觀,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鄉親們深受啟發,找他談合作的,入股合作社的,靠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人越來越多。

談起今年收入,艾爾肯充滿信心地說:「合作社2019年的收入28萬元,今年預計突破45萬元。」

這位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的策勒縣山區的平凡農民,就像沙漠中頑強的胡楊樹那樣深深紮根在人民群眾當中,踐行著不平凡的使命,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凝聚了人心,贏得了民心。

來源:《新疆人大》雜誌

作者/古麗巴合熱木·木合塔爾

原標題:《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朱紅德: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寧縣金村鄉蘭莊村村民朱紅德,這些年因地制宜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苗林產業,如今已成為金村鄉十裡八村有名的苗林產業致富帶頭人。今年已過五旬的朱紅德年輕時一直在河北一帶務工,後來由於雙親年邁需要照料,2011年他便辭去工作回到家鄉。
  • ...故事」拼搏擺脫貧困,創業帶富鄉親丨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蔡...
    在外漂泊的歲月,我一直在想,務工不是長久之計,家鄉才是一塊幹事創業的寶地。為了能照顧家中老人,同時把學到的技術傳給鄉親,讓大家不用再外出打工,2017年,我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想要憑藉一技之長帶領村民一起脫貧致富。
  • 「新春走基層」綠殼雞蛋讓網紅「霞姐」富起來
    原標題:綠殼雞蛋讓網紅「霞姐」富起來1月17日,農曆小年。遼陽燈塔市鏵子鎮棧道村村委會門前熱鬧非凡,村民們興高採烈地挑選著對聯和福字。當天一大早,棧道村第一書記張啟成就從遼陽出發,帶回1000多副對聯和福字免費發放給村民。
  • 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2020-12-14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北鄖西:226個鄉親扶貧協會帶領鄉親共同富裕
    「每天把老公和孩子安置好了後,我就到廠裡打工,時間比較自由,掙的錢也不算少,我真的很知足了。」陳會珠說。富不忘本。鄖西是勞務輸出大縣,當年的打工仔,通過努力打拼,有些成長為企業家。在鄖西有很多像陳群一樣的人,他們致富後深情反哺故土,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風文明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 i東營·東營影像·脫貧故事|張瑞亮:帶領北張村的鄉親們一起發家致富
    在郝家鎮北張村有一名42歲的年輕書記——張瑞亮,2011年4月份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17年正式成為村支部書記,「鄉親們都相信我,推選我為書記,當時一頭霧水,不知道該怎麼做,從來沒做過,但就一個想法,既然當選了,就要改變一下北張村的面貌,讓北張村的村民們都富起來,這也是永遠不變的一個初心。」張瑞亮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道。
  • 杞縣有個「玫瑰谷」,醉遊人 富鄉親
    浪漫玫瑰醉遊人,花瓣片片富鄉親。如今,段崗強又在園區內做起了一件更為「浪漫」的事業,就是種植玫瑰花,打造食用玫瑰產業化,包含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玫瑰花海、玫瑰愛情、玫瑰餐飲、玫瑰廣場、玫瑰長廊、親子樂園、玫瑰養生體驗、木屋風情酒店、特色商業街等為主題的生態文化「玫瑰特色小鎮」。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原標題:甘肅張掖: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大枝亮堂堂,小枝鬧嚷嚷。修剪成的樹形要大枝少、小枝多,這樣才能豐產。」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東聯村的梨園裡,農戶們正跟著科技特派員學習果樹整形修剪的訣竅。
  • 【你笑起來真好看】郭連兵:一人富了不算富 全村富了才叫富
    「雨鞋下崗了,路好了……」「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才是富……」元古堆村村民郭連兵自肩挑村委會主任這個重擔以來,從之前的低頭苦幹自己擺脫貧困,轉變到抱團發展帶動村民一起致富。「我們這裡不缺水,但吃水需從步行20分鐘外的泉眼處挑,由於水泉蓄水量有限,每天村民們還得排隊挑水。」郭連兵說,不僅基礎設施差,莊稼也得靠天,村民的生活非常艱苦。但是,郭連兵不甘現狀與貧窮。2003年至2006年間,郭連兵開始種蔬菜,收穫後駕著三輪農用車走鄉串村,到處換糧食。期間,他發現販賣中藥材有錢可賺。
  • 仁懷市:培養「領軍人才」 建設家鄉回報鄉親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富起來的柯傑飛並沒有忘記鄉親們,而是積極為周邊群眾創造就業崗位,提供豬仔由群眾代養出欄後再進行回收,針對部分困難群眾免費提供豬仔和技術指導,帶動了周邊40餘戶群眾共同發展。  同樣,在仁懷市大壩鎮新田惠農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內,31歲的合作社負責人趙豔麗正將雞蛋裝筐,忙的不亦樂乎。趙豔麗在蛋雞養殖場內查看蛋雞生產情況。
  • 富了起來!靠的就是一個成語:心▓手▓
    「進入冬季,農牧民忙著給牲畜備料,購買飼料的客戶多了起來,生意也越來越好。」正在忙碌的劉宏敏樂呵呵地說。「在外拼搏時,我總會想為何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而坐擁豐富資源的家鄉卻發展滯後,返鄉創業的想法始終在我腦海中徘徊,於是就決定回來,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劉宏敏說。說幹就幹,2017年5月,劉宏敏在集寧區馬蓮渠鄉成立了內蒙古三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集寧分公司,加工銷售豬飼料、牛羊飼料、雞飼料等產品。劉宏敏坦言,創業初期是艱難的,但是從未想過放棄。
  •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2020-12-2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女強人」田麗敏:帶領百姓苦幹實幹 走上脫貧致富路
    每當提起田麗敏,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當地村民都以她為學習榜樣。初見田麗敏,親切的就像是鄰家大嫂,但她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辦起事來雷厲風行。2002年,她開始從事養殖、種植特色產業,短短幾年的時間裡還先後成立了「建昌縣天豐雜糧種植合作社」和「牛犇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全鄉幾百戶的村民摘掉了「窮帽子」,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
  • 驛城區板橋鎮通源農業合作社:扶貧路上富鄉親
    合作社主任劉黎明是帶貧企業巾幗標兵,已帶領60戶貧困群眾全脫貧、富起來。 合作社計劃在未來幾年,帶領沿湖周圍4000餘戶、10000餘人建設以「金果梨」為特色的水果產業園,打造集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特色林果業,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 《石頭開花》江蘇臺首播,郭濤富大龍堪稱戲骨,海一天角色最驚豔
    每個故事,由不同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們完成。首播的劇集,是《青山不負人》。目前的劇作質量來看,《石頭開花》情感真摯,故事也很有溫度,演員表演層面,更是可圈可點。而這個單元劇當中,真正的男主角,則是富大龍帶來的第一書記,他帶領安家坪的鄉親們,通過富硒茶葉的產業化,最終實現了脫貧致富。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讓農村富起來?
    時代發展到今天,農村能不能富起來,已經不是農村自身努力能實現的問題。三農問題如同一盤棋,要走好來,需要全盤思考,整體謀劃,在深層次上下功夫。我是一名「三農」創業者,10多年創業,10多年打拼,有體會,有感觸。
  • 富牙醫 窮牙醫
    窮牙醫說,診所的收入被員工的工資佔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富牙醫說,我會不斷的要求員工們進行頭腦風暴,不斷發現和彌補工作中的不足和隱患。窮牙醫說,我最怕員工提各種各樣的意見,因為這使得我處處花錢。並且他們提的建議大多可做可不做,可改可不改。富牙醫說,我鼓勵員工不斷學習和進修,以謀求更高的收入和地位。
  • 天長大通鎮:企業家當「村官」 開啟「智」富之路
    他就是曾經的壩田社區第一書記、安徽華網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培元,任職期間,他開拓增收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帶領社區幹部,盤活原有資產,開闢創收渠道,幫助社區開啟「智」富創收之路。  開啟「智」富創收之路  廢舊校園引來項目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