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枝亮堂堂,小枝鬧嚷嚷。修剪成的樹形要大枝少、小枝多,這樣才能豐產。」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東聯村的梨園裡,農戶們正跟著科技特派員學習果樹整形修剪的訣竅。
產業發展到莊戶宅院
「從2017年開始探索『三變』改革,村上先後成立了瑞澤養殖、金土地、東聯苗木、東聯農機4個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佔到全村90%以上。」談起致富經,東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胡宗仁很是自豪,2019年僅靠養殖合作社的分紅,戶均就有1.8萬元的收入。
4年前的高臺縣東聯村,人均耕地不足10畝,地塊零碎難以管理,農戶的大量時間困在地裡,收益不高。如今土地資源活起來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在果樹的生產期和管理期,每天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人在梨園裡幹活,村民都住在距離合作社10多分鐘電動車程的樓房裡。「以前種著10多畝地,農閒的時候就沒什麼收入,現在土地流轉了有分紅,家裡人出來打工又是一份收入」,剛剛翻完地的村民閆秀玲說,在這一天一百塊錢,還能顧得上家務事,比以前輕鬆了,日子也好多了。
技術課堂開到田間地頭
工具隨身帶,剪刀不離手,這是初見邵軍輝的第一印象。剛剛在林間輔導果樹整形修剪課的他,是高臺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的高級工程師,也是張掖市科特派。「這個合作社從選種、栽培就定期來技術指導,每次帶幾個技術員。不在縣裡的時候,現場視頻也能解決問題。」邵軍輝一邊剪枝一邊說。
「現在農民對果實的大小、品質都有了辨別能力,所以對技術的要求、發展的渴望也就更多了,每年省裡市裡有相關的培訓,縣林業局都會把幾個名額讓給農戶接受免費培訓。」為了方便農民解決技術問題,高臺縣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培養了許多「走不掉的農民專家」,再由農民專家推廣到農戶。
「從2013年以來,我每年都能參加兩三次培訓,去過縣裡市裡,也到省上學習過,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和梨樹栽培技術由我負責」,農民專家賀會琴自信地說,「看天氣預報有霜凍的話,白天提前澆水施肥,夜間燻煙升溫,減少對林果的影響」。現在,賀會琴已經是遠近小有名氣的「網紅」。
一邊學習新技術,一邊裝滿錢袋子。今年是東聯村合作社梨園的首次掛果,果子上市銷售後,預計能發放折股量化分紅137萬元,每戶村民又能有5000元的收入。莊戶們致富帳越算越樂呵,日子越發紅火了。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張文麗 杜 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