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2020-12-23 澎湃新聞

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2020-12-14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枝亮堂堂,小枝鬧嚷嚷。修剪成的樹形要大枝少、小枝多,這樣才能豐產。」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東聯村的梨園裡,農戶們正跟著科技特派員學習果樹整形修剪的訣竅。

產業發展到莊戶宅院

「從2017年開始探索『三變』改革,村上先後成立了瑞澤養殖、金土地、東聯苗木、東聯農機4個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佔到全村90%以上。」談起致富經,東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胡宗仁很是自豪,2019年僅靠養殖合作社的分紅,戶均就有1.8萬元的收入。

4年前的高臺縣東聯村,人均耕地不足10畝,地塊零碎難以管理,農戶的大量時間困在地裡,收益不高。如今土地資源活起來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在果樹的生產期和管理期,每天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人在梨園裡幹活,村民都住在距離合作社10多分鐘電動車程的樓房裡。「以前種著10多畝地,農閒的時候就沒什麼收入,現在土地流轉了有分紅,家裡人出來打工又是一份收入」,剛剛翻完地的村民閆秀玲說,在這一天一百塊錢,還能顧得上家務事,比以前輕鬆了,日子也好多了。

技術課堂開到田間地頭

工具隨身帶,剪刀不離手,這是初見邵軍輝的第一印象。剛剛在林間輔導果樹整形修剪課的他,是高臺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的高級工程師,也是張掖市科特派。「這個合作社從選種、栽培就定期來技術指導,每次帶幾個技術員。不在縣裡的時候,現場視頻也能解決問題。」邵軍輝一邊剪枝一邊說。

「現在農民對果實的大小、品質都有了辨別能力,所以對技術的要求、發展的渴望也就更多了,每年省裡市裡有相關的培訓,縣林業局都會把幾個名額讓給農戶接受免費培訓。」為了方便農民解決技術問題,高臺縣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培養了許多「走不掉的農民專家」,再由農民專家推廣到農戶。

「從2013年以來,我每年都能參加兩三次培訓,去過縣裡市裡,也到省上學習過,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和梨樹栽培技術由我負責」,農民專家賀會琴自信地說,「看天氣預報有霜凍的話,白天提前澆水施肥,夜間燻煙升溫,減少對林果的影響」。現在,賀會琴已經是遠近小有名氣的「網紅」。

一邊學習新技術,一邊裝滿錢袋子。今年是東聯村合作社梨園的首次掛果,果子上市銷售後,預計能發放折股量化分紅137萬元,每戶村民又能有5000元的收入。莊戶們致富帳越算越樂呵,日子越發紅火了。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張文麗 杜 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特派在行動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甘肅張掖: 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原標題:甘肅張掖:農民變專家,富了鄉親紅了自己  「大枝亮堂堂,小枝鬧嚷嚷。修剪成的樹形要大枝少、小枝多,這樣才能豐產。」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東聯村的梨園裡,農戶們正跟著科技特派員學習果樹整形修剪的訣竅。
  • 科特派在行動 | 科研人員深入農村的路通了 隴原大地更美了
    科特派在行動 | 科研人員深入農村的路通了 隴原大地更美了 2021-01-08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特派「集團作戰」:治好病蟲害 農民腰包鼓起來了
    「前幾年,在家中務農,年收入僅5000元,如今在科技專家們的指導下,我在家門口發展特色農業,年收入超2萬元,賺錢養家兩不誤!」沈炳香擦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  沈炳香口中的科技專家們,正是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餘德億研究員牽頭組成的省花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科技特派員團隊。
  • 技術驅動 福州科特派「趕海」有新招
    提升附加值,打造海產品「爆款」賴譜富是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精深加工與功能食品研發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3年前,位於福州市連江縣的百洋公司,還是一家水產品粗加工企業,遇到了深加工技術缺乏、產品結構單一等發展瓶頸。
  • 這個冬天的張掖,「快樂老鄉」嗨起來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紅麗歡樂的歌兒唱起來,快樂的舞步跳起來。隆冬時節,張掖「快樂老鄉」溫暖了這個冬天。當日,活動現場同步進行的還有民間文藝展演、書畫愛好者揮毫潑墨、畜牧養殖專家診所、「科技示範戶」現身說事等活動。 「快樂老鄉」集中示範活動啟動儀式現場,人潮湧動。
  •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非遺」
    本網記者 張蘭琴 通訊員 王雅娟近日,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後,劇中張掖的剪紙、木偶戲、裕固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引發熱議。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國內觀眾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特色的「文化IP」。
  • 甘肅張掖:景區飛來「貴客」紅嘴山鴉群
    甘肅張掖:景區飛來「貴客」紅嘴山鴉群 2020-03-29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2020-12-05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掖農民崔發年是如何把菜賣到國外去的!
    1978年出生的崔發年,是甘州區明永鎮永濟村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18歲開始闖蕩社會,從最初的將當地的蘋果梨、辣椒、洋蔥等蔬菜、水果運往隴南、西寧等地區銷售。到 如今,他創辦的張掖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瞄準向西開放的機遇和南向通道,大力推進農產品出口,憑藉執著的闖勁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成為甘肅省農產品出口第一人。
  • 【集錦】2020年央視「張掖時刻」(二)
    3月14日CCTV-7《鄉村振興資訊》報導「2020特殊的春耕 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張掖市通過支持扶貧車間儘快復工、加大金融扶持等多方面舉措,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為農民就業復工廣開門路。3月16日,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首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扶持項目、全程在張掖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3月16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該劇全程在張掖取景拍攝,張掖眾多景區景點和美麗鄉村均出現在劇情當中。
  • 甘肅張掖:大型實景劇《張國臂掖》「中國情人節」公演
    2020年8月23日晚,甘肅張掖甘州區九曲黃河燈陣大型幻影燈光秀實景劇《張國臂掖》在甘肅張掖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屋蘭古鎮旅遊景區正完成了最後一次彩排,今年「中國情人節——七夕」(8月25日)將帶給觀眾一場全新的視聽盛宴。
  • 渥丹赤壁在張掖
    圖文看世界VISUAL WORLD宋傳傑 攝影2011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甘肅張掖丹霞地貌為
  • 蘭州晨報·旅遊周刊·任我行 張掖美景 「一個都不能少」
    ▪張掖美景「一個都不能少」張掖七彩丹霞、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古香古色的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徐崢、張嘉譯、鄭愷、張國強、侯勇等眾多明星紛紛為這部甘肅大劇打call,劇中美景讓不少追劇人直呼,「等疫情結束,想去張掖走走看看。」
  • 張掖智能製造產業新品競出「中國智造」再添「張掖力量」——張掖...
    在此次活動上,由中雲科技集團(張掖)有限公司、甘肅陽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甘肅西北大知科技有限公司、甘肅橙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甘肅和顯電氣科技有限公司、諾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金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海峽元程消防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張掖海晟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澤智慧機器人(甘肅)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研發生產的國產IT類產品,以及智慧校園、智能穿戴、醫療器械、智能家電、智能水錶、藍牙視聽產品和水基滅火器、智能服務類機器人等數十種高科技智能新產品走出車間
  • 電影《丹霞情緣》將拍 選景甘肅張掖、四川等地
    電影《丹霞情緣》取景地(甘肅張掖)近日,電影《丹霞情緣》主創在甘肅張掖
  •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唱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花兒」
    頭條專題   原標題:任振鶴在臨夏州調研時強調 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唱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花兒」  中國甘肅網12月21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鑫)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20日在臨夏州調研
  • 部督張掖「1999·01·27」特大殺人案新聞發布會實錄
    今天,我們還榮幸地邀請到了甘肅廣播電視總臺、每日甘肅網、張掖日報社、張掖市廣播電視臺、張掖新聞綜合廣播、中國張掖網、甘肅張掖網、金張掖周刊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的到來!首先,請張掖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柯巍通報部督張掖「1999·01·27」特大殺人案的有關情況。
  • 【家鄉的味道】《早餐中國•甘肅張掖牛肉小飯》
    【家鄉的味道】《早餐中國•甘肅張掖牛肉小飯》 2020-10-29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劇中展現的剪紙、木偶戲、太平鼓、裕固民俗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引發熱議。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