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烏蘭察布日報」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
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滿懷激情 幹事創業
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詮釋了心靈手巧的含義
1
一根紅繩編織美好未來
——烏蘭察布市啟航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經理張利娜創業助殘見聞
△張利娜指導員工編織
文 / 本報記者 張麗娟
初識張利娜,是通過微信。頭像照片中的她,扎著馬尾,白襯衣、粉毛衫,滿臉是春風拂過般的幸福,身旁各式的中國結編織花樣,紅紅地充滿了屏幕。
翻開朋友圈,打開快手,參加全區殘疾人健身指導員培訓,介紹純手工編織汽車座墊、中國結,給殘疾員工過生日的各類視頻,讓你明顯感受到她積極向上、陽光奮進的生活態度。
張利娜是烏蘭察布市啟航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經理,烏蘭察布市肢殘協會副主席,化德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中心負責人,化德縣殘疾人互助協會會長……一個個不尋常的頭銜,足以讓你忽略了她是一個患有先天性右腿髖關節脫位,脊柱側彎,肢體貳級殘,身高只有1米45的80後。
▨ 「小身材」迸發大能量 心隨夢想揚帆啟航
肢體的殘疾,帶給張利娜無數的眼淚和心中隱隱的痛。數次被用工單位拒絕,先後開過小店、幹過收銀,「那段日子雖然很累很苦,但是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曾經的苦痛,張利娜都坦然接受。
有朋友、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她沒有被命運擊倒。
苦難的經歷,是激發人們嚮往幸福、追求美好的動能。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酷愛手工製作的張利娜萌生了組建「殘疾人手工製作團隊」的想法。「發展殘疾人事業,帶領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困境,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關愛」是張利娜心中的夢想。
2010年,在化德縣委政府與殘聯的扶持下,張利娜牽頭創辦了「化德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中心」。
培訓中心運行之初,在化德縣繁榮社區不到50平方米的工作場地,張利娜領著5名殘疾人員,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製作十字繡、蘇繡、串珠、插花、中國結、布藝等。半年後,中心由5人增加到了13人。當年,13名殘疾人員獲批公益性崗位。
2012年,培訓中心搬遷到180平方米的大場地,室內裝設全部依據培訓中心功能打造。
2014年,通過市殘聯組織的各類培訓學習,培訓中心手工製作種類逐步增加到十幾種,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工作,掌握一技之長。
2016年,「化德縣殘疾人創業培訓中心」正式註冊為「烏蘭察布市啟航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張利娜用兩年時間尋找、考察的手工製作「冰絲汽車座墊」成為中心主要生產項目,聘請資深的手工編織老師開展培訓,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員工熟練掌握了汽車座墊的編織技術,公司共為16名殘疾人提供了編織崗位。
△冰絲汽車座墊製造中
2018年,在縣就業局扶持下,公司又購入大型雕刻機和出料機,引進「中國結」生產項目。
一根紅繩,經緯相接,編出精美工藝品的同時,融合力量與團結,織就殘疾人的美好生活圖景。
▨ 「中國結」織出幸福路 助殘就業創造未來
走近張利娜,是在啟航公司新建的600平方米辦公生產區。
2018年,為了滿足生產設備及作業場地的升級要求,在化德縣勞動就業局與殘聯的幫助下,啟航公司搬至新廠區,一樓是生產車間及產品展示廳,二樓是生活辦公區,包括員工廚房、食堂、休息室、會議室和開放式康復健身娛樂活動間,為了方便員工行動,張利娜還專門安裝了殘疾人無障礙電梯。
「結編好之後,抽緊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步驟,一定要記牢手法,熟練操作。」生產車間裡,張利娜正在指導工人編織中國結。
從「優秀團隊」、京蒙對口「創業示範店」,到自治區級「殘疾人之家」「北京市東城區對口幫扶勞務實訓基地」,作為化德縣唯一一家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啟航公司在張利娜的帶領下,以感恩的姿態,提供就業和免費技能培訓,吸納更多的殘疾人參與,減輕殘疾人就業壓力,為全市殘疾人事業的良性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員工們交流切磋工藝品製作技藝
在這裡,30名殘疾職工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改善生活,每月保底工資500元另加做活的計件錢,月工資可達到800到1000元,中午還能享受到免費的餐食,其中14名精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完全實現了精準脫貧。
在這裡,更多的殘疾人收穫快樂,見證成長。簡小偉是一個21歲的可愛小姑娘,智力卻只停留在七八歲。2019年進入啟航公司,從不與人交流,自理能力也相對差些,連最簡單的打掃衛生,收拾屋子也做不了。一年的時間,張利娜和其他員工耐心地教導,親切地溝通,小偉慢慢融入到了這個大家庭,不再排斥,眼神也變得靈動可愛。現在的她,不僅能把手頭自己的工作完成,還會主動去廚房幫忙洗菜刷碗,每天按時上下班,從不遲到早退。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殘疾人更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注與關愛。
建立一支殘疾人互助志願隊,以殘助殘、以殘養殘,保障殘疾人的權益,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助殘理念,是張利娜的另一個心願。
2019年,張利娜如願註冊成立了「化德縣殘疾人互助協會」,為重度殘疾人免費提供打掃衛生、貼春聯、購買年貨、洗衣、做飯等十幾種護理服務,開設專門服務熱線,做到隨叫隨到。截至10月,殘疾人互助協會已為100多名殘疾人提供了上門服務。
以創業帶就業,以殘助殘。幾年來,張利娜把汽車座墊和中國結兩大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全部用於發展殘疾人事業,她和她的團隊向著陽光明媚的未來啟航前行。
「目前,公司發展勢頭非常好,我們正在建設一處近3000平方米的脫貧車間和殘疾人種養殖基地。基地建成後,將對所有殘疾人實行項目匹配,通過脫貧車間+合作社+項目的協作形式,打造產業鏈,估計未來能帶動200餘名貧困人口參與就業。」張利娜的更多夢想悄然實現著。
2
「歸雁」劉宏敏:根植家鄉沃土
返鄉創業幹出一番新天地
文 / 本報記者 張少慧
日前,記者聯繫上了返鄉創業的內蒙古三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集寧分公司的總經理劉宏敏,性格爽朗的他一口答應了採訪。但想要坐下來和他好好聊聊卻不容易,沒聊幾句就會被電話或微信語音打斷,不時有人來諮詢購買飼料的事,每一次,他都耐心的回覆。「進入冬季,農牧民忙著給牲畜備料,購買飼料的客戶多了起來,生意也越來越好。」正在忙碌的劉宏敏樂呵呵地說。
△劉宏敏正在核對客戶資料
劉宏敏是個地道的集寧人,2001年從石家莊和平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內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從事飼料銷售工作。從基層銷售員幹起,他一步一個腳印,經過5年努力,當上了銷售經理,年薪四十多萬元。2011年劉宏敏開始自主創業,在呼市成立了內蒙古三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此時,城市的繁華令無數人沉迷其中,人來人往的廣場,優質的生活環境吸引了很多人,但劉宏敏心裡卻一直有著回鄉創業的夢想。「在外拼搏時,我總會想為何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而坐擁豐富資源的家鄉卻發展滯後,返鄉創業的想法始終在我腦海中徘徊,於是就決定回來,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劉宏敏說。
說幹就幹,2017年5月,劉宏敏在集寧區馬蓮渠鄉成立了內蒙古三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集寧分公司,加工銷售豬飼料、牛羊飼料、雞飼料等產品。劉宏敏坦言,創業初期是艱難的,但是從未想過放棄。起初,由於本地技術工人的匱乏和傳統銷售渠道閉塞,劉宏敏只能拉著自家產品一個挨一個地到各養殖基地推銷,吃了不少閉門羹。後來,隨著烏蘭察布地區市場認可度的提高,銷售量開始好起來。2019年年產銷量達到3萬噸,產品獲得了客戶一致好評,現在赤峰、錫林浩特、包頭、呼市等地都能買到劉宏敏公司生產的飼料產品。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劉宏敏始終沒有忘記一路走來關心他、支持他、幫助他的父老鄉親。正如他說的:「自己富不算富,還要帶著大家一起富。」他帶領公司積極參與政府的扶貧規劃,通過飼料補貼、低價收購貧困戶農作物原料等方式,每年幫助10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還通過組建助農服務工作隊,先後對2135名農牧民進行養殖、創業等方面的培訓。同時,在企業的日常用工方面,他始終堅持貧困群眾優先的原則,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創造機遇。
「劉宏敏是個有本事的後生,返鄉創業就鬧起這麼大的飼料加工廠,我們家也跟著沾了光。」在飼料廠做制粒工的貧困戶薛文富感激地說,我們全家人都很感謝劉經理,那時家裡有個上大學的兒子,還有個身患殘疾的女兒,妻子一心在家照顧女兒,全家靠我打零工維持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正好趕上家門口成立了飼料加工廠,我就進廠工作了,一個月工資有5000多,一年下來有6萬多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寬裕了不少,廠裡的其他人也都是我們周邊的老百姓。
目前,內蒙古三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配合飼料達到2.5萬噸,年產銷售收入6000萬元,同時拉動物流產業運輸5萬噸,直接產生經濟效益750萬元以上,直接或間接帶動300多人就業。
在創業的這條路上,劉宏敏總是憋著一股勁兒。「要幹就一定幹出個樣子來。」談及今後的發展,劉宏敏說:「我們計劃以飼料行業為基礎,通過『企業+農戶+企業』的全新產業化養殖運營模式,積極推動周邊養殖戶成立合作社,打造『飼養—生產—肉品加工—肉品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牛、羊產業鏈,帶動烏蘭察布優質農畜產品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帶領更多的父老鄉親走上富裕的道路。」
▪ 記者手記
採訪中,記者深深被劉宏敏身上那股幹事創業的激情所打動。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進程中,家鄉的天地更加廣闊,吸引著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他們懷著故土情、田園夢,懷著帶領鄉親一起致富的願望,把汗水灑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用知識、技術、想法、幹勁,為家鄉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有事幹、有錢掙,日子才能越過越好。許多盼望脫貧的貧困戶,掛念著留守老人、孩子的外出打工者,都希望能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返鄉創業創造的就業崗位,能夠帶動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讓他們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可謂一舉多得。
心中有光,腳踏實地,必將有所作為。在政策引導下,願更多胸懷夢想的創業者能夠抓住機遇,返鄉入鄉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圓致富夢。
3
家門口工作收入有保障
察右前旗引進拖鞋生產企業
帶動140餘人穩定就業
△興凱服飾扶貧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拖鞋
方忠達 攝
文 / 虎佳麗
「嗒嗒嗒、嗒嗒嗒……」一圈細密整齊的針腳在縫紉機下「流出」,彈開壓腳,取出拖鞋,迅速剪去多餘線頭……在位於察右前旗的烏蘭察布市興凱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20多名工人正熟練地加工拖鞋。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了收入。
興凱服飾是一家集設計、生產、研發、銷售於一體拖鞋出口企業。2018年底,察右前旗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將興凱服飾的生產車間從北京轉移到了察右前旗。
「這是前段時間接到來自日本的訂單,工人們正忙著趕工呢。」興凱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主任於懷雲向記者介紹道。除了主生產車間外,興凱服飾還在察右前旗各個鄉鎮建設了6個扶貧車間,共解決了140餘人的就業問題,其中貧困戶有40人。由於就業帶動效果較好,該旗土貴烏拉鎮、烏拉哈鄉也正在籌劃設立扶貧車間。
「我歲數大了,又沒啥技術,一個人帶三個孩子,以前打點零工掙不上錢……」在生產車間務工的貧困戶趙彩梅回憶起之前的日子哽咽地告訴記者,自從丈夫去世後,趙彩梅一人維持一家4口的各項生活支出。來到扶貧車間後,她終於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每天上下班也方便。「這個車間剛開的時候我就來了,每天7點30從家走,騎車15分鐘就過來了,中午不用回家,這邊管飯。」趙彩梅說。
「每個來這工作的工人,來之前都要進行一個月的培訓,由手工嫻熟的師傅手把手指導,能夠熟練生產後採用計件的方式發放工資,上手很快,收入還不錯,對於技術沒有太高的要求。」於懷雲告訴記者,公司和日本一家企業有20多年的合作關係,訂單量一直很穩定。
察右前旗「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的就業扶貧模式,不僅整合了農村閒散勞力,還實現了實體產業由城市向農村拓展,在農村就地安排貧困戶就業,有效解決了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問題,為脫貧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同時,把扶貧車間設立在村民家門口,人多時大批量生產,人少時也能正常運作,勞動力短缺現象得到有效化解,提高了經濟效益,達到了「企業想留留得住、村民願做做下去」的良性循環。
來源 / 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富了起來!靠的就是一個成語:心▓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