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藏人】敬庭堯:從高原攀向高峰

2021-01-10 中國西藏網


敬庭堯

2007年11月17日,早晨的北京,陽光燦爛,萬裡無雲,中國美術館人頭攢動,其中更多的是戎裝軍人,還有一大批肩負將星的高級軍官,包括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上將、時任總參謀長遲浩田上將、前任總後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將等重要首長,他們是前來出席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員敬庭堯的個人畫展《西藏風骨》的開幕式的。這個畫展共有作品80幅,集中表現西藏高原歷史、人物、風情和高原戰士生活,佔據了中國美術館西側的五個展廳。畫展得到了軍界、美術界、評論界和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中國美術館一次就將他的三幅作品作為永久收藏。在當天舉辦的研討會上,文化老人文懷沙甚至說,我對西藏的認識,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文成公主,她把漢族文化帶到了西藏;另一個人就是敬庭堯,他把西藏文化帶到了北京。此話雖然有些誇張,但確實代表當時參觀畫展的很多人的感覺。

如果說,作為職業軍人和職業畫家,這次畫展已經算是最高頂點、最高榮譽,敬庭堯也應該是功成名遂了。但當天晚上,敬庭堯卻在北京三環路旁的人濟山莊工作室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他百感交集,辛酸、惆悵、迷茫、悲傷、無望、失落……一一湧上心頭。

1949年,敬庭堯出生在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一個偏僻的山村,這裡也是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敬庭堯只讀過小學便輟學務農。1964年冬,16歲的敬庭堯正在村後山上放牛,村前來了一個陌生的軍人,他是給鄰村一位應徵入伍的青年送通知書的,向敬庭堯的姥姥問路。姥姥告訴這位軍人,那邊路有惡狗,你要是去鄰村,可以從我家堂屋穿過,直接去鄰村。軍人從堂屋走過,發現屋裡歪歪斜斜貼著一些小畫,內容無非是些農村崇尚的關公、花木蘭,還有一些連環畫的臨摹。軍人問這是誰畫的啊?姥姥說是我外孫啊,說著就叫來敬庭堯。軍人問敬庭堯,這是你畫的嗎?那現在畫一張給我看看,說著就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敬庭堯自幼喜愛繪畫,當即在那張紙上畫了一隻小貓。軍人看後問,你為什麼不報名參軍呢?敬庭堯當時的年齡、身高、體重都不具備參軍的條件。得知情況後,軍人從自己的筆記本上又撕下一張紙,寫了幾行字,交給敬庭堯,讓他第二天去找公社武裝部的陳部長。第二天,敬庭堯來到公社武裝部,部長給他一張體檢表,讓他第三天與複查的人一起到區武裝部。敬庭堯居然就被特招錄取了。幾天後,敬庭堯來到綿陽,在等候接新兵的悶罐車時,正巧在那裡遇到了來送新兵的本家叔叔。叔叔驚訝地發現侄子也當上兵了,就拿出自己的一本《毛澤東選集》送給敬庭堯作紀念。敬庭堯一邊候車,一邊拿出叔叔送的《毛澤東選集》,翻看其中有沒有什麼圖畫。這一幕被接新兵的指導員看到,大為驚喜,便報告給教導員,說有一個新兵在讀毛主席著作,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教導員便帶著敬庭堯到各個車廂向新兵宣傳:「你們看看!這個新兵還沒上路就在學習毛主席著作!」以此來號召新兵學習毛主席著作。於是,敬庭堯便一下成了新兵的典型。幾年後,敬庭堯還真的成為了瀋陽軍區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典型人物。

入伍到東北某集團軍的新兵連後,敬庭堯還是喜歡畫畫,但帶他的焦班長卻希望他能好好訓練,反對他畫畫,甚至把他的畫給撕了,把他的畫筆扔到爐子裡燒了。半年之後,焦班長要轉業離開部隊。當時的轉業費只有30塊錢。焦班長居然跑到20公裡外的興城縣,花了8塊錢,買上畫紙畫筆,把敬庭堯叫到槍庫,說:「你能成為一個好兵,這半年來,你入了團,評了五好戰士,還是特等射手。我沒文化,原諒我,你就好好畫吧。」敬庭堯看著班長哭了。

兩年半後,敬庭堯當了副班長。團裡的放映隊要選一個能畫畫的放映員,敬庭堯能畫幻燈片,被選上了。他把本團的好人好事畫成幻燈片,在放電影前播放。因為在放映隊,有機會到錦州城裡去換片子,「文化大革命」正開始,到處都在立偉人像。錦州火車站搭著一個巨大的腳手架,魯迅美術學院的畫家正在繪製一幅三層樓高的毛主席像。敬庭堯爬上去,看人家怎麼畫,老師們教他打格子,講線條和色彩。敬庭堯所在的團部也要畫毛主席像,全團只有敬庭堯會畫畫,領導就讓他試試。於是,敬庭堯在團部門口搭起架子,蒙上篷布,畫了20多天。畫成之後,團首長一看,「哇,畫得好啊!」揭幕那天,全團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軍裡發現本軍還有這樣的人才,就把敬庭堯調到軍放映隊當了隊長。那年,他才24歲,已升為副營級了。軍部要修建大禮堂,從魯迅美術學院請來畫家老師來畫畫和講座,敬庭堯利用中午時間去聽課,結識了人物畫家趙華勝老師,趙老師看到敬庭堯有繪畫天份,就跟軍首長說,讓他到魯美去學習。軍裡批准他去學習一年。敬庭堯就住在趙老師家,跟他兒子同住一屋。那時候條件非常艱苦,趙老師每天吃一個雞蛋,把蛋黃剝出來給他吃。學習一年後,敬庭堯長進很快,部隊又給他續了半年課程。正逢建軍50周年舉辦全軍畫展,敬庭堯根據聶榮臻元帥在抗戰期間從戰火中救出兩名日本小姐妹並悉心照料送回日本的故事,創作了《重逢》,這部作品被鄧小平同志當作國禮贈送給了日本首相。由此,敬庭堯一炮打響,聲名大振,成為軍地兩用人才的典型。1976年,唐山大地震,敬庭堯牽頭組織繪製幻燈片《人民的尖刀》,歌頌人民軍隊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這個作品由馬玉濤演唱,王剛解說。時任瀋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觀看後批示,到全軍區邊防部隊巡迴展演。後來,敬庭堯還前往老山前線,榮立了三等功。敬庭堯所在部隊的軍政委認為,過去我們不重視軍隊文化建設和文化人才,現在應當把文化人才用到刀刃上去。於是,敬庭堯從文化處副團職幹事調任為軍直高炮團副政委。

本來敬庭堯可以從此走上主流軍官之途,可是,1985年的一次會面,改變了他的一生。敬庭堯從趙老師那裡得知一個信息:解放軍藝術學院招生。深深潛藏在敬庭堯心靈的藝術創造欲望再次被點燃。他找到軍首長,提出要報考軍藝的想法。首長說,你可要想好了。敬庭堯說,我想好了!很多戰友不理解:當領導多好啊,多有前途啊,還畫什麼畫啊?

敬庭堯來到北京,先進修了兩年,後正式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直到1989年畢業。在北京,他到處拜師學藝,開闊了眼界,藝術領悟也更深了。敬庭堯沒有想到,他自此卻陷入人生的最低谷——當時北京軍隊各單位都不招人,回到原來部隊,領導也都更換了,沒有位置,雖然他的關係還留在軍藝,他卻成了一個有軍籍的「北漂」。在那些日子裡,敬庭堯感到落入絕境。他把自己關在一家軍校圖書館的資料室裡畫畫,生活窘迫到了極點,一袋方便麵都要分作兩頓吃。1990年春節,敬庭堯萌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去西藏,一定要去西藏!西藏是怎麼回事?去西藏幹什麼?怎麼去?他全然不知,但就是一定要去西藏!大年初二,他帶著全家給他湊的200塊錢,踏上從東北到西南,從盆地到高原的路,從成都到馬爾康、紅原、瑪曲……此時的他,囊中羞澀,甚至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同車的一個康巴漢子從皮囊裡抓出一把糌粑給敬庭堯,可他不知道怎麼吃,看著康巴漢子吃,他才第一次吃上了藏族人的傳統主食——糌粑。十五天後,敬庭堯到達了拉薩。雖然他當時對藏文化一無所知,不知道藏族人為什麼要轉經、煨桑、磕長頭,但是,當他一遍遍走過八廓街、大昭寺、布達拉宮時,他已經忘卻了疲憊,忘卻了煩惱。雖然他並沒有創作任何一張畫,但他在這裡感受到了真正的藝術,冥冥之中似乎已經愛上了西藏。

都說來西藏會給人帶來好運,別人情況如何,敬庭堯不知道,就自己而言,的確如此。從西藏回到北京,1990年5月1日,由敬庭堯牽頭參與的「大地畫會」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展覽。時任總後勤部政委的周克玉上將來到敬庭堯的畫作前面,問他:「這是你畫的嗎?你是哪個部隊的?」敬庭堯回答自己是來自某軍的軍藝畢業生,現在還沒有落實工作單位。周克玉將軍說:「你到我們這兒來吧,我們總後勤部創作室正缺繪畫人才,你去畫青藏公路的運輸兵吧!」敬庭堯喜出望外,經過一番周折,敬庭堯調入總後勤部創作室從事專業美術創作。自此,敬庭堯正式成為一名軍旅畫家。此後,敬庭堯一次又一次沿青藏公路來到西藏。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兵站,據說這裡通常只是運輸部隊用餐,極少有人在這裡過夜。敬庭堯可能是在這裡宿營的第一位副師級幹部。因為嚴重的高原反應,敬庭堯通宵不能入睡。入夜,他聽到門外有聲響,開門一看,幾位官兵站在外面,說來了一位首長畫家,晚上睡不著,一定是在畫畫吧?敬庭堯對戰士們說:「你們也睡不著,想看我畫畫,好吧,我們到會議室去。」於是,兵站二十多個人圍著敬庭堯,有的舉著蠟燭,有的研墨,敬庭堯為這些戰士們創作了一幅作品《歲寒三友》,表達了他與戰友的情誼。三十多年過去了,這幅畫作至今還掛在唐古拉兵站,而且,還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走過了那麼漫長的道路,敬庭堯的畫作終於走進了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名聲、地位(副軍級創作員)、榮譽、錢財(一張畫能賣上百萬)都有了,可是敬庭堯卻似乎又有了疑惑——藝術生涯真的到了頂點嗎?從此就是走穴賣畫混日子嗎?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就是自己的句號嗎?2007年11月17日這一夜,敬庭堯甚至在他最輝煌的日子裡,流下最悲傷的淚水……

西藏!西藏!西藏!敬庭堯又想到了西藏,那些善良的西藏人的面孔一個個出現在眼前,那些壯美的西藏雪山一座座向他奔湧而來。如果用藏傳佛教的「轉世」術語,可以說,敬庭堯在這一夜轉世重生了。

敬庭堯沒有任何猶豫,他再次走向西藏。

他在拉薩的仙足島租下了一處民居作為自己的工作室,這一呆,就是近十年。

但是,在西藏幹什麼?畫什麼?他在八廓街走過一圈又一圈,他研讀西藏相關的書籍,他拜訪一位又一位老西藏和藏族朋友,一個宏大的創意出現了——《天上西藏/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宗室女,公元七世紀嫁到西藏,成為藏王松贊幹布的妃子,是西藏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和至今在青藏高原上廣泛流傳的佳話。在敬庭堯心中,文成公主是一個符號、一根導線,他要以此來展開西藏的歷史、地理、宗教、人文、民俗畫卷。這幅巨作將達300米長,1000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高達2米多。這是一個多麼宏大的工程啊!

幾年前,在創建西藏犛牛博物館時我與敬庭堯相識。他對犛牛博物館的理念非常理解和贊同,彼時,我們成了好友。在一次聚會飲酒時,他糾結了很久,再次乾杯後,敬庭堯終於說出:「我在那年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有一幅《高原之舟》,當時有藏家出價150萬,但沒捨得出手,十多年過去了,我把這幅畫捐贈給你吧,這幅犛牛畫也算找到了最好的歸宿。」我欣喜若狂,感激萬分。的確,他的這幅力作給我們西藏犛牛博物館《靈美犛牛廳》增添了光彩!此後,我也把敬庭堯的《天上西藏/文成公主》的創作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儘管我根本不懂繪畫藝術,但我和老友嘉措不時地到他的工作室,關注創作進展,談一些個人的感受。

前年,我受青海省玉樹州邀請,參加犛牛文化節,我問敬庭堯是否願意同行,他說:「太願意了!」於是,我們同行到海拔4700米的曲麻萊縣麻河鄉。敬庭堯一看到帳篷、牧人和犛牛就興奮不已,除了不停地拍照,還在黑色犛牛帳篷前,在牧民的圍觀下,現場創作出一幅犛牛圖,並捐贈給當地的文化機構。

應敬庭堯的要求,我陪同他到玉樹與文成公主相關的多處遺址考察。記得在巴塘草原的文成公主廟,敬庭堯一進殿堂,見到文成公主像,立刻跪下行三叩九拜大禮,這讓那裡的喇嘛都十分驚訝。他一路考察,一路討教,一路拍攝,一路寫生。我們很難想像,如此宏大的畫作,如何布局?如何展示?1000多個人物,就有1000多張面孔、1000多種頭飾、1000多種服飾、1000多種胸飾、1000多雙靴履……所以,跟他一路走過,我們看到的不同,想到的不同,感受到的不同。畢竟,我們不是藝術家。

敬庭堯年屆七旬了,在西藏高原還像個小夥子一樣,爬山轉廟,行走遊泳,什麼高原反應也沒有。他還是個性情中人,很多次在一起聚會,他講到在西藏的經歷,講得老淚縱橫;講生活的故事,又笑得喜淚飛奔。

十年過去了,如今,《天上西藏/文成公主》大約完成了三分之二,也就是200多米,共畫有600多個人物。我們同住仙足島,每次去他的工作室,都有驚喜,都有震撼,那其中的不少人物,仿佛曾經在某個牧場、某個鄉村、某個街巷、某座寺廟見過,他們從高原走來,從歷史走來,也是從夢中走來。

敬庭堯留給我最大的懸念是,他畫了幾百個人物,但是,最重要的那位靈魂式的人物——文成公主還沒有出現。

在從高原攀向高峰的路上,敬庭堯永遠讓我們充滿期待……(中國西藏網 文、供圖/亞格博)

[桑旦拉卓讀後感]

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都歷經過與常人不一樣的艱辛、困苦、挫折。

當然,這些艱難對於他們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而言,是值得的。

敬庭堯先生的人生經歷,都是和自己的理想——繪畫有關。從平凡到歷經喜悅、迷茫、寒酸、徘徊、輝煌等,敬庭堯的人生跌宕起伏。但無論生活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先生都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藝術,這讓先生在艱難的人生中得到了希望,得到了肯定,得到了尊重。最終在藝術生涯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宿。

非常期待先生的巨作《天上西藏/文成公主》早日完成,我想,這幅作品當中繪有先生對生命的感悟,對西藏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尊崇!

在我寫的形色藏人的每一篇後面,都有我的養女桑旦拉卓寫的讀後感。至於桑旦拉卓怎樣成為我的養女,這篇以往的文章中可以看到——2008年第5期《十月》雜誌《悲傷西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形色藏人】性情才幹
    在一個名叫「太陽部落」的藏餐廳,看到那裡擺放的一具古舊的犛牛頭骨,心裡特別想把它「據為己有」,但又不敢說,怕對方出個天價,就沒有迴旋餘地了。第二年,我們舉辦了一場向西藏犛牛博物館的捐贈儀式,沒想到瑪曲縣委縣政府派出了一個代表團,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贈兩具犛牛頭骨。其實,它的主人就是才幹。聽說,他當時是瑪曲馬場的場長。
  • 【形色藏人】秀麗且壯麗
    13歲的小姑娘對西藏根本沒有任何概念,更不知道什麼叫高原反應。這一行,坐火車從上海到了西寧,再坐汽車經過格爾木去拉薩,路上走了十四天。林秀麗領略了高原反應的厲害,頭痛得不行,也不敢換衣服。到了拉薩,衣服上都是蝨子,還鬧高原型腸炎,肚子鬧了一個多月,哥哥們都讓她回去,可林秀麗覺得什麼都沒幹就這麼回老家太丟人了,堅持下來了。
  • 《形色藏人》何宗英:世紀往事
    要講何宗英的故事,如果最簡單地說,就是五十四年前,一個漢族大學生進藏,後來成為藏族人的丈夫、藏族人的父親、藏族人的爺爺。但如果細說起來,就複雜了。在中央民族學院畢業之前,中國的左傾思潮比較明顯,在校的很多時間並不是在學習藏語文,而是進行政治學習和勞動鍛鍊,學習成績好的還可能被戴上「白專」的帽子。1963年,上級鼓勵大家談思想,明確說「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裝袋子」。
  • 2021,中國登山再攀高峰
    「人與山相逢,會產生奇蹟。」中國登山的歷史,和珠穆朗瑪峰密不可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珠峰北坡氣候極為惡劣,自然條件非常複雜,是一座「連飛鳥也無法逾越」的山峰。中國人憑藉一腔愛國熱情,在簡陋的條件下實現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壯舉!
  • 尊重規律,邁向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電影強國
    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調研,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準確把握當前我國電影發展的形勢,以《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為契機,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拿出有力有效舉措,提升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推動電影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加快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形色藏人】從僧人到文企創業人——土旦平措和羅布次仁兄弟
    轉經的人們發現,這些天,轉經道旁有兩個年輕人,捧著新出版的2017年(藏曆火雞年)的曆書,還搭配著藏香,向人們兜售。他們哆哆嗦嗦地跺著雙腳,呵著熱氣,向轉經的人們叫賣著,偶爾有人停下腳步,詢問價格,或者買上一本藏曆、一包藏香。也有人認出來這兩個年輕人了:  「啊?這不是阿媽金宗的兩個兒子嗎?」  「啊?這不是熱堆寺的兩個僧人嗎?」
  • 《香格裡拉》走進雪域高原 王力可首演藏家女
    王力可在劇中首次出演藏族姑娘卓瑪,與男主角胡歌上演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共同演繹了一段「雪色浪漫」,將雲南藏族題材的傳奇故事搬上了螢屏。  電視劇《香格裡拉》講述了抗戰時期,藏族青年扎西從一個只想報私仇的馬賊成長為保家衛國的民族領袖的故事,其間與卓瑪產生了情愫。王力可飾演藏族姑娘卓瑪,而胡歌出演少數民族英雄扎西平措。劇中,胡歌與王力可的愛情經歷了重重考驗。
  • 剛剛登頂11座8000米高峰的尼馬爾又有了新計劃?他要冬攀K2!
    早在三月份,當他宣布他要在7個月的時間裡攀登所有14個8000米高峰時,幾乎受到了所有人的質疑甚至嘲笑。作為回應,他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攀登了其中的11座8000米高峰,讓所有質疑者都閉上了嘴巴,沒有人再懷疑他的攀登能力。近期,在一個非常成功的喀喇崑崙登山季後,他的計劃表上只剩下三座8000米高峰。對於熱衷在公眾面前表現自我的他來說,舞臺「閉幕」是他不能接受的。
  • 【熱門考區】高考地理常考的世界十大高原、中國四大高原知識點總結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髙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它的邊界,向東是橫斷山脈,向南和向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是崑崙山脈。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千米。
  • 人物 星展銀行香港分行董事總經理鄭思禎:與友同行 再攀高峰
    我和星展銀行的團隊對越秀房託第二個十年的期望,我把它總結成三句話:再攀高峰,放眼四海,與友同行最後我想講一下我和星展銀行的團隊對越秀房託第二個十年的期望,我把它總結成三個詞語:再攀高峰,放眼四海,與友同行。
  • 桃花不少卻還單身,天蠍、雙魚、天秤座魅力十足,卻是難攀的高峰
    文/凌婷七七說到桃花,想必很多人都喜歡,2020即將進入尾聲,已經有很多人在祈盼著2021年的桃花能來,當然這玩意兒並不是人人都能有,有的人似乎多一點,有的人卻渴望著有卻一直沒有,而在這些人中間還有一部分人,明明桃花不錯,異性緣很好,卻還是單身
  • 王源:身在山巔,再攀高峰
    在十八歲的這一年,每個人都要實現一次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然後做出原始的人生規劃。忠於自己,不愧所愛,不負被愛,這一刻的王源孤獨卻充實,強大而柔和。紀錄片由多時多地多片段組成,錯落有致,勾勒出一個男孩十八歲夏天的輪廓。王源身上有著獨一無二的煙火氣,大明星和留學生的切換就在一念之間。
  • 高原夜讀|心向高原
    《高原夜讀》把最好的故事講給你聽,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川藏高原、康巴雪山,是爺爺和戰友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去西藏當兵的念頭便在我幼小的心裡埋下了種子。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跟隨您的腳步,踏上雪域高原,您是我的驕傲,但這次,相信您也會為我感到自豪。
  •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曝看點:動作捕捉技術再攀高峰
    看點:動作捕捉技術再攀高峰   本片的兩大重要看點,一個是動作捕捉技術再攀高峰,曾經打造過《阿凡達》的維塔工作室,首次將動作捕捉技術帶到了戶外崎嶇的冰凍山區和雪地。《魔戒》和《霍比特人:意外旅程》中的咕嚕、金剛、《丁丁歷險記》中阿道克船長,都是安迪·瑟金斯以動作捕捉的方式飾演的。此番安迪在虛擬狀態的演繹中,充分調動想像力還原猿族形態和發聲,將遊走在復仇的慾火和人性的善良之間的凱撒完美呈現。 (責編:溫璐、蔣波)
  • 以青春的名義再攀高峰
    主人公:宜分·觀音廳-周容美(客戶經理)    節假日期間的一天下午,我接待了一對客戶讓我印象很深刻:媽媽很健談,兒子卻十分內向不喜與人交流。他倆進店來,是媽媽想給兒子選一臺手機。因為之前在網上有了解過紅米Redmi 10X,於是我便引導這對母子到體驗臺前,讓男孩子上手體驗。
  • 散文欣賞 攀金頂(吳伯簫)
    攀金頂——吳伯簫在四川樂山,郭沫若同志的故鄉,參加「郭沫若研究學術討論會」,想到了四句話:「凌雲鍾秀,沫水深情,友以文會,同仰金頂。」那是把郭老在近代文化史上所樹立的學術高峰比之為峨眉山的金頂的。會後與會的代表們真的攀登了峨眉山。
  • 中國赴英留學人數再攀高峰 逾六成學生選商科
    赴英留學再攀高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7年的5年時間裡,英國籤證與移民局在中國內地籤發的第四層級學生籤證數量,從62010增長到88000,增長幅度達到42%,留英人數再攀高峰。
  • 《吻隱者》曝藏地劇照 譚卓李至正演繹高原絕戀
    ,只得再次踏上高原探尋答案。但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缺氧造成的高原反應對主演的演技甚至對整個劇組的拍攝都是巨大挑戰。雖然條件艱苦,但是藏地攝製的電影早有成功先例,比如去年張揚導演作品《岡仁波齊》上映期間口碑與票房齊飛,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
  • 《最後的冰峰》 | 波蘭「冰峰戰士」冬攀K2的傳奇紀錄
    長久居於這片高地的人被稱為高地人,高地人的先祖在塔特拉山務農放羊,他們把羊奶造成新鮮奶油,用羊毛做衣服。他們的服裝色彩斑斕、繡工精巧。他們熱愛音樂舞蹈,有自己的樂器。最重要的是,他們對高原有特殊感情,離不開自己熟悉的土地。高塔特拉山由72公裡長的山脊線和134個針峰組成。冬季攀登塔特拉山困難且難以預測,危險而美麗。
  • 央視女神李紅歸來顏值再攀高峰,丈夫身價百億,曾赴香港生子
    至今為止,能夠和董卿相媲美的人少之又少。10月10日晚,李紅休假歸來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她狀態很好,為主持事業奮鬥,美出新高度,顏值也再次登上高峰李紅謙虛上進,為人親和,到央視後虛心向前輩們請教,很快便穩坐央視《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