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黃色的外立面、古典復興的柱廊、巴洛克式的弧形窗套、新藝術風格的鐵藝欄杆、仿中國傳統建築的簷口……近日,廣州市民、遊客如果路過荔枝灣,很難不被路旁一座風情十足的西式洋樓吸引目光。這是剛完成修繕不久的陳廉伯公館。
陳廉伯公館位於龍津西路沙地一巷36號,已有百年歷史,其內的大型螺旋樓梯曾被譽為「廣州最美旋轉樓梯」。然而,因維修不當、自然侵蝕等因素,公館長時間荒廢。2016年,荔灣區政府委託建築團隊對陳廉伯公館進行修繕設計,於日前修繕完成。公館修復難度如何?何時面向公眾開放?將作何用途?24日,羊城晚報記者走進這座百年公館……
最大限度「修舊如舊」
公館曾經的主人陳廉伯,是中國第一代民族資本家陳啟沅後代、租界洋行買辦及廣州商團首領。1920年,陳廉伯在沙地一巷新建西式花園洋樓一座,成為陳氏參與廣州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粵系、桂系軍界高官雲集。新中國成立後,這裡被用作廣東省水利廳宿舍。2010年,實施荔枝灣湧揭蓋復湧工程時,省水利廳職工遷出。此後,該建築長期閒置。
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介紹,此前之所以一直沒有啟動修繕,是因公館建築內部破損嚴重,原貌難以辨清,修復難度極高。
為了實現「修舊如舊」,建築團隊進行了全方位考究。修繕前後最明顯的變化在於外立面:從職工宿舍時期的照片可看到,公館外立面為水刷石,如今則被改成鵝黃色塗料。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在對牆面進行揭層分析時發現,原來的顏色是黃色的,而且從陳廉伯公館黑白老照片可以看出,整個公館包括簷口灰度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公館外立面都是一個顏色。我們在調製黃色時也對色彩作了黑白處理,找到最接近老照片灰度的色調。」江偉輝表示,研究也發現,陳氏曾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待過,而法國殖民地建築很多是全黃色外牆,「這就從側面佐證了陳廉伯公館很可能是黃色立面」。
大型螺旋樓梯也是建築團隊花了大功夫修復的地方。江偉輝介紹,螺旋樓梯踏面及踢面保存較好,但欄杆殘損嚴重,大部分缺失,「因為欄杆帶有曲線和紋飾,沒有成品,只能靠施工單位現場做,工藝難度非常大,前後花了4個月才修復好」。
記者發現,陳廉伯公館也出現了一些現代元素。如在公館天台,可以看到透明的玻璃搭配極細的欄杆,荔枝灣風光一覽無遺。
未來整體或作公共用途
江偉輝認為,陳廉伯公館是廣州近代最早興建的西式花園住宅之一,融合了中外建築技術,是研究廣州近代社會和住宅的珍貴材料,具有很高歷史價值。「比如我們在施工過程中看到房間的天花有很多氣孔,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留下的,在考證之後我們發現這些氣孔承擔隔熱的功能,這就體現了前人建築的智慧。」
江偉輝告訴記者,陳廉伯公館修繕屬於萬科永慶坊項目的配套工程,「這種模式類似於『公建配套』,在建築修繕上還是少見的。」他說,「公館修繕一方面是展示留住歷史、展示西關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這一建築帶動周邊老舊建築的修繕與活化利用。」據透露,接下來,建築團隊將對公館前後花園進行修繕,並研究如何活化利用,面向公眾開放,「我們傾向於整體用作公共用途,但具體還要再研究討論。」
羊城晚報記者 李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