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將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雖然推遲舉行,但我市推進相關工作的腳步沒有停歇,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項目周末不停工。25日,記者來到位於三江口的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探訪正在修繕中的省級文保單位永盛梁氏宗祠。
歷史: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
記者看到,於本月初啟動修繕的永盛梁氏宗祠東、西、南、北立面均已搭好腳手架,施工人員堅守在現場。宗祠前由省政府於2009年立的一塊「福建省級文保單位」石碑格外醒目。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負責人林建軍告訴記者:「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有48座保存較完好的古厝,永盛梁氏宗祠是梁厝現存唯一的祠堂。」
永盛梁氏宗祠始建於宋隆興元年(1163年),初為「梅澗書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祠堂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93平方米,由祠埕、門廳、戲臺、天井、譙樓、祭廳等組成。
福州民俗專家梁振榕介紹,梁厝系理學家朱熹為摯友梁汝嘉定居所擇之地,並親題「貽燕堂」相贈,後成永盛梁氏宗祠堂號。歷史上宗祠曾多次擴修、重修,上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由族人集資重修。
修繕:保持總體布局和主體構架
記者在現場看到,宗祠建築整體保存完整。不過,周邊相鄰部分加建了磚房和衛生間,西側立面被破壞,且因年久失修,屋面排水溝堵塞,導致簷口積水,牆體潮溼;東側則局部牆面抹灰空鼓、脫落,部分牆體出現坍塌;南側山牆面因基礎不均勻沉降,導致牆體開裂,修繕可謂刻不容緩。
負責項目保護修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掌握充分依據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修繕中將整治影響宗祠歷史風貌的後期改建,儘可能還原主體建築和院落等原有的空間格局和外觀式樣。同時拆除違建、加建的牆體和房屋,修復內外牆面,採取全揭頂的方式修補屋面和殘損構件。他表示:「我們將最大程度地延續其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並展示好這一重要活態文化遺產。」
保護:應保盡保
在宗祠正門的東西兩側牆上,記者看到一對「白象」,再細看,兩頭大象是由一隻只白色陶製的酒盞組成的。「這太有想像力了!」面對記者的讚嘆,生於梁厝、長於梁厝的梁振榕道出其中的來由:「上世紀80年代重修時,大象表面已破損,這是我們梁氏族人每家每戶貢獻一隻白酒盞,鑲嵌而成的,表達了族人對先祖的緬懷與敬仰之情。」在此次修繕中,這對大象將原貌保護。
記者發現宗祠內有不少石柱楹聯,雕刻得十分精美,每副楹聯均飾有花紋,下部還雕刻有人物浮雕,多為「二十四孝」內容。在此次修繕中,為了保護石柱楹聯,在施工前,石柱已用木條圍起予以保護。
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用專用材料將祭廳兩側灰板壁上的4幅畫像保護起來。這是梁氏族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梁桂元上世紀80年代在宗祠重修時題畫的,代表「忠、孝、廉、義」。
記者還了解到,號稱永盛梁氏宗祠「寶物」的朱熹親筆題寫的「貽燕堂」題匾,以及道光皇帝御筆親題的三面「福」字方匾等,在此次修繕中也暫先取下,逐一編號,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保存,待施工完成後,再根據編號重新掛上。
梁振榕介紹了三「福」匾的相關故事。清朝年間,曾官至光祿寺卿的梁章鉅,在任廣西巡撫期間,力主禁菸,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道光皇帝龍顏大悅,道光十七年正月初五親筆題寫了五個「福」字,褒獎梁章鉅,寓意「多田多子多才多壽多福」。雖然距今已百年,但瑬金「福」字依然完好無損。當年道光皇帝親筆題寫了五個「福」字,為什麼在永盛梁氏宗祠只有三個「福」字匾?對記者的疑問,梁振榕進行了解答:「另外兩個『福』字匾懸掛在長樂梁氏支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