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灸養生臨床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腧穴,常常被稱作「特定穴」。如「五俞穴」、「八會穴」、「原、絡穴」、「八脈交會穴」、「郄穴」、「下合穴」等等,「募穴」也是其中一組十分重要的特定穴。首先,要明確背俞穴和募穴定義的區別。背俞穴是指臟腑精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臟腑精氣匯集於胸腹部的穴位。
臨床當中,背俞穴與募穴都能反應臟腑精氣的情況,但是,背俞穴與募穴並不完全相同。從歷代醫家的論述,髒病,取俞為主。為什麼髒病取俞?因為背屬陽,髒屬陰,它由臟腑精氣輸注表現為陽的位置,表現的更明顯一些。
艾灸治療也是遵循陰陽相配的原則。所以,髒病大部分都要取背俞穴。那麼募穴呢,也就是腑病的時候,一般要取募穴,也是陰陽相配。那麼腑病,各個腑有病的時候,在背俞穴上的反應,相對來講要差得多,但在相應的募穴上,都有明顯的反應點。故臨床當中,當遇到腑病的時候,要選擇對應的募穴。這兩組特定穴,在診斷和治療有區別的地方。
募穴釋義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五臟、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羶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臟腑病證。
取穴位置
募穴取穴口訣:肝募期門,心巨厥;脾募章門,肺中府;腎募京門,胃中脘;大腸天樞,膽日月;小腸關元,膀中極;三焦石門,包羶中。
人體有12個募穴,它們全部分布在身子的正面,它們非常好記。任脈上就系有6個,臍下3個分別是石門三焦募、關元小腸募、中極膀胱募。
穴位功能
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腧穴。它們的位置多與相應的臟腑相近。如果某臟腑有病時,常於相應的募穴部位出現壓痛等反應。募穴對於診察和治療有關臟腑的病症也具有重要作用。
1、肝經募穴:健脾疏肝找期門
期門穴,經穴名。出《傷寒雜病論》。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別名:肝募穴(肝經募穴)。
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期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 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 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積。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反酸、腹脹,此穴有疏肝理氣、化積通淤之效,主治肋間神經痛、肝炎、肝腫大、膽囊炎、胸脅脹滿。對腹脹、嘔吐、乳腺炎等,長期艾灸此穴有很好的調理保健作用。
2、心經募穴:調節心臟功能找巨闕
巨闕穴,出《脈經》。屬任脈。心之募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巨者,巨大也;闕者,門戶、關道也」,人體最重要的關口就是心臟,而「巨厥穴」 雖屬任脈卻是心經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對心臟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穴位主治: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屍厥。
3、脾經募穴:脾臟不好找章門
章門穴為足厥陰肝經經穴。乃脾募穴;八會穴(髒會),足厥陰、少陽經交會穴。
取穴位置: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
「章門」「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穴位功能:五臟之氣匯聚於章門,六腑之氣匯聚於中脘,故而章門穴和中脘穴分別擅長治療髒病和腑病。章門穴不僅是「髒會」,還是脾臟的募穴。五臟有疾應當首選其募穴,因為募穴是所對應臟器的疾病反應點,檢查募穴處是否有壓痛、結節或膚色變化等,能反映該臟器是否發生疾病。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本穴為脾的募穴,髒之會,是脾的經氣結聚之處,具有健脾和胃、調中補虛、益氣養血之功,主治神疲肢倦、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嘔吐、小兒疳積等。
4、肺經募穴:肺臟健康晴雨表為中府
手太陰肺經穴名,出自《素問·離合真邪論》,是肺經的募穴,手足太陰二經之交會。又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中府穴: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
中府穴位於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此穴有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的功能。
穴位功能: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與支氣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現壓痛,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現代常用於治療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內傷咳嗽;配復溜主治肺陰虛之乾咳、肺癆等。
5、腎經募穴:補腎大穴找京門
京門,經穴名。出《脈經》。別名氣府、氣俞。屬足少陽膽經。腎之募穴。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京門。京,指發源地,又含京都之意。門,之出入之處。本穴為腎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為益腎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門戶,故名。
京門穴在我們人體的側腰位置。此穴位雖然在膽經上,但它是腎的募穴。因此腎氣很容易在這裡會聚。所以腎虛、腎氣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時要多艾灸這個穴位。
6、胃經募穴:治療胃病找中脘
中脘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任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之會穴,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別名中管、太倉。
中脘,脘,胃腑也,通管。穴居心蔽骨與臍連線之中,正當胃腑之中,故名中脘。別名太倉、胃脘、上紀、中管,歸屬任脈,為足陽明經經氣匯聚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之交會穴,是治療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種慢性病、腑病之常用要穴,臨床應用甚廣,多施以平補平瀉法,宜灸。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取穴法:於前正中線上,胸劍聯合和臍中之中點處取之。
在臨床上,中脘穴除常用於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瀉洩、納呆、食不化等證外,還廣泛應用於呃逆、精神疾病、凍瘡、四肢關節疼痛、前額頭痛(陽明經頭痛)、痿證等症。
7、大腸募穴:便秘腹瀉找天樞
天樞穴,出自《靈樞·骨度》,別名長溪,大腸募、谷門。屬足陽明胃經,大腸之募穴。
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有調大腸,健脾胃,消食滯,活氣血的功效。
所以臨床中天樞穴主要用於腸胃疾病的治療。天樞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痢疾,便秘,繞臍切痛,水腫,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以及腸道蛔蟲症,腸梗阻,闌尾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8、膽經募穴:膽囊守護神為日月
日月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脈經》,別名神光。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溼水氣,所處為半表半裡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日月穴位於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7肋間隙中。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
日月穴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治膽囊炎。膽囊炎多數為慢性,急性膽囊炎多是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慢性膽囊炎的患者常飯後感覺上腹悶脹或者隱痛,右上腹肋緣下輕度壓痛,或壓之有不適感。對於慢性膽囊炎,目前只能用消炎利膽藥控制症狀。但即使用消炎利膽藥,症狀改善也未必理想,急性發作也不可避免。
日月穴就是膽囊的守護神,當發現膽囊有問題的時候,刺激刺激日月穴,就相當於給「知府大人」提了一個醒,讓它及時地去「平定叛亂」,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挽回了,再毫無頭緒地去解決問題。
9、小腸經募穴:培元固本找關元
關元,經穴名。出《靈樞·寒熱病》。別名三結交、下紀、次門、丹田、大中極。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現代研究證實,按揉和艾灸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10、膀胱經募穴:生殖疾病找中極
中極穴(RN3)別名玉泉、氣原。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中極穴,別名玉泉、氣原。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中極穴的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我們人體上的中極穴也取此意,認為它是人體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是身體的腹地,就好像房屋的內室一樣,輕易不得入內。
中極穴對於調理內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如女性月經不暢、痛經等,都可以找它。中極穴不僅能夠治療周邊相關的疾病,對於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關聯。
11、三焦經募穴:惡露不止找石門
石門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端田,屬任脈。石門是三焦經的募穴。石門。石,腎主之水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石門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溼在此再一次冷縮。本穴物質為關元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再一次散熱冷縮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只有少部分水溼吸熱後循任脈上行,本穴如同任脈水溼之關卡,故名石門。
石門穴,任脈腧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見上圖)
穴位功能:腹脹,洩利,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萎,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12、心包經募穴:心之疾患找羶中
羶中出自於《靈樞·經脈》,在胸部,橫平第4肋間,前正中線上。
羶中穴是人體的穴位,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羶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陽虛則陰寒甚,故見胸悶、氣短、畏寒等症。中醫學認為,心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則心包絡當先受病,故心包能「代心受邪」。《靈樞·邪客》日:「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羶中位居胸部,為氣之會穴,為心包募穴,故選用羶中治療心之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