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乞討,他們往往帶上胡琴、竹板、節子等樂器,自編小曲,娛樂施者。一來二去,唱小曲成為討飯的「基本功」。15歲就開始獨自「唱門子」(一種唱曲要飯的方法)。19歲時,與別人搭班坐唱,穿梭於各地紅白公事,大集廟會之間。
為把這門基本功練好,時殿元在乞討之餘,先後到山東菏澤、河南開封、安陽一帶拜師學藝,向人請教,1896年,拜師安徽藝人,學唱「鳳陽歌」。次年又師從今史口鎮西商藝人商秀嶺學唱「南路琴書」、「新鳳陽歌」。
1899年冬天,時殿元帶領他的同樂班在諸城縣趙村演出,與一個京劇戲班不期而遇,雙方唱起了對臺戲。開演後,京劇班行當齊全,文武兼備,服裝鮮豔,鑼鼓喧天,戲剛開演,同樂班的觀眾竟被吸引一空。無可奈何之下,時殿元他們不得不收攤而去。而這一次的失敗恰恰成了呂劇發展的契機。
時殿元把揚琴戲改為「上妝揚琴」,在家鄉一炮打響,從而為琴書上演古裝戲開闢了廣闊的新天地。隨後,同樂班又將許多琴書篇目由坐腔改為了化妝演出,再次走出時家村,到廣饒、博興、諸城、濰縣、掖縣、黃縣等地演出。因為演出《王小趕腳》時以「驢」為道具。所以當時的人們就把同樂班稱為「驢戲班」。儘管這一稱謂裡邊絲毫沒有貶義,但時殿元還是感覺這個名字不雅,每到一地演出必然聲明自己演唱的是「化妝揚琴」或稱「上妝揚琴」。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冬,時殿元以同樂班為基礎,創建共和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創造了以墜琴、揚琴為主要伴奏的「化裝揚琴」。
1915年,「共和班」解體,50多歲的時殿元與他的弟子吸收了本村與當地的一些青年,在本村又組建時譚班。人稱「時家班」。他一面領班演出,一面收徒傳藝,使時家村一帶成為傳播和發展化裝揚琴的中心。
時殿元一生廣採博取,不斷豐富自己的演唱技藝。他曾向著名琴書藝人商秀嶺、殷田昌虛心求教,切磋技藝。在蓬萊演出時,虛心向當地知名人士翁樂明請教。1934年,年逾古稀的時殿元仍向晚輩、琴書名家商業興、關雲霞學習。
時殿元通過吸收借鑑多種藝術成分,廣採眾家之長,逐漸形成幽默活潑、生活氣息濃鬱、節奏輕鬆明快的藝術特點。化裝揚琴突破山東琴書的窠臼,具備了戲曲的藝術特徵,是呂劇的雛形。
1948年,85歲高齡的時殿元病逝於當地。
1952年,經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王統照提議,化裝揚琴正式定名呂劇,時殿元作為呂劇的主要創始人,被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呂劇被定為「中國三十六大劇種」之一。在全國300多個劇種中名列前茅。改革開放後,山東呂劇又被文化部定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殿元一生致力於呂劇藝術事業,直到80歲時還登臺演唱。他一生授徒很多,較有名氣的弟子就有50多位。濟南呂劇團副團長時克遠、李同慶就是他的第一代弟子。
1988年2月23日,臺灣著名影視製片人凌峰先生,帶領《八千裡路雲和月》攝製組,專程到呂劇的發源地牛莊鎮拍片,拍攝了由時家村老藝人時清舉、禹興衛、譚文章等演出的古裝歷史劇《金玉奴三打簿情郎》等劇目。
1989年,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農民業餘呂劇團代表東營市赴濟南參加全省首屆計劃生育文藝調演,所演出的新編現代小呂劇《離婚記》,榮獲優秀節目組織獎、優秀節目創作獎、優秀節目演出獎和優秀演員獎四個獎項。
為了廣泛傳播和弘揚傳統的呂劇藝術,中央電視臺還於2000—2007年,先後多次派出記者到呂劇的發源地牛莊鎮時家村進行採訪報導。
當地人幾乎沒有幾個人沒在此洗澡嬉水,卻沒人知道它有多深。
雖說深不知底,卻沒有聽說有一個當地人在東坑發生溺水事故。民國期間,譚家村有一村民跳坑自殺,半天都沉不下去,終未死成。
上世紀80年代初,今史口鎮一中學生到當地東張村串親和夥伴到東坑洗澡,不幸溺亡,這是東坑有記載的唯一溺水事故。當地人說:東坑有靈氣,不願接受外地人。
東坑的水苦鹹似海水,位置也不靠周圍的任何村子而形成於一條古道的中間。不同於當地舊時人畜取水飲用的水塘,多在村邊或村內,且都是略鹹的淡水。
東坑究竟形成於什麼時間?無人知曉,形成的原因也有多種傳說。
有人說:某一年,黃河泛濫,洶湧的黃河水順古道奔流而至,到此遇阻形成一個回水旋窩,水的衝力將泥土甩向四周,形成了巨大的水坑,同時也使坑的四周形成了比周圍地勢較高的地帶(坑的西南角方向的地勢特高,當地人稱「宅子頂」。宅的高度要比其它地方的耕地高出一米多)。但到底是什麼阻力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多大的漩渦能造成這麼大面積的水坑?值得懷疑。要知道,當地在1957年打漁張引黃工程建成前,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奔流至下的黃河水怎會遇到什麼阻力?
還有人說:東坑原為人力所挖,其目的是墊出一片高地作為村莊地基,所以才有「宅子頂」的形成,可是為什麼無人在「宅子頂」建立村莊,而選擇地勢較低的地方呢?好像也說不通。
更有人說:此坑通渤海,所以水質苦鹹,且永不乾涸。
時至今日,東坑依然保持它原有的面貌。遇旱水不見底,大澇水不溢出。也沒有人打算開發利用,只是去洗澡、遊泳的人少了。它靜靜的呆在那兒,不動,不變,不知多久。
東坑,為時家村增添了許多的神秘。
來源:中華時氏網
聲明:本平臺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時
氏
家
族
源流一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來的封地時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時氏,子姓,出於殷。」[1]《史記·殷本紀》云:帝嚳之子契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3]契之十四世孫履(成湯)於公元前1600年前後建立商朝。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於商之舊都殷,管理殷商遺民。三監之亂後,武庚祿父兵敗被殺。於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大夫公子來,受封於時邑,子孫以邑為氏,後世尊稱公子來為「時來」。清初王相所撰《百家姓考略》,以及江西《沙溪時氏家譜》(晉代時鈞衡修)、河南《南陽時氏家譜》(明代碑刻)、陝西《山陽時氏家譜》(乾隆年修撰)、江蘇《華陽時氏家譜》(嘉慶廿五年修撰)、四川《古藺時氏家譜》(民國十八年續修)等眾多資料中均有相似記載。
宋公子來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時氏,世代相傳至今,郡望隴西、巨鹿。該支時氏讀音作shí(ㄕˊ),部分地方讀音作chí(ㄔˊ)。
時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公子來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據元代歷史學家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第183卷隋紀七之時德叡曰:「時姓,楚大夫申叔時之後」。清末陳廷煒所撰《姓氏考略》引述了胡三省的說法。時姓為「楚大夫申叔時之後」僅見於胡三省一說,遍考秦漢至唐宋傳世之典籍均未發現有此記載。
上述說法,迄今未發現世系傳承資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據南宋羅泌所撰《路史》載:時國(古旹國),嬴姓,滅於楚,因氏。《路史》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取材繁博龐雜,是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皇古之事,本為茫昧。泌多採緯書,已不足據」,又「皆道家依託之言」,「殊不免龐雜之譏」。[4]
上述說法,迄今未發現世系傳承資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漢族他姓改姓。今苗族、回族、滿族、傈僳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時姓人口分布,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時」為姓,世代相傳至今,人口較少。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時氏家族匯集整理)
始祖公子來。宋國大夫,因封地在時邑,後世尊稱為時來。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商王子微子啟立國於宋。其後裔宋國大夫公子來,受封於時邑,子孫以封邑命氏,於是有了時姓。據最新統計,全國有家譜資料的時氏家族,近六十萬人口,尊宋公子來為得姓始祖。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部分時氏家族核實)
遷徙時氏是一個源流相對單一的姓氏群體,宋版《百家姓》排第83位,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在當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46位,約67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左右[2]。
時姓發源於時邑。關於時邑之今地,部分研究者認為在今山東省單縣區域,該地春秋時屬於宋國。春秋爭霸之時,宋國一度十分強大,而時姓作為宋國公族,由於仕宦等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宋國及周邊有零星散居。
戰國時代,齊國賢人時子,韓國製弩大師時力等,都是見諸史冊的時姓傑出人物,說明此際在齊(今山東北部)、韓(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國已有時姓人落籍。
據江西《沙溪時氏家譜》記載,秦代,居住在原宋國都城商丘的時桂,為避亂遷至隴西(今甘肅臨洮),開創了時氏隴西郡望的繁榮昌盛。
魏晉之時,時桂之裔孫時滸,率二子時苗、時荷,自隴西遷至河北巨鹿定居,開創了時氏巨鹿郡望。
唐朝陳留郡(河南開封)有時元佐一族,彭城(今江蘇徐州)有巨鹿郡王時溥一族,兩地時姓繁衍興盛。鄰近隴西、巨鹿、陳留、彭城、古時邑的周邊地區,如江蘇、安徽、湖北、陝西、山西等地開始有時姓人遷入。
北宋時,由於建都開封,故時姓在陳留繁衍興盛。時丹立在1090年前後由徐州之沛縣遷居高郵,任司理參軍。南宋時,江浙、江西一帶之時姓名人漸多,由北方遷居江南之地者也漸漸多起來,如時光、時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蘇鎮江。
明初,山西時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間及以後,有河南、河北、山東之時姓闖關東謀生,並定居於關東四省(今黑吉遼蒙)。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時氏家族匯集整理)
郡望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遊、武山西部的渭河上遊、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曹魏時期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時桂被後世尊為隴西郡望始祖。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時苗被後世尊為巨鹿郡望始祖。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併入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郡確實生活過一支時氏族人,且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那就是時元佐家族,他的曾祖時德叡曾擔任過登州刺史,是著名的唐代官吏,極有可能形成陳留郡望。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傳承佐證。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時氏家族匯集整理)
堂號隴西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三國時候的時滸,本居隴西郡洮河之邊,後率其子時苗從隴西郡遷到巨鹿郡,以居地為望開創了「巨鹿堂」。其子時苗,因官封安徽壽春令,上任之時帶了一條母牛前往。時苗在任清廉勤勉,離開之時母牛生一犢,時苗認為牛犢屬於當地資產,因此不肯帶小牛犢離任。壽春人民為了表示對時苗的尊敬,特地在壽春建立了一座留犢祠,至今尚在。時苗之後人為了紀念先祖時苗,形成了「留牛堂」、「留犢堂」、「壽春堂」等堂號。
仁恕堂:北宋時丹立任高郵司理,治獄仁恕,民多德之。後裔稱「仁恕堂」。此以先祖事跡立堂。
截止2017年,已了解到的時姓堂號還有:忠恕堂、六飲堂、松裕堂、雨花堂、保合堂、三義堂、雙溪堂、光裕堂、修竹堂、荊榮堂、德豫堂、藏寶堂、甚福堂、東海堂、崇德堂、著書堂、留孟堂、平安堂、慶藥堂、雙魚堂、京長堂、百花堂、世德堂、集善堂、培德堂、端復堂、敦樸堂、清白堂、誠恆堂、洪施堂、拙成堂、國先堂、三塊鍋時堂等等。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時氏家族匯集梳理)
分布時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東為多。
二省時姓約佔全國漢族時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具體分布如下:
山東單縣、梁山、定陶、成武、曹縣、東阿、巨野、新泰、武城、陵縣、嶧城、微山、青州、日照、濟陽、章丘、歷城、平邑、臨沭、即墨、萊西、文登、諸城、威海、煙臺、東營;
河南鎮平、新野、鄧州、內鄉、淅川、南召、方城、新蔡、通許、原陽、中牟、許昌、禹州、長葛、新鄭、洛寧、伊川、郟縣、鹿邑、蘭考、永城、潢川、嵩縣、滑縣、內黃、開封、項城;
安徽泗縣、蕭縣、利辛、阜陽、太和、界首、阜南、壽霍鳳臺、八公山區、天安、鳳陽,當塗、無為、肥東、肥西、懷遠、和縣、全椒、五河、懷寧、舒城、含山、淮北、亳州;
江蘇徐州、豐縣、沛縣、邳州、新沂、東海、板浦、贛榆、宿遷、泗洪、泗陽、金湖、鹽城、淮安、蘇錫常、儀徵、高郵、興化、寶應、南通、灌南、南京、江寧、六合、句容;
河北保定、邢臺、正定、尚義、雞澤、平鄉、阜平、武強、河間、靈壽、元氏、趙縣、滄州;
浙江嘉興、桐鄉;
江西彭澤、銅鼓、弋陽、婺源;
陝西鹹陽、山陽、旬陽、白河、渭南;
湖北武漢、鍾祥、襄陽、安陸、棗陽、十堰、丹江口、竹山;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佳木斯市、望奎縣;
吉林省長春市、通化市、松原市、白山市;
遼寧瀋陽、朝陽、鐵嶺、鳳城;
內蒙古赤峰、烏海;
甘肅慶陽、平涼;
湖南芷江、麻陽;
廣西田林、全州、灌陽;
貴州黃平;
山西清徐、留縣;
四川綿陽;
寧夏彭陽;
安徽省全椒縣小建設居住地(時學明後人——時家老四房)。
雲南大理、河口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地均有分布。
(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時氏家族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