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不是故事的故事,不像現實的現實。

2020-08-27 臨窗觀雪

最近,《讓子彈飛》又火起來了。很多人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

我最近又把這部片子看了兩遍,覺得真是一部經典之作。或許姜文沒想表達這麼多意思,而且他也確實曾說過,這部電影裡沒那麼多隱喻。但仁者見仁,這裡我再把這個故事溫習一遍。

故事很簡單,一個落魄的革命軍人帶著一幫弟兄當了土匪,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變成了鵝城縣長,與當地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最終將惡霸打敗。

故事主線非常清晰,但過程卻不簡單。

張麻子這個人很奇怪,他其實是被黃四郎這類人逼得沒辦法才跑到山上落草為寇,但現在卻要跑回城裡跟他們鬥一把。

一到鵝城,首先看到城牆上貼著通緝他的告示,一張鞋拔子臉,滿臉麻子(看上去有點兒像朱元璋)。這樣的面相,不用多說,在老百姓眼裡也不是好人。這種手法自古以來屢見不鮮。古代封建統治者往往將起義軍描繪成殺人越貨的匪徒,當年的國民黨四處宣揚紅軍「見人就殺」,現在呢有人指責你抗疫不力拖累全球。。。對於革命者來說,陷害和污衊就是反動派的靈丹妙藥和不二法器。

面對污衊,怎麼辦?張麻子說了,「越不像就越安全」。當年教員不就說了嗎,讓反動派污衊去吧,我們做好「對敵人的宣傳。。。釋放俘虜和醫治傷兵」,用這種方式擊碎敵人的謠言,讓老百姓和敵對勢力看清事實,提升我們的影響力。

所以,你說什麼不重要,關鍵看你做什麼、怎麼做。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好誰孬,不是用三言兩語就能蒙蔽的,更不可能用洗腦的方式去蠱惑所有人。

但他要當一個好縣長,是非常難的。黃四郎自己都說了,此前鵝城51任縣長都是王八蛋、禽獸、畜牲、寄生蟲。想讓老百姓改變這種印象,談何容易。就連縣衙門口那被雜草纏繞的鼓從乾隆年間就沒人動過了,可見這種狀況是根深蒂固。

所以,他一步步的採取行動。上任伊始,先槍斃「麻匪」,接著就喊出了「不準跪」的口號。

不準跪,那就意味著頂多他坐著,你站著。但這本身沒什麼,你去吃飯,你坐著、服務員站著;你去演講,你站著、聽眾坐著,哪怕是面對上級或者長輩,有站有坐都很正常。

但跪就不一樣,他坐著、你跪著,就意味著不平等,就意味著沒有尊嚴。否則,為啥當初馬戈爾尼和那些後來者們死活不給大清國的皇帝下跪?

但跪是幾千年的傳統,你張麻子來了居然破天荒的喊出不準跪,這可不是小事兒,黃四郎們自然不高興。這怎麼能體現我的尊貴?所以,必須要修理張麻子,這是後話。

接著,張麻子和師爺討論掙錢,師爺習慣性地先搜刮窮人,發現鵝城老百姓都成窮鬼了,「沒油水可榨了「,但張麻子卻說好,要掙富人的錢。但師爺告訴他,掙可以,但只能跪著掙。他還對疑惑的張麻子說,跪還得找門路,有些人想跪還沒門兒呢。師爺就是花錢才拿到的官印——也就是跪的資格。


但張麻子卻想站著把錢掙了,怎麼辦?用槍和官印。

只有槍,不合法,就是土匪,充其量是個有能耐的土匪,只能在山上當流寇掙錢;

只有印,雖然合法,但沒實力,那就是板上的魚肉,隨時都會被黃四郎們處理掉,只能跪著掙。

所以只有端著槍,揣著印,這才安全、才體面,因為他知道,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

黃四郎只給他兩條路,滾蛋走人,或者跪下當狗。

不過開始的時候張麻子還是想得簡單了,他以為給了老百姓公平,老百姓就會站出來擁護他。他錯了,老百姓有翻身的意願,但卻不會自發站出來。他們也有力量,但思想是有些麻木的,沒有方向的,他們甚至分不清敵我。武舉人折磨賣涼粉的,他們在一邊叫好,像極了魯迅筆下的看客。你分了錢、給了槍,他們依然不知道幹啥,任憑你那句「槍在手」喊破了嗓子,也絕不可能實現「跟我走」的目的。

所以,黃四郎就讓胡萬和武舉人合演了一齣戲,逼死了六子。你不是想當青天大老爺,想要公平嗎?好,就讓你看看,說的算的不是縣衙,是哪?講茶大堂,鄉紳們控制的場所才是斷案的地方。

但這樣,反而使張麻子更加下定決心,他說過自己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他又說了,自己不會離開鵝城,那只有鬥爭了。畢竟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就是請客,也是師爺說的「鴻門宴」。

赴宴的地方,「竹林掩映、碉樓聳立」,加上400多人的武裝守衛。這是什麼,是「易守難攻、萬夫莫開」的銅牆鐵壁啊。弟兄們害怕,害怕打不贏,但張麻子不怕,為什麼?因為他一眼就看穿了,黃四郎的銅牆鐵壁是烏龜殼,是不堪一擊的,真正的銅牆鐵壁是鵝城的老百姓,只要他們起來了,碉樓這個烏龜殼就要倒掉了。

怎麼辦?發動他們,給他們希望,讓他們有團結起來的信心和拿槍反抗的勇氣。

於是,張麻子處死了黃四郎的替身,實際上就是打了一個個勝仗。結果替身被處死後,老百姓看到希望了,都拿起槍來了,跟著去斬四郎、打碉樓,拿回原本屬於他們的東西。

就連那些武舉人、管家都紛紛變成了「帶路黨」,表忠心、幹革命。這些人就是中間派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立場是搖擺的,或者說他們沒有立場,覺得誰能勝利就跟誰。而他們在革命中的呼喊聲也是比較大的,甚至超過了那些一無所有人的人,很具有欺騙性。就像武舉人,昨天還把自己屁股往黃四郎臉上湊,結果革命的高潮一到來,轉眼就要用9種方法弄死黃四郎,可笑不可笑?實際上,如果麻子敗了,他們會用同樣的辦法去處罰造反的人。歷史已經一次次證明了。

師爺更是個騎牆派典型中的戰鬥機,他一開始就不是跟張麻子一路的,一直想逃,但無奈逃不出麻子的五指山。開始是極力不同意張麻子站著掙錢,一門心思想跪。後來看到他手段了得,又有了跟他幹票大的的想法。但仍然跟黃四郎勾勾搭搭,最後被炸了個腦臀分離。臨死前也沒有忘了勸張麻子投降,始終認為革命是不會成功的,抵抗是沒有用的。

師爺不是土老帽,他可是有文化有見識的,是吃著火鍋唱著歌,能談風花雪月的,非一般的泥腿子能比。這種人少嗎?不少。

「七七事變」爆發後,汪精衛一批精英斷定,中國絕不可能與日本抗衡,不如投降,帶著一幫要員成立了偽國民政府。陳寅恪跟好友吳宓談起此事,曰「此次事變,結果必為屈服,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一戰則全局覆沒,而中國永亡矣」。胡適、金嶽霖等很多人持同樣的觀點。哪有半點的決心和信心?

張麻子早就看穿師爺這樣的人是不可靠的,但他依然選擇相信他,或者說團結他。因為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戰勝黃四郎。

最終,仗打贏了,心卻散了。弟兄們鼓動著大哥走,不要在鵝城這窮鄉僻壤了,他們幾個要離開,去哪?去浦東,去上海。

浦東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東。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上海怎麼可能就只有浦東,浦東又怎麼能代替整個上海。而且,不要忘了,更何況在電影裡設定的那個時代,浦東還是片荒地,顯然不是好地方,哪怕在幾十年後開發浦東之前,上海地界還流傳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說法。

他們幾個弟兄顯然不是吃苦去的。那麼浦東代表啥意思呢??

其實,張麻子也不是土老帽,他很時髦,他懂莫扎特,他還要讓六子去東、南、西洋看世界、學知識,他不反對去浦東,但他不認同兄弟們的方式。

張麻子帶頭打破了一個舊世界,他想繼續改造建設一個新世界,但他的弟兄們卻不想繼續像以前一樣苦哈哈了。因為那樣「有點不輕鬆」。

弟兄們滿面春風、喜氣洋洋地騎著車、唱著歌、載著美女走了,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他希望下回弟兄們能跟他打個招呼,但他知道,他的弟兄們再也回不來了。

張麻子為了鵝城的百姓,犧牲了兒子、兄弟還有「夫人」,最終只能帶著一身塵土,一個人孤獨上路。

他沿著來時的路繼續走下去。結果半路,火車來了,車尾站著一個人,身穿師爺的衣服,如果暫停一下,能看出來,那個人是黃四郎,但又不是黃四郎。因為黃四郎和替身都死了,但像黃四郎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或者說產生黃四郎的土壤和基因還存在,所以他必須堅持一路走下去。

哪裡是終點?

他倒下的地方是他自己的終點,但我想,他一定希望不是這條路的終點,他一定希望後來人繼續走下去。

希望他的願望能成真。

相關焦點

  • 《讓子彈飛》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讓子彈飛》是一個土匪碰上一個惡霸的故事,講得真tm驚喜。該片獲得了第48屆臺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以及第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高票房亞洲電影大獎。整個故事充滿了眾多關鍵詞:幽默、炫酷、西部,自戀、隱喻、男性化,黑色、血腥、露點、性暗示、荒誕、神經錯亂,草莽氣息、英雄情結、革命浪漫主義外加一分的孤獨。讓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頭開始的,「吃著火鍋,唱著歌,就讓麻匪給截了」。葛優的演技不用說,觀眾一看他就忍不住想笑。這樣一個充滿了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故事,130分鐘的影片滿是高潮,絕對是值得欣賞的。
  • 《讓子彈飛》十周年:子彈依舊在飛,理想希望不滅
    《讓子彈飛》剛出現在銀幕上時,竟引起了相當一批文藝青年的不滿:你一個本在我們心中封神的導演,怎麼腐化拜金、放棄理想、追求票房,跪下來拍出大眾都能看懂的電影了?然而,事實很快證明了真正膚淺的並非「子彈」,而是這一論調。隨著眾多影評大神的各種解讀出爐,大家終於發現,不是影片不高明,而是導演太高明,而且實現了更大的野心——站著,還把錢掙了。
  • 姜文復盤《讓子彈飛》:一旦拍成電影,過去的都是現實
    他拉上了述平和危笑,不僅因為他倆都參與了《讓子彈飛》,更因為他倆都參與了他的前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述平是兩部影片的編劇,危笑在《太陽照常升起》裡是副導演,在《讓子彈飛》裡是編劇兼演員。  聊《讓子彈飛》,離不開《太陽照常升起》。不懂《太陽照常升起》而光是喜歡《讓子彈飛》,就如同看見樹葉沒看見巨大的樹幹。這是我採訪姜文前的先入之見。巧的是,這也成了本次採訪的共同切入點。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太陽照常升起》,在商業上賠了不少。而《讓子彈飛》,預算達到了1.3億元。
  • 《讓子彈飛》隱藏的細節,荒誕的盡頭是現實,你看懂了嗎?
    而今天分享的,則是普羅大眾都渴望得到公平的一部影片,它便是《讓子彈飛》,影片一開始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荷爾蒙飆升的刺激感。影片在上映之後,也備受大家的喜愛,主要為我們講述了麻匪張麻子,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冒充的假縣長,隨後也與城中一霸黃四郎展開了關於革命方面的隱喻爭鬥。
  • 當夢想遭遇現實——《像雞毛一樣飛》影評
    《像雞毛一樣飛》,電影的名字覺得讓人摸不著頭腦,有一種荒誕的意味。而電影本身講述的恰恰是一個超現實的故事,總體來說就是:當夢想遭遇現實。而我認為這部電影可以簡單總結成一個問題: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的衝突,也就是當夢想遭遇現實怎樣選擇的問題。
  • 讓子彈飛:姜文自傳
    姜文曾經說過,《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而《讓子彈飛》則是他送給觀眾的禮物。顯然,《讓子彈飛》在姜文的心目中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覺得的觀眾想要的。作為沉寂7年的復出之作,2007年上映的《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並不理想,這也讓姜文明白,過於的自我放飛並不能讓觀眾明白他的表達。
  • 《讓子彈飛》裡張麻子: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現實這可能嗎?
    姜文有一部電影是《讓子彈飛》。這個電影裡有三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周潤發演的,黃四郎。他是鵝城的惡霸,在鵝城掙錢都得聽他的。一個是葛優演的師爺。他是亂世中的聰明人,懂得委曲求全,把所有的矛盾都圓滑化解。還有一個就是姜文演的張麻子。他是一個規則的破壞者,不滿於黃四郎的霸道,號召鵝城的百姓推翻了黃四郎的統治。
  • 童話故事裡的現實
    童話故事在人們的印象中,大概都是美好的。故事中的公主善良美麗,王子堅強勇敢,他們闖過種種難關,最後在城堡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聽起來似乎充滿了正能量,美好的人,美好的品德,美好的愛情,美好的結局。可真的是這樣嗎?
  • 《讓子彈飛》,不是一個屠龍少年的童話
    所以說,《讓子彈飛》是多好的教育片啊,用虛構的筆法,把人類歷史上的一段往事講了個一清二楚。能講的,不能講的,都講了。《讓子彈飛》講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窮二白的張麻子,帶著幾個兄弟,打敗地主老財黃四郎的故事。這和傳統的童話故事沒啥區別,就是英雄打敗惡龍,解救百姓的故事。
  • 讓子彈飛一會兒--《讓子彈飛》影評
    這位演而優則導的,也不知道算是咱們中國第幾代的導演,不管是最初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後面的禁片《鬼子來了》,乃至《太陽照常升起》以及民國時代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在我看來,都是姜文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美的情書。其實在看完《讓子彈飛》以後,我一直難掩心中衝動,想寫一篇影評,但苦於一直找不到突破點,因此難以成文。
  • 《讓子彈飛》,窮人捐錢,有錢人賺錢
    表弟一言驚醒夢中人,就聊到了姜文的《讓子彈飛》電影。《讓子彈飛》是由 姜文 執導,姜文、 周潤發 、 葛優 、 劉嘉玲 、 陳坤 、 周韻 、 廖凡 、 姜武 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鬥的故事。
  • 《讓子彈飛》是好片嗎?
    另外有好幾個人問我《讓子彈飛》如何?說實話,十年前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懷著巨大的希望,看了二十分鐘,我非常失望。我深感這是一部很有野心,但是敘述風格混亂,乃至不倫不類的東西。我的看法可以歸納成下面幾點:1、片子立確實有很多隱喻,所指比較嚴肅,這恐怕是這部影片唯一的價值。
  • 為什麼《讓子彈飛》最近又火起來了呢?
    上映 10 年,為什麼《讓子彈飛》最近又火起來了?《讓子彈飛》憑藉著它獨特的魅力,很多細節值得讓觀眾反覆咀嚼思考。即便剝離掉《讓子彈飛》的歷史和人物隱喻,這依然是一部藝術和商業水準都很高的電影。《讓子彈飛》告訴著我們,我們想要的不是」吃著火鍋唱著歌」,而是「不許跪」。想要的是不被武舉人當球踢,不被胡萬逼著扯開腸子找涼粉,不被綁好了撞在刺刀上。這一切都需要一個蒙面麻匪,打斷他黃老爺的腿。
  • 姜文的「子彈」飛了十年,狂歡也持續了十年
    但《讓子彈飛》是什麼?它好像什麼都是,又好像什麼都不是。對於它的解讀,遠遠不像這十年來其他大爆的電影一樣具有確定性,而是充滿歧義,充滿爭議。《讓子彈飛》早已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不斷因為現實解釋和歷史解釋的需要而被召喚不斷被闡釋的文本。而且這種召喚和闡釋,很多不是又不是建立在電影本身,而是建立在原有的闡釋之上。這種不同觀點層累疊加,從而造成文本溢出和解讀過剩的奇觀,在華語電影史上,恐怕也只有當年周星馳《大話西遊》《喜劇之王》的解構之旅可以相比。
  • 《讓子彈飛》: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
    這部電影,其實是講了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1、盤踞鵝城歷時五代的黃家勢力傳人黃四郎是南國一霸,小半個民國的煙土都要經他手,他的後臺就是劉都統。但這位黃四郎卻扶植假張麻子對劉都統黑吃黑。2、片中活躍的「湯師爺」真身其實已經死在了火車上,而這位市儈湯師爺卻是買官的馬邦德。跟隨麻匪上任等於背叛了縣長夫人,遊走在黃四郎與張麻子之間屬於反覆無常。
  • 《讓子彈飛》:讓子彈多飛一會兒,不朽的經典總是耐人尋味!
    這部電影的娛樂性很強,但是情節不拖沓,乾淨利落。顧青的高潮部分可以說是十分的精彩。這部電影就是姜文指導的《讓子彈飛》。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張麻子的一句話:「讓子彈飛一會兒」拉開了整個電影的序幕。並且《讓子彈飛》也是一部全程毫無尿點的電影,這部電影雖然很精單,但是有許多觀眾看完之後分紛紛表示看不懂。
  • 《讓子彈飛》結局解析,張麻子到底有沒有贏?(下)
    在《讓子彈飛》中,他終於成為電影中真正的英雄。(由於分為上中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既然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他就沒必要做什麼神秘的事。當他在採訪中談到「讓子彈飛」時,他說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通過分解閱讀的。
  • 電影《讓子彈飛》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電影《讓子彈飛》故事原型來自於作家馬識途的《夜譚十記》,是一個發生在北洋軍閥時期的傳奇故事。 編劇們常說"這活不是你幹的,我們來吧",他說:"沒事,我還要記著這臺詞嘛。"就這樣,姜文順便就把臺詞也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