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與381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歷史學家的幾大「惡趣」之一,就是無法正確理解別人為何對著大熒幕上矯揉造作的偽歷史津津有味。因此,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便難以抑制自己跳出來用史實戳破真相的熱望。這種史家情愫造成的尷尬多多少少就像一部老港片《救世神棍》裡的橋段,一群正圍著乩盤請嫦娥仙子下凡的阿婆阿公,突然從電視上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新聞畫面,敢情月亮不僅是個大麻子,更是個荒無人煙之地,這時候著了慌的廟祝只好在旁邊賠笑臉說:「月亮上面當然找不到嫦娥仙姑了,我們請她下來凡間辦事來了。」
《刺客聶隱娘》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最適合用這種史家「惡趣」來「尷尬」一下。原因是在它未上映之時,已經被熱心影迷架到了8.3分的影評高臺上,坎城電影節上的驚鴻一瞥已然是讓無數人羨煞折腰。被譽為一代奇人的侯孝賢導演七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再加上自稱民國名士胡蘭成「嫡傳直系弟子」的編劇朱天心的數易其稿的苦心孤詣共同打造的電影,勢必將成為這個缺乏經典的時代的經典。所以,即使歷史學者再百般質疑其中半文半白的臺詞不合唐人說話習慣,或者是服裝道具不符時代背景,恐怕都不過是為這部電影添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談資而已,不會像某些故作大家閨秀的扭捏作態之作,只消指出其乖悖史實之處,就足以引來萬眾笑罵。
聶隱娘最早的一款海報·俠隱
因此,歷史學者遭遇這樣電影的最好方式是,乾脆講述另一個故事。侯孝賢電影中的聶隱娘乃是一代孤高女俠,困於國家情義之間艱於取捨,而她要刺殺的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則是一位惆悵少年,空憶那年碧空杏雨,兩小無猜。但歷史學者這個版本裡,很遺憾,這裡頭沒有刺骨柔情、死別生離,有的只是殺戮、血和權力,如果你願意在首映式散場後的回家路上看一看這個不唯美的限制級版本,那麼在下很願意為你獻上這道「權力的遊戲」版《刺客聶隱娘》。
聶隱娘:被洗腦的毀屍滅跡瘦身女殺手
像所有的故事一樣,首先應該介紹主人公才是。但很可惜的是,沒人知道聶隱娘的真實容貌,因為唐人裴鉶的原版傳奇小說《聶隱娘傳》從未對其容貌著過一筆,不過小說裡確實提到跟著聶隱娘一起從師練功的兩個小姐妹「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所以想來應當相貌不差。
儘管今人心中唐代乃是以胖為美,但實際上,唐人歌詠身材肥美的詞章卻少之又少(即使是今人普遍認為是胖美人的楊貴妃,在陳鴻的筆下卻是「纖穠中度」,換句話說就是「胖瘦正好」。《王的女人》裡頭的範冰冰版的楊貴妃則是營養不良的典型,估計正版唐玄宗未必看得上眼,楊貴妃是胖美人的傳說基本上都來自五代宋人的記述,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才開始說「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到宋代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裡,才出現了唐玄宗因貴妃「微有肌」,用漢代趙飛燕「身輕欲不勝風」的典故戲言楊貴妃「爾則任吹多少」,這也是成語「燕瘦環肥」的來源),反而是歌詠瘦的詩篇滿坑滿谷,比如「楊柳小蠻腰」、「西北風來吹細腰」、「腰如細柳臉如蓮」。
原版小說裡,聶隱娘是要「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而且「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有如此上乘的輕功,身材自然應當輕盈纖細才是,所以在故事開始前,我們不妨把聶隱娘想像成一個苗條纖細、符合唐人心目中聰明婉麗的女俠,或者乾脆把舒淇的形象搬過來也差不多,根據某些八卦小報顯示,這位女演員只有50.7公斤,看來侯導演在選角方面還是很尊重歷史的。
清鹹豐年間天津畫家任渭長繪《卅一劍客圖》中聶隱娘像,也是世間流傳最廣的聶隱娘形象,當代武俠小說家金庸非常喜歡任繪製的這套劍客圖,甚至想為每一幅圖都寫一則故事,但最終只寫了第一幅越女劍就寫不下去
不過這個瘦美人所從事的職業,實在令人膽戰心驚,她和她的兩個小姐妹的主要工作就是奉她們的師傅命令殺人,換句話說就是職業殺手。當然,她的師傅每次讓她殺人前都會找個好理由,比如「某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決其首來」等等,但聶隱娘和她的同志顯然沒有經過事先調查,只是奉令行事。這也難怪,一個孩子,十歲時就被一個古怪的老尼姑從她父親魏博大將聶鋒眼皮底下「偷去」(按照現在的觀念應該是拐賣兒童才對,所以在下強烈推薦侯導演在電影放映前先播放一段打拐的公益廣告),之後接受的就是一整套職業殺手的訓練,很有可能還進行了精神洗腦,讓她和她的小姐妹們無比效忠於師傅的教誨。而且不排除有下藥洗腦的嫌疑,因為小說裡確實提到「尼與我藥一粒」。
這種靠使用精神類藥物來培訓操控殺手的行為,最著名的應該是令歐亞大陸人震悚長達二百多年的阿薩辛教派,儘管這個以訓練成批自殺性殺手的組織在聶隱娘故事發生的兩個世紀後才建立起來,然而卻稱得上是聶隱娘師傅老尼姑的嫡系傳人,說不好是不是老尼姑留下了某部殺手秘本,在1102年左右被阿薩辛教派創始人哈桑-伊本·薩巴搞到了手,從而創造了這一恐怖的教派。根據1318年被教皇派遣出使蒙古的方濟各會士鄂多立克和後來自稱遊歷東方的騙子旅行家曼德維爾以及同樣行蹤可疑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記述,這一教派的首領就像聶隱娘故事裡的老尼姑一樣,專門挑選十到十二歲的少年,用某種加了料兒的飲料把他們放倒,然後送進一個美如天堂的花園裡,那裡有他事先安排的美女日夜為其服務,日日笙歌豔舞,令人目亂神迷,讓這群少年相信自己是活著進入了天堂,之後再用同樣的藥把他們麻翻,帶出樂園,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替他殺人,就可以再回樂園,倘使他們在執行任務時身死,同樣可以被他的天神帶往天堂之中。所以這群少年對首領言聽計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被阿薩辛教派洗腦的信徒無條件地聽從首領哈桑的任何命令,為了向蘇丹的使臣表現自己無可置疑的權威,哈桑向一位年輕信徒點了一下頭,這位信徒立刻抽刀自剄,再點一下頭,另一個信徒又立刻從塔上跳下斃命
而且最具巧合性的是,就像裴鉶小說裡提到聶隱娘在老尼姑那裡初學殺手本領時「初但讀經念咒,餘無他也」一樣,同樣記載過阿薩辛教派的元代官員劉鬱也在《西使記》中提到這一殺手教派「因授以經咒日誦,蓋使蠱其心志,死無悔也」,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老尼姑很有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薩辛教派的真正創始人,而聶隱娘應當是這一教派中最早出名的女弟子。金庸小說裡的專事訓練殺手的山中老人霍山(實即阿薩辛教派首領哈桑,因為在1924年郭沫若譯《魯拜集》時將其譯為「山中老人霍山」,所以金庸襲用了這個名字)只能屈居聶隱娘之後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足以證明聶隱娘只能算是擁有上乘武功的職業殺手,但究竟算不是是俠女,尚且難下定論。因為比起女俠來,聶隱娘除了殺人厲害之外,似乎更善於職業殺手的毀屍滅跡。
記得初看《聶隱娘傳》時剛上小學,基本上是當成恐怖小說看的,不僅是因為老尼姑因為聶隱娘看到刺殺對象正在和一個小孩兒玩而延遲下手而「大怒」,還教唆她要「已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決之」的冷血無情,更因為那包可怕的化屍藥粉,每當這位女殺手帶著刺殺對象的腦袋回來後,便會「以藥化之為水」,尤其是描寫她與另一名刺客精精兒對決將其殺死後,將其屍首「拽出於堂之下,以藥化為水,毛髮不存矣」,更是令人戰慄骨顫,那時還沒有看過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不然那句「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的經典臺詞是一定要掠美的。
《刺客聶隱娘》海報
但這種能把屍體化成水的殺手奇藥是否真實存在?恐怕這只能算是原著傳奇的作者裴鉶獨出心裁的創造,因為如此乾淨徹底的毀屍滅跡妙法,實在是曠古未有。唯一接近的毀屍行動,是用水銀,根據《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的記載,這場水銀毀屍滅跡案發生在聶隱娘時代二百年前的武則天當政時期。殺人犯是一位叫薛震杭州臨安尉,這位薛大人是位美食家,遺憾的是對人肉有著不一般的可怕品味。當他的債主上門討債時,他就把對方灌醉切塊吃了,剩下的部分則「以水銀和煎,併骨銷盡」。水銀是否有此奇效,尚難預料——當然,在下也不建議諸位有科學探索精神的看官照方實驗。
但必須得指出,在聶隱娘之前的所謂刺客劍俠小說,確實大都就像今天的二三流警匪武俠片一樣,一番刀光劍影槍林彈雨之後,拋下一堆屍體,但這些屍體如何處理,卻從不補充交代,唯一合理的解釋就只能是總有姍姍來遲的捕快或是警察趕來洗地(2008年錢人豪導演的《紐扣人》是個例外,這部電影是專門講專業清理兇殺現場的那幫人的)。只有聶隱娘這部傳奇如此細緻入微地交代了一位合格的職業殺手是如何處理屍體的。
這種頗具今天「職人精神」在古代看來也可圈可點,因為自聶隱娘之後,倒是有不少筆記小說在描寫這些豪俠劍客時,也學著做做善後工作,毀屍滅跡。元代文士龍輔專為家中領導大人寫的《女紅餘志》就記載了這樣一位聶隱娘的異代傳人,名喚「香丸婦人」。卻說這位「香丸婦人」為了報答某個窩囊廢書生的恩德,出手幫他殺了那幾個平日裡欺負他的流氓阿飛,又讓侍兒把這幫人的腦袋帶到飯桌上給書生看,她顯然也有某種聶隱娘式的毀屍妙藥,只不過沒有原版的那麼高級,不能化成水,只能縮小體積,不過描寫得可比聶隱娘細緻驚悚多了:
「懷中出少藥,白色有光,用小指甲每頭彈斷處粟米許,頭漸縮小,至如李子大」。
這些只剩李子大的人腦袋當然滅跡得還不夠徹底,於是「侍兒食之,吐核亦李也」。
最歡樂的毀屍滅跡故事,應當發生在吳敬梓刻薄毒舌的《儒林外史》裡,如果不翻到第十三回,那位婁府兩公子禮待的張鐵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男版聶隱娘:精通兵刃刀槍,武藝超群,恩仇並報。當他從屋簷上縱身而下,把一個自稱裝了仇家人頭的革囊放到兩位公子面前時,這位男版聶隱娘的劍俠形象就更鮮明昭彰了,況且他還宣稱「囊中之物,加上我的藥末,頃刻化為水,毛髮不存矣」,更可謂是深得聶派殺手組織毀屍滅跡的真傳。
儒林外史裡的張鐵臂
但是永遠別低估了吳敬梓的毒舌能力,到第十三回真相揭曉,直到次日天晚,「革囊臭了出來」,兩位公子硬著膽子打開看看,才發現「那裡是甚麼人頭!只有六七斤一個豬頭在裡面」——聶隱娘的殺手故事畢竟只是唐人的傳奇,至於那個缺少一劑化屍藥水的豬頭,「兩公子面面相覷,不則一聲,立刻叫把豬頭拿到廚下賞與家人們去吃」。
田季安:唐代版「權力的遊戲」
儘管聶隱娘的傳奇或許只是唐人獵奇傳統的一個創造物,但裡面涉及的另一個主人公田季安卻確有其人,儘管裴鉶的原著裡只用「魏帥」而未直稱其名,但稍微諳熟晚唐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魏帥」就是魏博節度使田季安。
張震飾演的田季安儘管不乏軍閥割地自雄的暴戾之氣,但總算得上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而正版的田季安,如果官方史書可靠的話,那麼簡直是一個唐代版「喬大帝」和「小剝皮」的雜交產物,《舊唐書·田承嗣傳》稱此公「母微賤,嘉誠公主蓄為己子,故寵異諸兄……季安幼守父業,懼嘉誠之嚴,雖無他才能,亦粗修禮法。及公主薨,遂頗自恣,擊鞠、從禽色之娛。其軍中政務,大抵任徇情意,賓僚將校,言皆不從」。而《田弘正傳》則直接稱其「唯務侈靡,不恤軍務」。但縱情聲色並非這位敗家子的唯一能力,相比聶隱娘這樣毀屍滅跡的職業殺手素養,田季安的殺人手段卻粗俗不堪,《舊唐書》稱之為「性忍酷,無所畏懼」,當他手下一位叫丘絳的進士觸怒了他時,他命人在路邊挖了一個大坑,然後把丘絳騙到那裡,「活排而瘞之」,也就是把人活埋了,史家對其的評價只有四個字「其兇暴如此」。
張震飾演的田季安和他的妻子元氏
「諸田兇險,不近物情」,這是官方史家對包括田季安在內的整個田氏家族的綜合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評價恰如其分,田季安的祖父田承嗣原先是安史之亂中跟著安祿山和其子安慶緒一起叛亂的大將,當郭子儀收復東都時曾短暫投降朝廷,但不久又復叛,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後,田承嗣又為史思明當前導,直到762年,朝廷大將僕固懷恩追擊而來,田承嗣才選擇又一次投降,但到了775年,這位歸降剛剛13年的叛臣再一次叛亂,朝廷不得不調動河東、成德、淄青三鎮節度使進行討伐,才迫使其上書謝罪,但僅僅一年後,田承嗣又派兵支援汴宋節度使李靈曜的叛亂,直到779年田承嗣病死,這場叛而復降、降而復叛的鬧劇才算告一段落。
但這股叛亂尋釁的狂熱卻成為一種遺傳基因,在田氏家族的血管裡湧動,田承嗣的繼承者田悅,後來又殺了田悅自立的田緒,直到田緒的兒子田季安,都在這條叛亂的鋼絲上遊走,時不時來挑撥一下兒朝廷本來就已經相當敏感的神經。
電影中的田季安對是否降服朝廷猶疑不決,而他的母親嘉誠公主則擔心田氏一旦被外來的元氏奪權,恐怕魏博一地將會陷入更加混亂的無政府或是內戰狀態,所以竭力保護田氏無恙。但現實中,嘉誠公主本來就是帝國中央的一顆棋子,用來安撫或者說是偵測田氏家族反心的一件工具,這件工具被當時一心想要削藩的唐德宗看作是一件利器,他相信自己的妹妹足以憑藉妻性和母性的威力將叛亂消弭於無形,看來她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在關於嘉誠公主為數不多的記載中只有兩條重要信息,一是他把田季安當成親生兒子來養,而這個小孩兒「畏主之嚴,頗循禮法」。另一條則是她的丈夫田緒在796年「暴卒」,也就是死得不明不白。但史書卻留下了另一條記載,就是他的丈夫在這一年收留了昭義節度使李抱真死後叛逃過來的將領元誼,而這位元誼的女兒,就是田緒之子田季安的妻子元氏。
叛臣與叛將之間的勾結肯定會讓朝廷心生不滿,特別是當嘉誠公主去世後,田季安就越來越肆無忌憚起來。到809年,田季安就開始了第一次針對朝廷的挑釁行為,暗中支持臨近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叛亂,儘管這次叛亂就像其它的幾次藩鎮叛亂一樣,主謀上表請罪,最終無疾而終,但田季安卻嘗到了甜頭,相信如果他有足夠大的能力,應該會發動一次與他的祖父田承嗣一樣的叛亂,或者至少向他的周邊藩鎮進行一番挑釁。
聶隱娘的殺手故事即是這一連串的挑釁行為之一。只不過,她在這裡扮演的,並不是那個自幼和田季安定情的窈七,而是一個被田季安「以金帛署為左右吏」的職業殺人機器。她的刺殺對象當然不是田季安,而是與田季安「不協」的陳許節度使劉昌裔。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殺人目標,因為史書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田季安與劉昌裔有交集。即使從地圖上看,這兩個人鎮守之地也至少隔著鄭滑、汴宋兩塊地區。這兩個人究竟是如何交惡的始終是個謎,二者唯一的區別是劉昌裔至少從表現上一直對朝廷忠心耿耿。如果說忠誠與不忠之間的對立就是如此你死我活,那麼田季安對對自己幾乎毫無威脅的劉昌裔的惡感,只能解釋為一種純粹的仇恨心理。
聶隱娘時代的晚唐藩鎮割據圖,故事中心的魏博鎮雖然看似地盤很小,但從田季安的祖父,安史之亂中叛史投誠的田承嗣開始,就一直是朝廷中央的心腹大患和周邊藩鎮的忌憚之地,田氏三代節度使不斷挑釁引起了地方和中央的極度不滿,雙方間的博弈在田季安任節度使時進入白熱化,在裴鉶原版《聶隱娘傳》中,派出兩名絕頂殺手精精兒和空空兒正是田季安本人,而刺殺的對象則是位於地圖中部下方的陳許節度使劉昌裔
後面的故事就是一段刺客傳奇了,聶隱娘先是殺了田季安派來的另一名刺客高手精精兒,又變成一隻蠛蠓,藏在劉昌裔腸子裡擊退了另一名空空兒,這段情節看起來相當玄幻而且饒富趣味。但真實的歷史卻比這險惡得多,田季安在812年死亡,官方史書上寫的是風疾。別具意味的是,這種病似乎一直頗為眷顧那些難纏的政治對手。
田季安剛死,他的那位元氏夫人便立刻召集諸將,將自己的兒子田懷諫立為節度使,朝廷則早在田季安還活著是就在朝堂上公開討論田季安死後魏博鎮的權力轉移問題,而之後的發展一如中央所期望的那樣,元氏一族在魏博的政治勢力連同那個未滿十歲的田懷諫一起被送往京城,軟禁起來,魏博鎮被田氏家族這顆惡木上唯一的好果子田興繼承。儘管田興一直不斷向朝廷輸送忠誠,甚至將魏博變成了朝廷一條忠實的鷹犬,但他的最終下場確實被朝廷強令接收魏博鎮的死敵,成德鎮的節度使一職,而且朝廷還直截了當地拒絕了田弘正撥款安撫成德鎮驕兵悍將的請求,結果是誰都能想到的:兵變,田弘正全家被殺,曾經執掌魏博長達半個世紀的煊赫政治家族就這樣灰飛煙滅了,而這距離田季安之死還不到8年。
至於那個原版的刺殺對象劉昌裔,他的下場也僅僅比田弘正好一點,儘管他像田弘正一樣忠於朝廷,但皇帝卻「惡昌裔自立」,最終藉口陳許鎮洪水爆發,讓劉昌裔回京述職。非常湊巧的是,赴任途中的劉昌裔也突然和田季安一樣得了「風眩」之病,死在半道。只不過比起田季安的糟糕名聲,劉昌裔卻得到了朝廷的大事褒揚——對朝廷來說,只有死人才是最好的人。
那麼聶隱娘又怎樣了呢?侯孝賢電影裡的聶隱娘最終放棄刺殺田季安,一葉扁舟,水氣凌空,煙波浩渺,從此遁跡江湖。裴鉶原版裡的聶隱娘也差不多是同樣結局,只不過她在退隱江湖之前,還特意見了劉昌裔的兒子劉縱一面,給了他一丸藥,告誡他「拋官歸洛」,然後「沉醉而去」。但我本人最喜歡的還是清人俞夢蕉在《蕉軒摭錄》的那個結局,說是晚清越中有個劉姓書生,因為仰慕聶隱娘,而被聶隱娘附身,從此不僅能靠祝禱退治瘟疫,還能求風祈雨,幾乎成了半個活神仙。而那個聶隱娘,已經是在他夢中現身的「神人」了。儘管這個結尾很是俗套,但是總比想像一個倒在荒野中逐漸腐爛化為白骨的白髮老嫗要好得多,儘管這才是最合理的結局。
本文為獨家稿件,撰文:李夏恩,編輯:禽禽,轉載請聯繫書評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新京報書評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郵箱:ibookreview@163.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夢落華枕——金代瓷枕藝術》全國獨家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