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好萊塢的影迷們,幾乎每天都都能收到《信條》創造票新高的數據,眼看著這部影片突破一億美元、兩億再到2.5億。不過有一個事實不容迴避——該影片在北冥市場的票房仍舊不容樂觀。北京時間9月24日上午,華納高管就在好萊塢記者Pamela McClintock的採訪中,承認《信條》在北美的票房有些掙扎,落後於《盜夢空間》。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影片在美國的第三個周末賺了470萬美元,北美的總收入為3610萬美元——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數據。不過看看諾蘭之前的代表作《盜夢空間》,在同期的北美票房已經突破了5000萬的總收入,的確有些差距。
當然不少人會找出一萬個理由解釋落後的原因:Tenet的國際票房在短時間內突破2.5億美元大關,這就是該影片受歡迎的理由。但在沒有紐約和洛杉磯這樣大城市影院開放的情況下,其國內票房仍在繼續掙扎。所以很多人覺得不用擔心,畢竟這兩個地方是好萊塢影迷們的聚集區,等到影院一旦開放,《信條》在北美的票房馬上就會回來。不過華納顯然也有著自己的顧慮:這部耗資巨大的間諜片在第三個周末從2930家影院在國內賺得470萬美元,北美總收入3610萬美元。製片方堅稱,Tenet還遠未結束,並預計隨著兩岸更多的電影院被允許開燈,門票銷售將出現大幅增長。
相信熟悉好萊塢影視公司資金運作結構的觀眾們已經看出來了,主要洛杉磯與紐約的影院還關閉,那麼《信條》宣傳的周期就要無限拉長。現在這些票房,遠遠抵不上他們的宣傳成本。而且在國際上,影院在重映方面領先於美國同行,該影片在國外的票房收入為2.14億美元,全球票房為2.501億美元。同期的《盜夢空間》在第三周北美上映的時候,說實話已經撈回了大部分預算,從這些絕對的金錢數字說起來,Tenet的確落後許多,因為後者的開銷很大。儘管諾蘭一直宣稱「這是一部價值200美元的電影」,然而被觀眾們理解為,要花費200美元才能在影院感受到。這是全球流行病期間第一部在大銀幕上大膽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一些令人擔憂的社會情況仍舊出現。
儘管在已經開放的地區影院加強了衛生措施和社會距離,但許多影迷(至少在美國)還沒有準備好大批返回電影院。因此,製片公司再次重新安排秋季和初冬的日程表,包括推遲10月2日上映的《神奇女俠1984》。紐約和洛杉磯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它們是美國最大的兩個電影市場,這是《信條》的票房在北美有些掙扎的客觀原因。大約27%的北美市場仍處於低迷狀態。這包括加州的大部分地區。例外情況包括奧蘭治縣、聖地牙哥和薩克拉門託,那裡的劇院為特尼特吸引了大批觀眾(票房收入前五名中有三家在OC)。華納認為這是一個特別令人鼓舞的跡象,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擔憂。
筆者(沾沾自喜看電影)倒是認為,儘管現階段Tenet在撈回預算成本方面,落後於《盜夢空間》,但他們能從其他地方試圖收回成本——海外市場的亮點包括日本,特尼特在日本的上市價高達430萬美元。在敦刻爾克和星際之前。日本的Imax影院貢獻了1.15%的票房收入,總的來說,Imax目前已經貢獻了特尼特全球總票房的11.2%(2800萬美元)。在大陸,《信條》又賺了560萬美元,令人高興的是總共6000萬美元,或許這些就能拯救一下該影片有些掙扎的北美市場。我們還要注意到另外一個信息點:與此同時,迪士尼的《花木蘭》在亞洲的表現卻慘澹。這部耗資巨大的史詩冒險片在線上上映第二個階段的時候跌了72%,而國外的票房收入為5700萬美元。
所以說《信條》在疫情高峰時期,一定要堅持在原來的時間,在大影院上映,雖然被不少影迷們稱之為「硬核」,但也讓這部拍攝手段特殊的影片,損失了很多重要地區的市場,如今北美票房掙扎就是很好的體現。當然這是諾蘭不太走運的地方,畢竟在拍攝Tenet的時候,誰能想到2020年進入特殊時期?之前在洛杉磯,華納試圖讓該影片在賽車場首映,不過從參加試映會的記者的反響來看,聽覺效果遠遠達不到室內上映,所以就取消了賽車場首映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