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百忙之中閱讀小白的文章。您的閱讀是對小白真心的支持。歡迎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
小白關注這個問題的原因也許得細說。最早其實是在歐陸6:1914裡面有一個關卡名為:第二次赫利戈蘭灣戰役。而赫利戈蘭灣,一查,果然和赫利戈蘭島有關。
(小白手機截屏歐陸戰爭6: 1914中的關卡:第二次赫利戈蘭灣戰役)
先對赫利戈蘭島的名稱進行一點點說明。赫爾戈蘭島在德語中音譯「赫爾戈蘭」(Helgoland,末尾的d發t音),英語中則是「赫利戈蘭」(Heligoland)。本文後面部分將採用「赫爾戈蘭島」之稱。
赫爾戈蘭島,在1890年前為英國控制,1890年後為德國所屬。終於切回了正題,因為這就涉及了1890年英國與德國進行的一系列土地交換。
【1890年前,小島處於英國保護之下,在這一年的7月1日,英德兩國籤署了《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時任英國首相的索爾茲伯裡勳爵不顧維多利亞女王的強烈反對,違背赫爾戈蘭島島民的意願,把這個被稱作「北方的直布羅陀」的重要島嶼拱手出讓,換來了萬裡之遙的非洲東部一個殖民地以及德國不在非洲東部繼續擴張殖民勢力的保證。】
(赫爾戈蘭島景色優美,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德國北海小島)
那麼,1890年英德領土交換主要涉及哪些地區呢?赫爾戈蘭島必然在內,還涉及了德佔東非(今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群島與德佔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
先看赫爾戈蘭島。赫爾戈蘭島距離德國歐陸領土只有20餘海裡,可以說對於想要崛起的德國來說志在必得。
(德國歐陸領土旁邊那個小點,就是赫爾戈蘭島,可見其離歐陸之近)
這樣一個離德國如此近的小島,早先不在德國(德意志)控制之下,原因就在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盤散沙特性。這一特性,在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被拿破崙滅亡後,仍未改觀,直至普魯士統一德國。
英國王室血統來自歐陸,正如1066年威廉徵服英國後帶去了法國領地,德意志境內的漢諾瓦公國也因此曾是英國領地,直至普魯士統一。
赫爾戈蘭島,小白推測,也是這樣的原因導致其落在了英國人手裡,但統一後愈發強盛的德國使得英國人意識到,這座「北方的直布羅陀」保不住了,畢竟德國不是西班牙。
再加上俾斯麥在威廉二世上臺不久後下野,威廉二世採取積極但事實證明不完全有利於德國的擴張策略,使得英德兩國在世界上有了很多其他利益碰撞,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這次土地交換。
那麼,這次土地交換的結果孰賺孰虧呢?
小白看來,德國所得遠大於英國。從日後二者分別領銜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敵對態勢來看,德國大賺了一筆。(如果日後兩國不敵對的話,由於不清楚這些土地在哪一方那裡能發揮出更大價值,就無法說孰賺孰虧了。這僅是小白自己的看法。)
我們將這次土地交換分成三個板塊來看。
赫爾戈蘭島德佔東非(今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群島德佔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東北部贊比西河流域1. 赫爾戈蘭島
德國收回赫爾戈蘭島後,立刻著手大力建造海防設施,將赫爾戈蘭島和赫爾戈蘭灣打造為繼威廉港後又一重要海軍基地。
(結合上圖,可以看出赫爾戈蘭灣實屬扼守基爾運河北海入口的關鍵戰略要地)
而赫爾戈蘭灣海軍基地,伴隨1897年基爾運河通航後,戰略價值更是倍增。在小白眼中,1890年時基爾運河已在施工,赫爾戈蘭島的收回是為了提升基爾運河的戰略價值,實乃錦上添花之作。
【這裡小白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基爾運河的重要戰略意義。基爾運河,直接溝通了德國北海海岸與波羅的海海岸,使得德國波羅的海的艦船前往北海的路途減少了600多海裡,現在是當仁不讓的世界上第三大溝通海洋的運河(前二不用說,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這樣,德國波羅的海的造船廠進出船隻與波羅的海港口進出口貨物大大便捷化。這是德國能在一戰前成為歐洲工業第一、海軍世界第二(陸軍不用說,就是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
2. 德佔東非(今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群島
英國這樣一個海軍強國,喜歡佔領島嶼那是出了名的。
德國在1884年討論殖民地瓜分的柏林會議後,對於東非地區所得不夠滿意,希望在印度洋沿岸獲得更多利益。德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使英國人很擔心自己位於德佔東非北面的英佔東非(今肯亞)的安危。
(德國發起的柏林會議後,德國人自覺非洲部分所獲利益不夠)
不過此時的英德沒有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德國也不想過分幹涉英國的利益。在此情形下,英國人提出獲取德佔東非沿海的桑給巴爾群島,擴大海權。
德國人做了一個比算,得出了一個結論:赫爾戈蘭島是本土,桑給巴爾群島是殖民地,但桑給巴爾群島是赫爾戈蘭島的2000多倍大小。(前者約與兩個崇明島等大)。這筆買賣這麼結束太虧了。
問題在於,叫英國人補償哪裡比較好呢?
3. 德佔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東北部贊比西河流域
德國人的戰略眼光,是西方各國中小白最佩服的。
(納米比亞東北部,好似有一隻手臂伸向南部非洲內陸)
德國的非洲殖民計劃,旨在「斜貫非洲」(對應法國「橫貫非洲」與英國「縱貫非洲」,各位可以返回上文查看非洲瓜分示意圖)。這一計劃最後只實現了西南非洲和東非部分,而兩地中間則為英國殖民地(今尚比亞等)阻隔。
於是,德國人把交易目標放在了納米比亞周邊的英國領地。
英國人也看出了這一點,於是提出以沃爾維斯灣交予德國。英國認為德國願意拔掉這顆插在德佔西南非洲的「釘子」。
出乎英國人的意料,德國婉拒了這一提議,而是選擇了今納米比亞東北部的贊比西河流域。
先了解一下贊比西河。贊比西河發源於尚比亞,向東在葡萄牙殖民地莫三比克流入印度洋。讀到這裡,是不是有熟悉地理的同學有了一些想法了呢?
終於,能來說說德佔西南非洲的這一條「手臂」——贊比西地區——之重要地位了。如果說赫爾戈蘭島軍事價值更多,那麼,贊比西地區則為德國非洲殖民地經濟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她,變相讓德國實現了一些「斜貫非洲」的戰略目標。
有了贊比西地區,德佔西南非洲首府溫荷克的物資,先通過西南非洲內部鐵路運往贊比西地區,然後順贊比西河一路進入印度洋(英國和葡萄牙並不能壟斷贊比西河的國際通航權),再沿莫三比克海岸北行,這樣就直接到達德佔東非首府——達累斯薩阿姆港口。
這樣一條新航線完美避開了好望角死亡航線,也大大縮短了貨運航程,也方便了德佔喀麥隆與德佔多哥面向印度洋的航程,極大地促進了德國殖民地一戰前經濟發展,為德國戰前經濟繁榮做出了一份光輝的貢獻。
而沃爾維斯灣的存在,並不影響德國的貨運發展。同時,德國在非洲的勢力遠不及英國,收回這點小海岸對於德佔西南非洲的軍事態勢並不能產生根本的改變。
為了穩穩說服英國人把贊比西地區讓出,德國人作出了自此不再繼續在東非擴張的保證。此時的英國人,一方面出於與德國人同屬日耳曼民族的條頓情節,同時也不想與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交惡,於是雙方成交。1890年英國德國土地交換自此落下帷幕。
----
總結一下,1890年英德土地交換,結果如下:
德國獲得:赫爾戈蘭島、贊比西地區。
英國獲得:桑給巴爾群島、德國不在東非繼續擴張的承諾。
一個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歷史事件,也能讀出這麼多德國人的長遠戰略眼光。對德國,獲得一個軍事要地、一個經濟戰略要地,實在是真正的贏家。而對英國,拋棄了「北方的直布羅陀」,為德國海軍崛起提供了完美區位。可以說,一戰中英國海軍不得不面對一支世界第二的海洋武裝,就是讓出赫爾戈蘭島的後果。付出這麼多,實質上只得到了桑給巴爾群島這個雞肋,也難怪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麼不情願了。
這就是小白Wilhelm對於1890年英國德國土地交換的小談與看法。
歡迎大家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如果喜歡小白的文章歡迎點讚和分享哦。小白會繼續努力創作,呈現給讀者更多精彩內容。您的反饋就是對小白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