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不可憐,無利可圖才可憐

2021-02-09 LinkedIn

先來做個小測試,以下幾項你中了幾條:

你不懂得拒絕別人,幫別人做很多事,所以經常沒有自己的時間。

你不願意、不敢,或者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最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你總是害怕會給別人添麻煩,不到萬不得已,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請別人幫忙,也會想盡辦法去補償、感謝對方。

你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心的矛始終指向自己。

如果你中了兩條以上,很不幸,你具有討好型人格特徵。

為解救你於水火中,咱們需要把觸角伸向原生家庭,從小時候的經歷去尋找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

 

委屈自己、為他人付出、怒不敢言……這是很多文章裡出現過的「討好型人格」形象,實在太慘了。

可是,世上真有那麼多「傻到」人畜可欺的「小白兔」麼?更多時候,「討好」不是性格使然,只是有利可圖的交易而已。

討好型人格

人的本能和生存智慧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家長、領導、朋友,你更喜歡哭哭啼啼的人、還是那個會用笑容和漂亮話去回應你的人?

即便林黛玉是你心裡的白月光,現實裡我們更需要那個會察言觀色、奉承討好的薛寶釵去合作,因為省心、效率高。

 

我們要生存、在這個社會立足,不得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依賴於別人的認可、仰仗於別人的支持與幫助,即便它會讓我們有時覺得委屈。

如果這種行為模式算是「討好」,它實在太有必要了。

 

《老友記》裡錢德勒的老闆喜歡拍下屬的屁股,某次錢德勒被拍後覺得很不舒服,回去和幾位老友抱怨,本打算默默忍下去的他,在幾位好友的勸說下向老闆挑明,不希望要這樣的「treat」。

錢德勒勇敢地說了,可某次開完會後老闆開玩笑——打了所有下屬的屁股,就剩錢德勒。最後,屈服於大環境,他不得不「討好」老闆說自己也想來一下。

不僅忍受被老闆打屁股,錢德勒還曾大笑迎合不搞笑的老闆、自己陪老闆去看脫衣舞,差點把結婚戒指也扔進大海……

你可以說他是討好型人格,但換個角度想,也是為了保住工作、討老闆歡心換升職加薪,才有了這些「討好」,它更像一種生存智慧。

 

討好別人的人心裡都有一桿秤,他們知道討好是一場交易,自己有利要謀。

討得好叫交易

討不好是委屈


討好也有不同分類:

 

以想要嫁入豪門/娶豪門千金的群體為典型代表。他們自願、主動討好準公婆、七姑八姨,因為自己有大利可圖。

 

通常這是一種弱者遇到強者時,身不由己的謙卑和示弱,類似於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好漢不吃眼前虧。

就像錢德勒的老闆,你再不爽他,除非辭職,否則為了前途也只能忍著(尤其是集體默許時)。

 

無論是主動投機還是被動避險,這兩種被討好的群體都比我們自身「位高權重」:

討好父母——要錢買東西、希望他們開心、愛自己多一點。

討好上司——升職加薪。

討好同事——留下好印象。

討好權威——出於害怕、希望能「借力」。

我們很少去討好陌生人、或者像乞討者、流浪漢這樣的「弱勢群體」,因為沒必要。生存讓我們學會了討好,而能站在食物鏈頂端,我們太知道如何「看人下菜」。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討好就是一樁交易:討——支付代價;好——獲得回報。

 

當你把討好視作一樁交易來看待時,你就能發現,讓我們覺得受累、委屈的從來都不是討好別人,而是自己的委曲求全、違背心意沒能換來想要的東西。

 

每天花式誇讚上司的服飾,可升職加薪的時候輪到的是和我KPI 差不多的同事,自己沒份。

總是對父母察言觀色、言聽計從,希望他們開心、愛自己多一點,但他們還總是抱怨我不夠照顧弟弟。

為了能融入,每天午飯時間陪著同事尬聊,可他們還是拉了小群,在群裡對你評頭論足。

 

討好不累,累的是出力不討好、熱臉貼著冷屁股——討好了別人,卻沒有得到回報。

討好是一種選擇

學會找到舒適點

如果從利益得失(可控)而非性格、病症(不可控)這些角度去看「討好」,更容易找到讓自己平衡的舒適點,減少委屈感。

 

首先,調整心態,做個成熟的社會人。

 

《紅樓夢》裡劉姥姥為了討好賈母等一眾大觀園的主人,插花扮醜、裝傻充愣、笑話、雞湯、野史傳說,一樣沒少。

她會覺得委屈心酸麼?當然不會。為了那二十兩活命用的銀子這些討好算什麼。

 

能站著把錢賺了當然很好,但不得不討好時也不必覺得低自尊,討好可以是一種成熟的象徵。

就像脫口秀演員王建國說的,工作中客戶發飆了可不是得陪笑道歉麼,不然怎麼辦?

你陪笑道歉忍下來,然後把事情做好交差,這不叫討好,這叫成熟、敬業;你為了所謂的尊嚴暴走、撂挑子,這不叫真性情,這叫不負責。

 

如果你拖著疲憊身軀的額外付出確實會贏得同事的讚譽;如果你費盡心思的誇獎確實讓老闆開心;如果你裝出來的乖巧確實能讓父母覺得臉上有光.

如果它們是你想得到的東西、愛的人,討好一點又有何妨?我覺得這樣的討好很有智慧。

 

又想吃螃蟹但又對螃蟹過敏,要麼就別吃螃蟹、要麼就多撓撓。生活就是這樣,總有選擇給我們,我們要做得就是選擇前少糾結、選擇後不後悔。

 

其次,別想太多、別想太遠,專注當下。

 

很多時候,我們願意「討好」別人是希望給自己的未來鋪路。

比如:碰到行業大牛,搜腸刮肚想好聽的話去取悅對方,因為心裡有個小算盤,萬一以後用得上呢、萬一他對我青睞有加呢?

與其為「萬一」費思量,不如做好當下的本職,總有人會對你「自難忘」。

 

討好老闆也是一樣,如果你覺得這不是自己的style,那就把心思放在對當下工作的鑽研上。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通向羅馬的路從來不只有一條。

 

最後,用更理解和溫柔的角度看待討好。

 

我喜歡的美劇《喜新不厭舊》(Black-ish)有一集講女性為男性盛飯的故事。

媽媽看到自己的雙胞胎兒女,姐姐為弟弟盛飯,非常詫異,而姐姐卻說她一直都為弟弟盛飯,沒什麼,挺好的。況且你也經常為爸爸盛飯啊。

媽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女兒,這與自己一直追求的女性獨立、平權有違,趕緊叫停,規定以後家裡每個人自己盛飯。

 

後來在全家聚餐的飯桌上,家裡最大的長者奶奶突然講述了對女性為男性盛飯這個話題的看法。

她的看法很單純,才不管什麼「主義」呢,我只想為自己心愛的人盛一碗飯,讓他知道即使這個世界不愛他,也有人愛著他。

有時候,「討好」也可能會被過分解讀,那原本不過是你對在乎的人、在乎的事的一種示好。

如果總是執著於把討好和尊嚴放在一起談,那麼我們的讚美和誇獎都有可能被解讀偏頗。

 

我向來不喜歡把「討好型人格」看作是一種楚楚可憐的行為模式,這種解讀低估了很多人的雙商。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我們進化了這麼久讓這項本能日臻完善,不是為了博他人可憐同情、更不是為了找原生家庭說事。

「討好」是謀利的選擇、更是立於世的智慧,當我們使用它時,真的不該感到委屈和疲憊。

為了工作,你都做過哪些討好同事的行為?

對於年輕人來說,辭職似乎已經是一把萬能鑰匙,裸辭也漸漸成為了一種「潮流」。

 

然而,工作中99%的問題其實都不能靠跳槽解決,沒有目標,才是問題的根本。

最佳的職業選擇,應該是「熱愛」、「擅長」、「養活自己」三者的交集。

 

只有當你堅持培養愛好,工作之餘強化技能,當機會來的時候,你才是準備好了的。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挖掘出你的理想、你擅長的領域和工作,飛速成長呢?

 

我們帶來了第二節「職商課」:探索自我標籤,確保擅長領域和工作匹配。

 

教你如何系統地在工作之外,向內看,尋找自己的熱愛,並向外探索,通過內外結合,從而找到愛好和職業的交集,最終找到你的事業。

 

現在掃碼,關注領英服務號,立刻報名👇👇👇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思小妞,坐標美國,專欄作者,已出版《即學即用:職場新人通關密碼》、《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和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焦點

  • 趙志勇《隱秘》撕開討好型人格的遮羞布
    顧耀東剛到二處時,只有他笑臉相迎;對媽媽而言,他是個好兒子;對領導而言,他一心回報,卻為什麼不但落得個下場悽涼,二處對他也不像對待顧耀東一樣當成自己人呢?有一個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是討好型人格在作怪。因此討好型人格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尊重和珍惜。對討好型人格的剝削即使發生,也不會有人為之發聲:一個不在意自己被踐踏的人,別人怎麼可能比他更在乎自己的尊嚴和利益呢?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重慶小夥蔣先生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女友婧婧的影子——總是退讓,迎合、討好別人…… 特徵1:幾句好話 就替同事完成工作蔣先生名叫蔣佑傑,在沙區一家電子工程上班,今年27歲,與女友租住在沙坪垻天星橋的龍寰世紀小區。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其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總是去一味的討好別人,讓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滿足,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凪的新生活》:告訴你關於職場討好型人格
    同事表面上和和氣氣,私下搞小群嫌棄女主,甚至把女主當工具人一般,男朋友對女主表達愛意,但在外界裝作不認識,甚至跟同事們表示跟人只是那方面合得來,女主在聽到之後過呼吸暈到,醒來之後想開了,決定拋開一切重新開始。換了新地方之後,女主看見了一個到處撿東西的婆婆,外人都覺得婆婆孤苦伶仃可憐兮兮的,女主也怕自己以後變成那樣,沒想到去了婆婆家裡發現人家生活的有滋有味。
  • 討好型人格:你討好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不想聊天不想講話,但是卻又按耐不住的想去刻意的迎合別人,這或許就是討好型人格,其實真的蠻累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不懂拒絕,又不敢請求別人幫助。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會貶低自己,別人生氣,又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缺少自信心,缺少人生界限的人。想取悅他人,卻又得不到他人的認可。不想去得罪任何人,往往自己人際關係混的最差。
  • 《大宅門》黃春早逝:別讓討好型人格,害了自己
    作為白七爺的正房太太,黃春應該享有著無上的榮耀和富貴,可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呢?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讀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說,黃春幼年生活在鄉下的養父母家,生活條件不好不說 ,每天還要幹很多活,導致了她身體素質低下,一生都病病殃殃。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姑娘: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在公司裡上班,從來不會跟人起爭執,別人犯的錯,她依然是很平和的處理問題,不管對誰的態度都是那麼好,後來慢慢接觸下來,發現她就是討好型人格,跟我分享了她曾經的生活,讓我感覺到真的很心疼!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糾結的,以前特別不能理解她,當我知道了她的童年生活以後,我才知道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有多麼大,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表達,文中的「我」就是曉雪本人。
  • 這三種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別是第一種
    推薦理由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有個名稱是「迎合型人格」,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喜歡說「對不起」、不會拒絕別人、喜歡迎合他人、沒有原則和底線。
  • 李海潮李尖尖才是全劇最苦,子秋地位超凌霄,他真不是討好型人格
    尤其是凌霄要李尖尖和賀子秋保持距離,賀子秋不需要人可憐,兩個男主的個性和人設都成了對比。對於李尖尖選凌霄還是子秋,觀眾當然是站在上帝的角度,但是作為普通人旁觀者,肯定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才會願意以情侶的關係相處在一起,不會為了可憐或者其他原因,放棄自己喜歡的人,而去委屈求全。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的孩子,如何成長為討好型大人
    分析兩個成功改變自己的人終於邁向了新的生活。這部劇給大家的感覺很舒服,用細膩的手法揭露了討好型人格周圍的黑暗面,最後回歸主題,用愛溫暖融化了一切。最後劇中點明了主旨,在向大家揭示討好型人格這個現實問題的同時,在在呼籲大家對這種情況多多關注,關心身邊這樣性格的人,鼓勵幫助他們突破和改變。現實中的人們為什麼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呢?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如果以上幾條你有「中招」,那你可能就是「討好型人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電視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人格出現。大家對於這種人格的討論也非常多,「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怎樣緩解改變這種人格」、「為什麼有人願意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等等。想要認識它,或許要從了解它為何形成開始,今天西西君就來與大家,聊一聊討好型人格的成因。
  • 《不完美的她》穆蓮生太懂事,卻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旋渦
    媽媽走後,蓮生終於忍不住大哭起來,發洩出自己的無助感。幸好遇見林緒之,收留蓮生作為女兒,一個陌生的「媽媽」給了蓮生無條件的母愛和溫暖,蓮生才知道愛是無條件的、不需要過度討好的,她才重新有了生活的底氣。心理學家Harriet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中提到,很多人覺得討好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上,很多討好者已經不在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討好他人,下意識去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需要討好的愛不是真愛,孩子從小為了得到愛和認可,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將影響一生的成長和生活。
  • 看完《無恥之徒》,治好了我的討好型人格!
    看完《無恥之徒》,治癒我的討好型人格,看完以後,學會愛自己。劇中的人物喪到極致,還想好好生活,還在作死,劇外的我們不更應該如此嗎?這一季是又喪又倒黴,又可憐又可笑。為了要肝,認了多年未見的女兒。幸運的是,這個女兒好孝順,如果沒有她,弗蘭克是活不下來的。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原生家庭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其實"救贖"主題近年來聽得太多,很多人都對此有些膩煩,當有個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所有人也都不會覺得厭煩的詞——"家暴"。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蓮生變成了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也是"討好型 人格"的故事。松子從小在家就被忽視、被嫌棄,怎樣都換不來父親對她真心滿意的微笑,因為一次扮鬼臉獲得了父親情不自禁的微笑,她便踏入了深淵。
  • 「討好型人格」在英文中怎麼說?
    日前,劇集《聽見她說》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登上微博熱搜。該劇由趙薇執導,呈現了游離於公眾視野之外的女性境況。在最終集播出時,「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該劇總結了幾個討好型人格的常見表現,看看你佔幾條?❶ Being the first one to apologize.
  • 孩子不願爭,不愛搶是一件好事嗎?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活得很累
    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不算白來一遭。但是,有一些孩子,他們卻不會緊緊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反而將他拱手讓人。這種將自己的光明未來,轉贈給他人的「大度行為」,讓不少人都感到汗顏。然而事實真的是孩子「大度」嗎?其實答案並不肯定,有一些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純粹是因為個人性格使然。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討好型人格」所具有的特徵。
  • 「討好型人格」讓我病入膏肓…有救嗎?
    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討好型人格的人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這裡的三個關鍵詞是:過度、評價、認同。過於依賴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深層原因是內心的恐懼和不自信。這種無謂的討好和附和,是一種「自我認知危機」 ,不相信真實的自己,可以贏得喜愛和肯定,於是只能去討好別人,依賴別人的肯定和安慰。
  • 五大表現判斷自己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比方說座計程車喜歡和司機聊天誇車內整潔,車技好,網上買東西習慣喜歡給好評等等,當時就電到了我,看完之後我就開始反思是否我也是討好型人格。到網上查閱資料,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
  • 你費力討好別人的樣子真可憐
    看到熒幕上的松子靠扮鬼臉來費力地討好身邊的人,即使自己被輕賤、被傷害,還是貪戀那一點點的溫暖,不願反抗,最後在牆上刻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心裡總是替她感到悲傷。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脾氣特別好,總是活得小心翼翼的,總是害怕讓自己身邊的人不愉快,於是永遠在為別人考慮,即使是自己受到了損害也沒關係。
  • 「段子手」李雪琴:我是如何成為討好型人格的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李雪琴成為了一個既敏感又喜歡討好別人的人,明明才十幾歲,明明內心喪到極點,卻需要時刻照顧媽媽的情緒。如果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他們不愛自己了, 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