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做個小測試,以下幾項你中了幾條:
你不懂得拒絕別人,幫別人做很多事,所以經常沒有自己的時間。
你不願意、不敢,或者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最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你總是害怕會給別人添麻煩,不到萬不得已,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請別人幫忙,也會想盡辦法去補償、感謝對方。
你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心的矛始終指向自己。
如果你中了兩條以上,很不幸,你具有討好型人格特徵。
為解救你於水火中,咱們需要把觸角伸向原生家庭,從小時候的經歷去尋找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
委屈自己、為他人付出、怒不敢言……這是很多文章裡出現過的「討好型人格」形象,實在太慘了。
可是,世上真有那麼多「傻到」人畜可欺的「小白兔」麼?更多時候,「討好」不是性格使然,只是有利可圖的交易而已。
討好型人格
人的本能和生存智慧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家長、領導、朋友,你更喜歡哭哭啼啼的人、還是那個會用笑容和漂亮話去回應你的人?
即便林黛玉是你心裡的白月光,現實裡我們更需要那個會察言觀色、奉承討好的薛寶釵去合作,因為省心、效率高。
我們要生存、在這個社會立足,不得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依賴於別人的認可、仰仗於別人的支持與幫助,即便它會讓我們有時覺得委屈。
如果這種行為模式算是「討好」,它實在太有必要了。
《老友記》裡錢德勒的老闆喜歡拍下屬的屁股,某次錢德勒被拍後覺得很不舒服,回去和幾位老友抱怨,本打算默默忍下去的他,在幾位好友的勸說下向老闆挑明,不希望要這樣的「treat」。
錢德勒勇敢地說了,可某次開完會後老闆開玩笑——打了所有下屬的屁股,就剩錢德勒。最後,屈服於大環境,他不得不「討好」老闆說自己也想來一下。
不僅忍受被老闆打屁股,錢德勒還曾大笑迎合不搞笑的老闆、自己陪老闆去看脫衣舞,差點把結婚戒指也扔進大海……
你可以說他是討好型人格,但換個角度想,也是為了保住工作、討老闆歡心換升職加薪,才有了這些「討好」,它更像一種生存智慧。
討好別人的人心裡都有一桿秤,他們知道討好是一場交易,自己有利要謀。
討得好叫交易
討不好是委屈
討好也有不同分類:
以想要嫁入豪門/娶豪門千金的群體為典型代表。他們自願、主動討好準公婆、七姑八姨,因為自己有大利可圖。
通常這是一種弱者遇到強者時,身不由己的謙卑和示弱,類似於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好漢不吃眼前虧。
就像錢德勒的老闆,你再不爽他,除非辭職,否則為了前途也只能忍著(尤其是集體默許時)。
無論是主動投機還是被動避險,這兩種被討好的群體都比我們自身「位高權重」:
討好父母——要錢買東西、希望他們開心、愛自己多一點。
討好上司——升職加薪。
討好同事——留下好印象。
討好權威——出於害怕、希望能「借力」。
我們很少去討好陌生人、或者像乞討者、流浪漢這樣的「弱勢群體」,因為沒必要。生存讓我們學會了討好,而能站在食物鏈頂端,我們太知道如何「看人下菜」。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討好就是一樁交易:討——支付代價;好——獲得回報。
當你把討好視作一樁交易來看待時,你就能發現,讓我們覺得受累、委屈的從來都不是討好別人,而是自己的委曲求全、違背心意沒能換來想要的東西。
每天花式誇讚上司的服飾,可升職加薪的時候輪到的是和我KPI 差不多的同事,自己沒份。
總是對父母察言觀色、言聽計從,希望他們開心、愛自己多一點,但他們還總是抱怨我不夠照顧弟弟。
為了能融入,每天午飯時間陪著同事尬聊,可他們還是拉了小群,在群裡對你評頭論足。
討好不累,累的是出力不討好、熱臉貼著冷屁股——討好了別人,卻沒有得到回報。
討好是一種選擇
學會找到舒適點
如果從利益得失(可控)而非性格、病症(不可控)這些角度去看「討好」,更容易找到讓自己平衡的舒適點,減少委屈感。
首先,調整心態,做個成熟的社會人。
《紅樓夢》裡劉姥姥為了討好賈母等一眾大觀園的主人,插花扮醜、裝傻充愣、笑話、雞湯、野史傳說,一樣沒少。
她會覺得委屈心酸麼?當然不會。為了那二十兩活命用的銀子這些討好算什麼。
能站著把錢賺了當然很好,但不得不討好時也不必覺得低自尊,討好可以是一種成熟的象徵。
就像脫口秀演員王建國說的,工作中客戶發飆了可不是得陪笑道歉麼,不然怎麼辦?
你陪笑道歉忍下來,然後把事情做好交差,這不叫討好,這叫成熟、敬業;你為了所謂的尊嚴暴走、撂挑子,這不叫真性情,這叫不負責。
如果你拖著疲憊身軀的額外付出確實會贏得同事的讚譽;如果你費盡心思的誇獎確實讓老闆開心;如果你裝出來的乖巧確實能讓父母覺得臉上有光.
如果它們是你想得到的東西、愛的人,討好一點又有何妨?我覺得這樣的討好很有智慧。
又想吃螃蟹但又對螃蟹過敏,要麼就別吃螃蟹、要麼就多撓撓。生活就是這樣,總有選擇給我們,我們要做得就是選擇前少糾結、選擇後不後悔。
其次,別想太多、別想太遠,專注當下。
很多時候,我們願意「討好」別人是希望給自己的未來鋪路。
比如:碰到行業大牛,搜腸刮肚想好聽的話去取悅對方,因為心裡有個小算盤,萬一以後用得上呢、萬一他對我青睞有加呢?
與其為「萬一」費思量,不如做好當下的本職,總有人會對你「自難忘」。
討好老闆也是一樣,如果你覺得這不是自己的style,那就把心思放在對當下工作的鑽研上。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通向羅馬的路從來不只有一條。
最後,用更理解和溫柔的角度看待討好。
我喜歡的美劇《喜新不厭舊》(Black-ish)有一集講女性為男性盛飯的故事。
媽媽看到自己的雙胞胎兒女,姐姐為弟弟盛飯,非常詫異,而姐姐卻說她一直都為弟弟盛飯,沒什麼,挺好的。況且你也經常為爸爸盛飯啊。
媽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女兒,這與自己一直追求的女性獨立、平權有違,趕緊叫停,規定以後家裡每個人自己盛飯。
後來在全家聚餐的飯桌上,家裡最大的長者奶奶突然講述了對女性為男性盛飯這個話題的看法。
她的看法很單純,才不管什麼「主義」呢,我只想為自己心愛的人盛一碗飯,讓他知道即使這個世界不愛他,也有人愛著他。
有時候,「討好」也可能會被過分解讀,那原本不過是你對在乎的人、在乎的事的一種示好。
如果總是執著於把討好和尊嚴放在一起談,那麼我們的讚美和誇獎都有可能被解讀偏頗。
我向來不喜歡把「討好型人格」看作是一種楚楚可憐的行為模式,這種解讀低估了很多人的雙商。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我們進化了這麼久讓這項本能日臻完善,不是為了博他人可憐同情、更不是為了找原生家庭說事。
「討好」是謀利的選擇、更是立於世的智慧,當我們使用它時,真的不該感到委屈和疲憊。
為了工作,你都做過哪些討好同事的行為?
對於年輕人來說,辭職似乎已經是一把萬能鑰匙,裸辭也漸漸成為了一種「潮流」。
然而,工作中99%的問題其實都不能靠跳槽解決,沒有目標,才是問題的根本。
最佳的職業選擇,應該是「熱愛」、「擅長」、「養活自己」三者的交集。
只有當你堅持培養愛好,工作之餘強化技能,當機會來的時候,你才是準備好了的。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挖掘出你的理想、你擅長的領域和工作,飛速成長呢?
我們帶來了第二節「職商課」:探索自我標籤,確保擅長領域和工作匹配。
教你如何系統地在工作之外,向內看,尋找自己的熱愛,並向外探索,通過內外結合,從而找到愛好和職業的交集,最終找到你的事業。
現在掃碼,關注領英服務號,立刻報名👇👇👇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思小妞,坐標美國,專欄作者,已出版《即學即用:職場新人通關密碼》、《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和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