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手」李雪琴:我是如何成為討好型人格的

2020-10-09 弘益

李雪琴是誰?

百度百科這樣介紹她

⬇ ⬇ ⬇

1995年出生於遼寧省,網絡紅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學院,紐約大學研究生。因被吳亦凡、郭艾倫、楊鳴、李彥宏回應而走紅網絡,被網友稱之為「追星錦鯉」 。2020年9月9日,網綜《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播出最新一期,「北大網紅」李雪琴位列全國十強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搞笑網紅,北京大學本科生、紐約大學研究生,因為與明星的互動走紅網絡,還以為要一直當網紅的時候「跨行」脫口秀……這樣的經歷,讓很多人會覺得李雪琴真的就是「玩物喪志」,直到看到她的脫口秀,大家才發現,她是一位高情商、高智商的段子手。

在《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最大的特點是,她總是慢悠悠地說著搞笑的段子,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喪喪的」段子說完後,她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好像在說:「我知道我很無奈,但還是要積極面對的感覺。」她獨有的幽默感,不僅逗樂了網友,也讓嘉賓席上的人刮目相看。

她的段子非常接地氣,從催婚、人際關係再到職場,每一個成年人習以為常的場景,都被李雪琴寫到了段子裡。

對於這些段子,大家聽的是笑話,殊不知這些都是李雪琴的親身經歷,等於是她把自己的過往變成了一種吐槽,用雲淡風輕的口氣講給觀眾聽。

有句話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句話用在李雪琴身上再適合不過。舞臺上幽默風趣、有些喪喪的她,曾經歷過父母離異、被男友拋棄、患上抑鬱症等等。她給觀眾帶來很多笑聲,但其實她的人生並沒有那麼多笑點。

在讀了最近很多篇報導李雪琴的文章後,有一段內容讓報報印象深刻↓↓↓

讀初三那年,李雪琴的父母離異了,從此後她就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家裡只有她和母親,父親成了缺失的角色。李雪琴的媽媽是一個 容易焦慮且情緒很不穩定的女人,婚姻的不幸,讓她的壞情緒達到了頂峰,女兒則成了她唯一的發洩口。

那段日子,家裡籠罩著一層陰鬱的氣息,李雪琴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怒了媽媽。有一次,她寫完作業看會兒電視,沒想到媽媽瞬間就爆發了。這時李雪琴就要 逼迫自己成為「大人」,不斷地哄母親開心,慢慢地母女的角色發生了逆轉,她必須最大程度地去忍讓和遷就母親。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李雪琴成為了一個既敏感又喜歡討好別人的人,明明才十幾歲,明明內心喪到極點,卻需要時刻照顧媽媽的情緒。

……

關於這一段, 李雪琴這樣自嘲:「我媽是我帶大的。」聽著好笑,但背後的辛酸和無奈沒人會懂。

報報曾經看過很多類似的文章,大概意思都是說「 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可是現實生活中,在遇到自己控制不住的事情後,還是會對孩子發火。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他們不愛自己了, 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就像李雪琴,她說 自卑乃是常態,即使她高中讀遼寧省最好的中學,考上北大,她也認為自己資質普通,只是擅長考試。同時,她也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人,口頭禪是:這事不行。

她還在段子裡說:「 有一次回家看到窗臺上死了3隻蚊子,突然和蚊子產生了共情。」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一直都在,她慢慢地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簡單地說,李雪琴希望能通過讓別人開心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肯定,從而讓自己的自卑變弱一點 ……

在心理學的定義中,討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障礙」。它通常指, 因為討好者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無法得到合理的解決,討好者自身也深感痛苦的心理障礙。

討好型的孩子都有以下特質

1. 過於關注別人,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深深壓抑自己的需求;

2. 小心翼翼,不敢任性和放肆,不敢對抗權威,不給大人添麻煩;

3. 處處逢迎討好,寧願犧牲自己的感受,也要營造出和諧的氣氛;

4. 自卑、敏感,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羞於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討好型人格對人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於缺乏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討好者一味地退避和忍讓,往往會導致事情的惡化和自我內心的掙扎。長久以往,討好型人格障礙不僅使人無法維持一段穩定、健康而長久的人際關係,還會降低人對生活的幸福度和滿意程度,使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各位家長,你家孩子有上文說的這些特質嗎?忽視自己、壓抑自己的需求;小心翼翼、不給大人添麻煩;處處討好、犧牲自己的感受;自卑、敏感,以別人感受為中心……如果有,趕快檢視自己,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首先,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表達自己的勇氣,讓孩子面對人際衝突時,有勇氣去面對它、解決它,而不是通過示弱和逃避來求取和平。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事情:

一、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任何事情,給孩子選擇的餘地,而不是強迫孩子按照長輩的意識行事。例如,吃飯的時候,詢問孩子是想自己用勺子還是用筷子,多給孩子參與生活的體驗和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不是所有事情全權安排妥當,讓家長成為不可逾越的權威。

二、

不要讓孩子認為愛是有條件、有要求的。要警惕以下幾種表達方式:「你要考到100分,爸爸才會高興。」「你這學期要得三好學生,媽媽才會喜歡你。」 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要求,就可以讓孩子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膽怯。

三、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多多包容和耐心引導,而非斥責或者粗暴的制止,特別是不要說恐嚇孩子的話,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犯錯才知錯,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長,生活要讓他自己體驗。

其次,為了避免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要引導孩子正面地解決人際衝突,設置人際邊界,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和請求。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事情:

一、

當孩子遇到人際衝突時,不一味地包庇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讓孩子道歉認錯。耐心地聽孩子說清楚事情因果,肯定他的感受和立場,再引導他換位思考,鼓勵他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讓他看到事情的後果,引導他作出決定,而不是代替他作決定。

二、

保護孩子的感受,告訴他「父母是他的支持者」,同時也要讓他知道,他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有的事情都有取捨,孩子對於朋友過度的任性和過度的包容,都無法讓他獲得真正的朋友,解決人際衝突,實際上也需要人作出取捨。

三、

教會孩子設置邊界,不要無條件、無底線地妥協。當孩子覺得他人提出的請求、要求不合理時,積極和孩子溝通,給孩子拒絕的權利,不要強迫孩子「大方」,看起來「友善」,這會挫傷孩子人際交往的積極性,不利於孩子自我邊界的形成。

報報在某篇文章裡看到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這意味著,在小的時候沒有獲得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哪怕有一天已經成人,心靈卻因為小時候的經歷,依舊囚困在這討好者的迷霧中。

其實,每個情緒化家長,都是愛的「神經病」。你要相信,他們的初衷總是好的,只是能力不足。而能力一定可以因鍛鍊而提高。努力做一位情緒穩定的家長吧!

相關焦點

  • 李雪琴:我媽是我帶大的
    、高智商的段子手。在《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最大的特點是,她總是慢悠悠地說著搞笑的段子,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喪喪的」段子說完後,她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好像在說:「我知道我很無奈,但還是要積極面對的感覺。」她獨有的幽默感,不僅逗樂了網友,也讓嘉賓席上的人刮目相看。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其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總是去一味的討好別人,讓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滿足,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電視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人格出現。大家對於這種人格的討論也非常多,「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怎樣緩解改變這種人格」、「為什麼有人願意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等等。想要認識它,或許要從了解它為何形成開始,今天西西君就來與大家,聊一聊討好型人格的成因。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重慶小夥蔣先生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女友婧婧的影子——總是退讓,迎合、討好別人…… 特徵1:幾句好話 就替同事完成工作蔣先生名叫蔣佑傑,在沙區一家電子工程上班,今年27歲,與女友租住在沙坪垻天星橋的龍寰世紀小區。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 「討好型人格」讓我病入膏肓…有救嗎?
    很多網友看了直接感慨 「主角就是我啊」。所以好好一個人,怎麼就要唯唯諾諾地試探空氣和人心,這種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日本的社交網絡上有一個詞,叫 「KY」,它來自於日語 「空気が読めない」 的發音 「kuuki ga yomenai」 的兩個首字母,意思是 「不會閱讀周圍的氣氛,沒眼力見」。
  • 北大「喪」才李雪琴,如何走出抑鬱成為錦鯉?
    這條視頻不僅上了熱搜,給李雪琴漲了近百萬粉絲,還驚動了喊話對象吳亦凡。吳亦凡錄了視頻回應她: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你看那燈,多亮。李雪琴因此被網友們稱為「追星錦鯉」。而李雪琴則霸氣回懟:北大畢業就不能當網紅嗎?我北大畢業,就想當廢物。
  • 李雪琴一夜爆紅:「喪段子」就是我的人生
    ,我自己的生活早就沒有了,這讓我苦惱。」的舞臺上,李雪琴最常提起的一個人就是「我媽」。:「我媽是我帶大的,我活成了『媽媽的媽媽』」。而那些因為父母缺位而被迫一夜長大的孩子,在沒有構建獨立人格的情況下就變得懂事,Ta的內心是沒有自我和邊界的。因為缺乏對自我的認知構建,Ta會不斷否定自我價值和能力。
  • 《凪的新生活》:肉體與靈魂的拉扯碰撞,淺析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
    我們都像大島凪一樣有著討好型人格,過著不會拒絕但是又被嫌棄的日子,但是我們沒有決心去改變這樣的現狀,但是大島凪做到了,所以與我們產生共鳴,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主要從討好型人格與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出發,為大家對於生活的疑惑提出一點建議。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的孩子,如何成長為討好型大人
    這部劇給大家的感覺很舒服,用細膩的手法揭露了討好型人格周圍的黑暗面,最後回歸主題,用愛溫暖融化了一切。最後劇中點明了主旨,在向大家揭示討好型人格這個現實問題的同時,在在呼籲大家對這種情況多多關注,關心身邊這樣性格的人,鼓勵幫助他們突破和改變。現實中的人們為什麼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呢?
  • 討好型人格:你討好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找女朋友的時候,我總害怕自己沒有做好,過度為女朋友考慮,最終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成就了他人。不想聊天不想講話,但是卻又按耐不住的想去刻意的迎合別人,這或許就是討好型人格,其實真的蠻累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不懂拒絕,又不敢請求別人幫助。
  • 討好型人格都討不到好
    我覺得蔣方舟和你有一點像呢。」017 愣了一會兒,盯著對方發來的截圖,只覺得閨蜜眼神不怎麼樣。大作家穿著優雅、眉清目秀,沒有什麼和自己相像的地方。017 遂回復微信弱弱地抗議了一句。閨蜜說:「誰說你們長得像了,我是說她說自己有『討好型人格』,你不也有嗎。」017 迅速回覆:「哈哈好的,我去看。」配上波浪線和一個不失幽默的愛心表情。
  • 「討好型人格」在英文中怎麼說?
    日前,劇集《聽見她說》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登上微博熱搜。該劇由趙薇執導,呈現了游離於公眾視野之外的女性境況。在最終集播出時,「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該劇總結了幾個討好型人格的常見表現,看看你佔幾條?❶ Being the first one to apologize.
  •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這部《我們無法成為野獸》教你處理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做一個沒有存在感時刻討好別人的便利貼很累吧。是時候看看這部劇甩掉身上便利貼的標籤了。這部劇就是《我們無法成為野獸》,聽名字就知道大概意思。兇猛、冷靜喜歡獨居,它們秉持著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和比其他生物強大的多的力量生存在這個世界,它們不需要其他動物的幫助,它們自己就能搞定一切。這在大自然中叫野獸在人類社會叫精英。
  • 討好型人格的 5 種表現,我竟然中了4個!
    那好吧別管我了習慣就好忍一忍就過去了我決定不了都是我的錯生活中,你是否也經常說這幾句話?總是委屈自己、悅納別人,或許你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討好型人格,就是一個人和每個人相處都要小心翼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迎合他人,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
  • 解析豆瓣9.0分《風平浪靜的閒暇》:論討好型人格,如何自我救贖
    當然這部劇不僅僅聚焦在討好型人格的悲慘生活上,還關注了討好型人格自我救贖的那一刻甚至那一整段時光。因此整部劇看下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凪勇敢說出自己需求以及拒絕別人的時候。這便也是整部劇的可貴之處,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人物的經歷、言行前後的變化,帶給我們啟示,引發我們對討好型人格的深層次思考。
  • 新晉脫口秀女段子手李雪琴成功拿下王建國了?
    今年脫口秀大會的熱度蠻高的,氧叔自己也跟著看了,昨天李雪琴和楊笠,雙雙上了熱搜,有一說一,今年李雪琴和楊笠難道不比王建國好笑嗎?比如李雪琴觀眾緣好,就是因為她總是看起來喪唧唧的,但是拿自己調侃卻絲毫不手軟,還大方:「我懷疑我的老闆,暗戀我。」
  • 李雪琴:那個向吳亦凡喊話的北大「最土女生」又火了
    「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兒,看這燈,多亮。」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李雪琴成為了一個既敏感又喜歡討好別人的人,明明才十幾歲,明明內心喪到極點,卻需要時刻照顧媽媽的情緒「討好型人格」。正如我這個朋友,討好型的人,對於周圍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
  • 脫口秀大會 我粉上了一本正經講段子的網紅李雪琴
    最早知道李雪琴,和吳亦凡有關。她的追星成功案例,讓多少粉絲酸成檸檬精。「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你看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 沒想到,這樣的喊話得到了偶像本人的回應。2019年1月9日,吳亦凡在社交平臺回應李雪琴:「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你看那燈,多亮。」 李雪琴火了。吾小朵好奇這個長相平平的女孩到底是什麼來頭。翻看資料以後發現了不得。
  • 五大表現判斷自己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大部分的談話內容已經記不得了,到現在只記得六神磊磊說的一段,他說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比方說座計程車喜歡和司機聊天誇車內整潔,車技好,網上買東西習慣喜歡給好評等等,當時就電到了我,看完之後我就開始反思是否我也是討好型人格。
  • 「逼瘋」李佳琦的金靖:討好型人格「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
    、習慣性自卑的「討好型人格」。討好的本質來源於一個人的低自尊。而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愛和關注度缺失」。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松子小的時候,父親總是把更多的關注和愛給了多病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