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曉茜
編輯 | 吳燕雨
「網絡電影不算電影,就是錄像。」這是2018年,毒眸寫網絡電影的文章下的留言。那時,「擦邊球 」「蹭IP」「渣特效」還是網絡電影較為顯著的標籤。
兩年過去,網絡電影在製作,成本、口碑、題材方面都進行了升級,過去的標籤和刻板印象逐漸不再適用。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網絡電影提質減量的一年,也是千萬以上分帳票房翻倍增長的一年,最終,有71部網絡電影分帳票房過千萬。在商業題材扎堆的當下,可喜的是,截至發稿,《中國飛俠》的票房已突破1500萬,這樣的現實題材作品也正在得到市場認可,新的題材紅利正在打開。
市場的升級還在繼續,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開始期待票房過億的作品。這對於行業而言,似乎是近乎於下一個分水嶺般的存在。「快則一年,慢則兩三年。」12月底,奇樹有魚創始人&CEO董冠傑在接受毒眸專訪時,預測了過億票房網絡電影的時間線。
奇樹有魚創始人&CEO 董冠傑
過去一年,奇樹有魚產出了30-40部網絡電影,題材多樣,內容多元,製作投入均超千萬,高質量的作品頻出。其中,《奇門遁甲》以5641萬的成績,成了網絡電影最新的票房天花板。
「我們想告訴行業,網絡電影是有更多可能性的。《奇門遁甲》是這個行業最主流的題材,但在製作上我們用了更高的要求去做,它基本上代表了2020年以來在網絡電影的主流題材裡的製作天花板;同時我們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創新題材的開發上,《中國飛俠》就是其中一個新的題材突破。」董冠傑說。
這離不開奇樹有魚在網絡電影多年的深耕。2015年,董冠傑二度創業,鎖定了當時剛剛起步的網絡電影市場,創立奇樹有魚。這家帶著網際網路產品思維和基因的公司,初心是生產面向用戶的網生內容。五年過去,網絡電影行業發生了巨變,奇樹有魚參與、見證,並推動了這一切。
不僅如此,其業務也從網絡電影,拓寬至分帳劇、短視頻等領域。在董冠傑的辦公室裡,一直掛著「不忘初心」的字畫——奇樹有魚只做2C的內容。
這種堅持也逐漸得到了驗證,經過了五年多的發展,網絡電影的用戶變多了,行業也越來越2C。而在新的變革期,用戶審美提升,觀影內容需求更高,網絡電影必須做出升級。
迭代背後是頭部公司從製作成本到內容、品質、題材等全方位的升級,而這種全面升級,在2021年還將持續下去。
院網融合加速
2020年12月10日,網絡電影《中國飛俠》在愛奇藝上線,這是一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奇樹有魚、星益新媒出品的現實題材影片。
影片關照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首度聚焦外賣員群體,主角李安全(許君聰 飾)是一位風雨無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北漂」外賣小哥。影片講述了他拼命為女兒籌集手術費期間,現實與信念抉擇之間笑中帶淚的故事。
通過這樣的主角設定,創作團隊試圖反映整個外賣員群體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9年底,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
在疫情籠罩下的2020年,外賣員和人們的距離被拉近了,影片中展現的職業生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如果將標籤換成「北漂」,則影片主角所代表的人群達到了2000萬,也可能在更大範圍內得到迴響。
《中國飛俠》劇照
影片上線第二日,在愛奇藝的最高熱度為6325,評分從8.1分穩定增長至8.9分,為站內2020年所有電影最高分,和院線電影票房冠軍《八佰》並列。目前,影片豆瓣評分6.2,是2020年8部豆瓣評分超6分的網絡電影之一。此外,影片連續6天登頂貓眼網絡電影熱度榜TOP1,愛奇藝電影榜和全站熱搜榜第一,抖音電影榜第二。
燈塔專業版統計,《中國飛俠》上線首周分帳票房就突破千萬。從熱度、口碑、票房等多個維度來看,還沒有一部現實題材網絡電影,在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上都達到這樣的高度,也讓該片被行業稱為「第一現實題材網絡電影」。
用網絡電影記錄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中國飛俠》也引起了行業內關注和主流媒體認可。其中,《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飛俠》寄託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期盼,那便是,為每一個平凡卻偉大的靈魂而歌,為每一個出手相助、見義勇為的事件而舞,人心,便是這天地間最公平的一桿秤。」
《中國飛俠》劇照
更重要的是,它的成績會帶動現實題材在網絡電影行業的討論度,也讓從業者看到題材創新的價值。
為此,董冠傑告訴毒眸,2021年奇樹有魚還會繼續加碼現實題材。「我們希望通過做一件事情讓大家知道,還是要大膽創新,雖然它可能有風險,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它和你做同質化電影的風險其實是差不多的。」
的確,網絡電影到了題材升級、拓寬邊界的時候。
從2014年網絡電影(當時簡稱「網大」)誕生開始,由於野蠻生長曾被貼上「粗製濫造」「打擦邊球」「低級趣味」還倆詞?的標籤。2014年愛奇藝「網大」分帳票房冠軍是《成人記2》,2015年是《山炮進城》,2016年則是《山炮進城2》,其共同特點是表達粗淺、製作成本低。
泥沙俱下的行業也迎來監管注意,2016-2017年期間,有上千部「網大」被下架。
早幾年,行業流量重心偏向動作、玄幻、奇幻類型。《2018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上新網絡電影的前臺播放量中,動作、懸疑、愛情、奇幻類影片的總佔比高達77.8%;那年網絡電影票房榜中,TOP20影片基本屬於動作、奇幻、懸疑類。
2018年網絡電影分帳票房TOP10
到了2019年,多家行業頭部公司也都意識到,原本的創作思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下市場的需求了。
董冠傑曾告訴毒眸,新的形勢下,奇樹有魚的內容戰略已經從此前的「奇觀想像力」加碼和調整為「傳承和動人」。「成立的時候,奇樹有魚主打『奇觀想像力』,現在內容調性更強一些,要做價值觀引領,有些東西不會做了,比如說,不會為了強調刺激用戶,做一些負面的怪獸片,現在要拍體現正能量和溫暖情感的。」
2019年,奇樹有魚拍攝了首部扶貧題材網絡電影《毛驢上樹》,該片是北京市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扶持項目。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憑藉內容創新和品質提升,被稱為第一主旋律網絡電影。
不過,現實題材始終是網絡電影裡比較缺乏的內容,票房佔比也沒有優勢。
2020年上半年,千萬分帳的網絡電影中,古裝奇幻題材高達22部,依然是票房主力,現實題材僅《我來自北京之過年好》和《瘋狂老爹》上榜,分帳票房分別為1179萬和1035萬。
在目前現實題材供給不足、成功先例還不多時,奇樹有魚的大膽嘗試,在某種意義上捅破了行業天花板。
回顧2020年,奇樹有魚整體項目類型多樣、內容多元,如現實題材影片《毛驢上樹2》、喜劇片《東北老炮兒》、軍旅題材《特工狂花》、玄幻新武俠題材的《武動乾坤》、現實喜劇《瘋狂老爹》、冒險動作片《牧野詭事之秦嶺龍窟》,多部影片在業內引起眾多討論,在引領創作風向、助力院網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
題材拓寬的同時,是整體製作水準的提升。
奇樹有魚這兩年專注內容精品化,減少產出,每年定量在30-40部,自研自製的項目居多,2020年單部影片投入成本都超過千萬。
其中,《中國飛俠》歷經十個月籌備,因疫情限制,在16天內拍攝完畢,「是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網絡電影以來,製片難度最大的一部片子」。
《奇門遁甲》投資超2000萬,在營銷上為行業提供了範本,同時開創了雙平臺分帳的模式,最終以5641萬的分帳票房,成了歷史分帳票房最高的網絡電影。過去一年,奇樹有魚共有11部影片分帳票房超過千萬。
網絡電影票房過億,還有多遠?
內容題材和製作水準的升級,讓網絡電影行業在2020年迎來了升級。但這種升級不只有內因,也有大環境的利好。
一場疫情,讓院線市場停擺。影院關門的178天裡,網絡電影乘風而上。燈塔專業版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網上線網絡電影391部,共38部分帳票房過千萬,超過了2019年全年。2020年全年,網絡電影TOP3票房均超4000萬。
不過,即便沒有疫情,院線市場的問題也會暴露。疫情之前,院線電影已經遇到了瓶頸,增速遠不及前幾年,一些弊端已經顯現。院線電影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增長緩慢了,到了2019年,觀影人次還在增長,但行業都知道後勁不足,如果沒有變革,大盤似乎已經沒有更大的空間了。
2019年全年觀影總人次則為17.27億,相比2018年的17.18億次,同比上漲不到1%;電影院和銀幕數的增長明顯不對等,前者增速遠高於後者,帶來的是影院上座率的降低,單個影院和銀幕產生的票房下降。藝恩電影智庫統計,2019年一季度,上座率約12.1%,同比下滑4.7個百分點。
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院線電影問題的暴露,渠道限制,新片無法上映, 但是,用戶觀看電影的需求一直存在,這給了網絡電影機會。
很多人以前是院線電影的用戶,現在轉移到了網絡電影市場。
CNNIC統計,2020年網絡視聽用戶規模突破9億,網民使用率95.8%;2020年3-6月,綜合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達到7.24億;智能電視用戶突破2億。
董冠傑告訴毒眸,「今年以來,整個網絡電影的用戶群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二線城市的佔比迅速在提升,現在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跟院線電影的用戶越來越接近,甚至是構成比院線電影更複雜一些。」
外部環境的變化為網絡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當然,網絡電影行業也接住了這次機遇,在內容質量、票房成績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截至12月中旬,2020年有71部網絡電影分帳票房過千萬,比2019年增長了一倍;據不完全統計,豆瓣評分過6分的影片也達到了8部。「網絡電影今年還是出了一些比較不錯的作品,也是這幾年大家整個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正好是到了這個點上,沒有疫情也會發生變化,但大家可能不會這麼明顯地感覺到。」 董冠傑說。
行業內部也在主動進化。早期製作一部網大成本只需要10萬-20萬元,到後來升級到80萬-100萬元,再到如今精品網大時期製作成本升到了500萬-1000萬元,甚至更高。內容上,也有《中國飛俠》《樹上有個好地方》《辛棄疾1162》等在主題表達上有閃光點的作品。
網絡電影的蓬勃發展,也刺激了傳統電影公司的神經,幾乎所有傳統電影公司,都紛紛進入,開始製作網絡電影。在「重啟·2020毒眸文娛大會」上,青崧影業創始人葉寧給2021的寄語則是,「大家會對網生電影刮目相看,會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毒眸此前關於「院網關係」的文章已經指出,線上早就已經不是電影收入的「補充」,而是形成互補的必不可少的一環,線上線上融合同步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蓬勃發展的網絡電影似乎到達了「爆發前夜」,但從票房上限來看,網絡電影仍不夠"出圈」。2020年,網絡電影票房榜首為《奇門遁甲》(5641萬),放眼於更大的蛋糕,票房過億的網絡電影,何時會出現呢?董冠傑認為,「快的話,2021年會出現。」
而在前往「過億票房」的路上,行業尚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網絡電影的分帳規則主要由愛優騰等平臺劃定,一般將影片分為S級、A級、B級、C級等不同級別,不同定級對應的單價不同。由於用戶和平臺屬性不同,各個視頻平臺對於網絡電影的分帳規則,都有自己的考量和要求,分帳公式也不相同。
董冠傑認為,隨著行業越來越成熟,視頻平臺一定會創新商業模式。現在各平臺對網絡電影的理解不一樣,分帳規則也不一樣,也許就在2021年,分帳規則將一致且透明,票房也將更加透明。
對於新的付費方式的想像,PVOD(超前付費點播)作為影視行業共同關注的方向,提供了想像空間。目前國內嘗試該模式的影片多為文藝片或中小成本電影,如《春潮》《春江水暖》等,《徵途》則是少有的視效大片。
時至年底,網絡電影也開始嘗試PVOD模式。12月30日,運動喜劇網絡電影《陳翔六點半之民間高手》上線,這是首部在愛奇藝以PVOD模式上線的網絡電影,愛奇藝站內歷史最高熱度為6060。
《陳翔六點半之民間高手》劇照
「PVOD模式是機會所在,即買票模式,行業將向前跨一大步,明年奇樹有魚肯定會做這個收入模式的網絡電影。」董冠傑說。
伴隨著付費方式的探索和行業的自我升級,票房破億的網絡電影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
只做2C內容
將時間拉回到奇樹有魚成立之初,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家有些不一樣的公司。
2015年之前,董冠傑的從業經歷都聚焦在網際網路和社交領域,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的來臨,董冠傑賣掉創業多年的公司,轉身進入網絡電影行業。
轉型基於董冠傑的判斷——網際網路行業正從流量時代走向內容時代,未來的競爭的核心是對用戶時長的搶奪。在他看來,PC時代的核心是流量,像百度、360等能夠掌控終端的公司迅速崛起;移動網際網路的核心變成了內容,在這個需要大量網生內容的時代,每個人的手機上裝了大量的應用,很難有一個APP可以統治一切,流量就不靈了。
內容經濟的實質是注意力經濟,董冠傑堅定看好2C內容的發展前景。「奇樹有魚的業務關鍵詞是網際網路、用戶端付費、視頻內容。2015年,只有網絡電影這個小行業是滿足這幾個關鍵詞的,那我們就先幹這個。」
所以,奇樹有魚從來都不是一家網絡電影公司,而更像是一家網際網路內容公司。有任何符合其產品邏輯的內容形態出現,他們都會抓住風口。「可能我們就沒有定勢思維,反而有可能能撞出一些新的東西出來。」董冠傑說。
成為製作、出品、宣發三位一體的頭部網絡電影公司後,等待票房過億網絡電影出現的過程中,奇樹有魚也逐步抓住內容行業的趨勢,開拓了兩個新業務——分帳劇和音樂短視頻MCN,並在新的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8年4月,愛奇藝宣布升級網劇分帳模式,分帳比例由原來的5:5變為3:7,還將在移動端專門成立一個網劇頻道,給合作方增設內容出口。但整體來說,沒有很多數據可供參考,分帳劇的商業前景仍不明朗。
思考過後,奇樹有魚決定試水「分帳劇」這個新的內容品類。此前製作多部高票房網絡電影的經驗,對分帳劇業務具備借鑑意義。「以前積累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復用的,只是需要一些新的思維方式而已。」董冠傑說。
基於公司對分帳劇用戶群體的分析和觀察,奇樹有魚布局甜寵、懸疑賽道,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2020年,奇樹有魚出品了第一部刑偵懸疑題材的分帳劇《兇案現場》,分帳票房達到2800萬,位列2020年愛奇藝分帳短劇票房榜首,投資回報率超過200%。董冠傑告訴毒眸,「我們當時判斷,刑偵題材有特殊性,它是強情節、極致刺激、快速節奏,這特別符合用戶付費的需求。」
除了懸疑題材,奇樹有魚還出品了古裝奇幻甜寵劇《親愛的藥王大人》,這是愛奇藝雲騰計劃中的一部作品,分帳票房也超過了2000萬。
從今年的市場行情來看,一方面,分帳劇圈層題材精細化,短劇集強勢突圍。愛奇藝聯合雲合數據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分帳劇題材上,古裝懸疑和青春家庭是2020年分帳劇中有效播放量最高的兩個類型;劇集部數較去年基本持平,24集以下體量正在成為新趨勢。
另一方面,劇集市場越來越2C了。
付費超前點播成為常態,《新京報》報導,自2019年暑期檔劇集《陳情令》開啟「超前點播」以來,有超過40部劇集,開啟了「付費超前點播」模式。該報導也放出了問卷調查結果,四成用戶更願意為優質的內容付費.
愛奇藝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沉默的真相》收官,已有超過6800萬愛奇藝VIP會員收看「迷霧劇場」內容,同時在國內社交平臺創造了超過460個熱搜話題,豆瓣均分超8分。
這些劇集市場的創作趨勢也印證了董冠傑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董冠傑也指出,「現在的分帳劇市場,相當於2018年的網絡電影市場,大家看到一些方向,但是還沒有真正形成有效迭代的方法論。」
2021年,他們在分帳劇賽道內容矩陣還將持續升級,懸疑和甜寵仍然是奇樹有魚的重點方向。比如《兇案現場2》將包含刑偵懸疑色彩和女性犯罪元素、《住在我對面的小哥哥》則是都市甜寵風格等等。
音樂短視頻的想像力
如果說分帳劇和網絡電影的商業模式還有共同之處,屬於比較平常的業務拓展,那麼入局MCN,做音樂短視頻,就是一次轉向幅度較大的新業務探索。
2019年,短視頻行業如火如荼。《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首次超過長視頻;智研諮詢的報告顯示,2019年短視頻行業規模達到千億元,預計到2021年,短視頻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兩千億。
2019年8月,考慮搶奪用戶時長的必要性,奇樹有魚開始做短視頻MCN「發力人」。董冠傑告訴毒眸,「第一,短視頻雖然不是說用戶直接付費看的,但是用戶看了以後,它產生了直接或者間接的價值,也是需要去布局的;再說,短視頻佔據了用戶的大量時間,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布局的一個行業。」
奇樹有魚也經歷了快速試錯期,最初,他們沿用以往MCN行業的經驗,大量籤約達人,涉及劇情、美食等各個垂類,兩個月後,仍然沒有起色,他們就解散了籤約達人。
董冠傑總結道,籤約達人、做綜合品類MCN,純屬燒錢,沒有完成商業閉環。「左手花錢籤內容,右手想辦法通過廣告變現,但這些內容是綜合類的,變現能力不是最優質的,因為不是所有品類都能變現,找來的客戶匹配不上,商業化效率很低,與此同時又不斷提升成本,(收益和成本)慢慢倒掛,現在MCN死掉都是這個原因。」
他們發現,團隊內有足夠懂音樂的人才,經過深入的思考之後,決定在音樂這一垂類上繼續深耕,且不再籤約達人,只進行自主孵化。
一個可能不太為人所知的故事是,早在門戶時代,董冠傑擔任新浪做UC事業部總監期間,要從海量UGC中篩選優質內容,由此他一手挖掘了多首爆紅的網絡歌曲,其中包括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對內容的研判能力,是他能在多個賽道上走得更遠的核心能力。
「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內容形成自己的商業閉環,所以才選了音樂品類:一是內容上我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以相對低的成本做好內容,爆款數量多,總成本就降下來了;二是我們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進行迭代,能形成賺錢的模式。一旦商業模式形成正循環,就可以擴大。」董冠傑說。
一年多的時間裡,「發力人」MCN孵化了幾十位頭部音樂人,包括丫蛋蛋、夏了個天吶、林一、七夕等紅人。如今,「發力人」在抖音快手雙平臺積累粉絲1.5億、短視頻總播放量200億、點讚量破5億。
「發力人」部分音樂作品
具體到內容方面,「發力人」製造了多首抖音神曲。丫蛋蛋翻唱的《大田後生仔》成為年度現象級翻唱案例,位列網易雲音樂新歌榜、飆升榜、熱歌榜的榜首。此外,《後來遇見他》《海底》《單戀一枝花》《灰姑娘》也成為音樂平臺和短視頻熱門歌曲。
之所以爆款頻率高,是因為奇樹有魚復用了其在內容層面感知用戶需求、總結方法論的能力。
「方法論是一樣的,就是捕捉用戶需求進行專業化的方法論的拆分。《大田後生仔》本來並不火,我們改編以後它就火了。能get到用戶的喜好,這點很重要,也是我們三個團隊共同的特點。」董冠傑透露,目前公司的六成收入來自於網絡電影,分帳劇和短視頻板塊各自貢獻兩成收入,明年短視頻貢獻的收入比例將會增加。
在奇樹有魚的架構裡,短視頻、網絡電影、分帳劇三大部門皆是獨立發展。不過,短視頻為網絡電影提供了營銷和宣發上的助力。如《中國飛俠》的同名主題曲、《奇門遁甲》的主題曲《道》,皆由旗下音樂達人創作,在短視頻平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原創音樂)給電影帶來了一些喜歡這首歌的用戶,同時在電影裡聽到這首歌,他們覺得好聽就會問,彈幕上就能看到答案,(用戶)就去搜,就變成了我們音樂的粉絲了。」董冠傑說。
隨著其業務輻射至各個文本,並在不同渠道上展露風貌,奇樹有魚這家公司,逐漸證明了他們最初的判斷。早在2016年,董冠傑就曾在公開發言中提出,網絡和院線都只是渠道,並且都將成為主流市場。如今,這個判斷正在變成現實。
「做一家2C的網際網路內容公司」這個想法或許在一開始會遇到阻力,也會遇到質疑,但隨著團隊內容能力的提升、對產業的理解深入 ,加上行業整體逐漸升級,2C的思維將會被更多從業者驗證,也可能成為網生內容行業的主流。
董冠傑說,「這個行業裡可能很多人覺得網絡電影在鄙視鏈底端,我也不覺得現在大家的看法就一定代表了未來,很多事情是慢慢做出來的,你不能只看結果,還是要看過程的,一點一點打怪升級,是很重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