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易遙的悲傷是最大的悲傷?你怕是沒看懂影片
原創|雲影說電影
如果問18年哪一部電影引起了社會上對青少年的關注,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小四的《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視劇延續了郭敬明特有的風格:矯情誇大卻又折射現實。《悲傷逆流成河》易遙的悲傷是最大的悲傷?你怕是沒看懂郭敬明。
由郭敬明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改編,落落執導的電影,在情節的處理上做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即便刪減了很多的黑暗情節,這部電影依舊把見不得光的校園凌霸事件赤裸裸地擺在了大眾的眼前。即使是落落執導,但主角依舊沒有改變她們從一出生就註定的悲劇。將這部作品搬到大眾的目光中,僅此是為了讓觀眾看到主角的悲傷嗎?小編認為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每一個人的悲傷。
例如,觀眾們咬牙切齒的唐小米,她並非只是施暴者。當影片進入到一半時,易遙看到她被欺凌的全過程的場景,這便讓我們知道了唐小米的過往。她為何會轉校,她為何會懂得運用施暴者的計謀,都在這一刻有了答案。有人會說:「作為被施暴者她是不幸的,但是這不是唐小米變成施暴者的理由。」可悲的我們總是站在道德的最高點去評價。所以,擁有大智慧的作者便在主角易遙的身上埋藏了唐小米為何會變成施暴者的答案。
除去唐小米,顧森湘姐弟亦是悲劇的化身。即便顧森湘是小四筆下的完美人物,依舊被他毫無憐惜的寫成死亡。如果說易遙受欺凌的開始是故事的開端,那麼顧森湘的死亡無疑是故事的高潮。小四用顧森湘的美好和悲劇結局形成強大的對比,呈現給我們最為猛烈的悲涼。
而作為男主角的齊銘,還未看清事情的過程,就被迫接受了發生的一切。齊銘看到變化後的易遙,看到顧森湘的死亡,這一幕幕現實的血腥慢慢地侵蝕著他的神經,他再也無法做到如同往常的淡定。悲劇來源於他,可是,他又做錯了什麼?難道是因為她的優秀嗎?齊銘的悲傷,又怎會比易遙的少。
這般比較,幾乎劇裡的每個人都充滿了可悲。主角的悲傷程度不分仲伯。影片的整個氛圍都被壓抑的氛圍所籠罩。而在這壓抑的氛圍下,我認為最大的悲傷者是旁觀者。莫說這是因為我無法比較五個主角悲傷的程度,而找的託詞。你且想想,影劇中的那些嘲諷者,旁觀者,他們做了什麼?若把唐小米的計劃比作諸葛的草船借箭,他們便是不可缺少的「東風」。在易遙受害的過程中,他們是「天時、地利、人和」中不可缺少的「人和」。他們是易遙事件的推波助瀾者,也是故事開始的製造者,我更覺得他們是最大的悲傷者。他們的悲傷在於他們的不自知,在於他們的不明智,在於他們最後都不明白易遙為何要說他們是殺人兇手。
他們在唐小米的計劃中做了她的左膀右臂,成為殺害易遙的直接兇手,可他們每一個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不自知;他們在整個事件中看不出來易遙受欺凌的原因,看不清事情的本質,這便是他們的不明智;更最後,易遙說:「你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多惡毒。」時,他們還不知為何。小聲的辯解,無聲的冷笑,麻木的雙眼,以及困惑的神態,都在證明著他們是時代的悲傷,是善良的眼睛閉上時的悲涼,更是這部劇最大的悲劇。最終,在這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旁觀者變成了施暴者,看客變成悲劇的承載者。《悲傷逆流成河》易遙的悲傷是最大的悲傷?你怕是沒看懂影片。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