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讀娛」(ID:yiqiduyu),作者:林不二子,36氪經授權發布。
把樂隊概念做到熱門,肯定是對音樂市場有益的事情。因為它至少能夠為未來培育市場,讓年輕人意識到玩音樂做樂隊是酷的,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歡音樂,愛上音樂,這樣我們市場的音樂審美水平就有可能逐漸提高,從而實現未來的樂隊綜藝裡,人們不僅喜歡玩樂隊的人,同樣也能欣賞他們或實驗或創新的音樂作品。
花兒樂隊重組了,主唱不是大張偉。大張偉的市場影響力,再加上樂隊成員之間難以對外言說的「隱秘」,這一消息可想而知地衝上了微博熱搜。
而就在人們關注大張偉「被踢出樂隊」的幾日前,樂華娛樂也宣布了一個新動作,其與夢想青春學園聯手啟動2020樂華·夢想偶像樂隊全球招募,目標針對16-23歲有樂器基礎的年輕人,挖掘偶像樂隊成員。
一個是打造偶像樂隊,一個是老樂隊重組,看似沒什麼關聯的兩條消息,其相通之處就在於人們對於「樂隊」的關注。在大量樂隊綜藝炒熱市場,一部分樂隊成員也能做流量生意後,「樂隊」形式好像真的成了招人喜歡的小姑娘,而這也讓讀娛君關心,「樂隊」真的能夠成為下一階段抓住市場注意力的好標的嗎?
去年《樂隊的夏天》將樂隊的熱度推向高峰,隨後一系列樂隊綜藝連番上場,從去年的《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到今年的《明日之子樂團季》《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多個平臺都把目光聚焦到樂隊上,讓玩樂隊的人感受到了大眾的愛。
不過這份愛,毫無疑問是一種「偏愛」。
儘管因為《樂隊的夏天》,新褲子、刺蝟樂隊、盤尼西林、click#15、九連真人等樂隊,都在大眾市場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實際上人們記住的還是那些玩樂隊的人。霸佔熱搜時,新褲子彭磊的表情包出現在各種場景,刺蝟樂隊子健一出鏡最先關注的就是他洗沒洗澡,而盤尼西林的小樂則是討打對象。
可以說,綜藝節目確實讓大眾看到了樂隊,聽到了他們的作品,不過真讓人愛上的還是樂隊人的梗,和他們的人格魅力。
比如今年《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最先被市場關注到的是說出「條言條語」的五條人,他們表演的作品很難說真正擊中了多少人的心聲,反倒是直率的行為和出乎意料的言語,才讓大家拼命想要復活五條人,並且把這組音樂人送上熱搜。
而這也正是讀娛君所說的「偏愛」,人們雖然因為樂隊綜藝看到了樂隊,但他們的音樂作品並不是被關注的對象。當初節目中以黑馬之姿出現的九連真人,其代表作品《莫欺少年窮》擁有了極大關注量,網易雲音樂上的評論數達到了1.2萬,但其在今年新出的兩首demo評論數卻只有1、2千,這個數字上的差別就說明了綜藝觀眾真正的關注點。
做樂隊的人,最希望的結果肯定是人火歌也火,畢竟音樂作品才是他們最重要的成果,就像蔡維澤已經用《明日之子》吸引了個人粉絲後,還要與樂隊夥伴參與《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那樣,為的就是樂隊和樂隊的作品被更多人知道並認可,不過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在一批樂隊綜藝吸引了大眾目光後,樂隊火得終究只能是人。
可能也是想明白了這件事,才有了樂華做偶像樂隊的行為。作為一個主要輸出偶像的娛樂公司,如何能夠讓自家旗下的藝人更高效地贏得市場,是他們最常思考的命題,而就在樂隊形式越來越吸引年輕人目光的趨勢下,偶像化的樂隊確實有可能搭上便車。
《明日之子樂團季》的出現,也是同樣的道理。從節目模式上來看,《明日之子樂團季》與去年《我們的樂隊》幾乎沒有差別,都是會樂器的年輕人們聚在一起,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組建樂隊,而其能夠比《我們的樂隊》有更高的關注度,原因可能是節目品牌本身的就直指偶像,能夠在初期就吸引到飯偶像的粉絲群體,以及節目組更懂年輕化綜藝製作的要點。
《我們的樂隊》的糊,在去年我們就曾分析過,一個是製作方遠景影視對音樂本身沒有足夠的尊重,一個就是不懂選秀的奧妙,沒能把握好好樂隊人的魅力與選秀元素的平衡,而《明日之子樂團季》,在連續幾年都能輸出優質單人偶像的情況下,轉身做一手樂隊綜藝就在情理之中。
既然樂隊火的是人,那麼,我們就可以藉助這一形式來放大人的魅力,從而孵化出偶像(包括音樂人偶像)。
這本身也是緩解市場審美疲勞的一個思路。
要知道,在2018這個偶像元年之後,偶像選秀綜藝快速地失去了市場的關注,因而今年偶像類綜藝多多少少都有了一定的調整,但無論是《創造營2020》還是《青春有你2》,他們的市場熱度都低於《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其中就是市場對於原本偶像選秀模式的審美出現疲勞,《乘風破浪的姐姐》通過變更選秀人物屬性這一特徵打破了疲勞,而《明日之子樂團季》,則在通過改變題材來給觀眾帶來新觀感。
隨著好內容的不斷產出,觀眾的觀看標準在不斷提高,不能帶來新鮮感、刺激感的內容,很難再對當下的觀眾產生吸引力,這是每一個綜藝品牌越來越需要關注的一點。六七年前,綜藝品牌要到第四、五季才出現的審美疲勞,如今做到第三季就難逃這一挑戰,因而在去年颳起樂隊風後,今年我們看到了更多不同「樂隊」玩法的綜藝,就是把樂隊這一新元素想辦法融入到內容中。
從目前的表現來說,樂隊這一形式確實有可能成為抓住年輕人眼球的鉤子,畢竟組樂隊的過程、創作的過程,都是人和人的磨合,這些過程的呈現很容易讓人「磕起cp」,這也是當下年輕人觀看娛樂內容最喜歡做的事之一。
那麼,這對於真正做音樂玩樂隊的人來說,會是一個機會嗎?
在讀娛君看來,這個問題很可能不會有圓滿的答案。今年《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雖然找來了更多年輕的樂隊,展現更豐富的音樂風格,是延續了尊重樂隊尊重音樂這一理念的行為,但似乎節目觀感不如上一季好看了,尤其是如果沒有了五條人的存在,這也是讀娛君身邊多位朋友的第一感受。
而這也是樂隊節目難以抉擇的一點。如果把舞臺更多交給音樂,或者沒能放大音樂人的人格魅力,那麼節目就很難吸引到非重度音樂愛好者,但如果娛樂效果拉滿了,音樂就難免被放到第二位甚至更靠後,讓其變為一檔音樂人的脫口秀。這個平衡點太難把握,樂隊人要想在節目中有實際的收穫,大概還是靠自己而非作品,只能先拿到人氣再說了。
不過,這一兩年把樂隊概念做到熱門,仍然是對音樂市場有益的事情。因為它至少能夠為未來培育市場,讓年輕人意識到玩音樂做樂隊是酷的,吸引更多年輕人早早地喜歡上音樂,愛上音樂,這樣我們市場的音樂審美水平就有可能逐漸提高,從而實現未來的樂隊綜藝裡,人們不僅喜歡玩樂隊的人,同樣也能欣賞他們或實驗或創新的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