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間諜」鄭國,用10年為秦國修鄭國渠,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2020-12-26 騰訊網

修建鄭國渠本來是韓國派「間諜」鄭國進行的一個「疲秦自保」、「多活幾年」的陰謀。結果適得其反,陰謀變陽謀,這項巨大的灌溉渠工程,為秦朝滅韓乃至滅其它五國都帶來很大作用。

戰國末年,東周列國走向大一統的趨勢已成,國力強大的秦國正在實施著這個宏偉計劃。韓國將是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第一個犧牲品。

即位27年的韓桓惠王經過上黨之戰等一系列慘敗的戰役,眼睜睜看著韓國的大量城池一個個被秦收入囊中。他望著風雨飄搖的韓國憂心忡忡,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了個轉移秦國精力的「高見」。他讓水利工程師鄭國到秦國遊說,誘導秦國把人力、物力、財力都投資到挖渠上。

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繼位的第一年,秦相呂不韋任用鄭國為修渠總工程師,發動千萬勞動人民開始修建這項世界級的大工程。民工們從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裡的涇河北岸開始,開鑿出一條引涇水東注洛水的 300 餘裡的大渠。

當工程正在浩浩蕩蕩進行時,秦國朝廷覺察不對勁,經過調查原來是秦國的疲秦之計,是韓桓惠王給秦國下的套,秦國宗室及大臣們上奏秦王嬴政,非要把韓國的鄭國給咔嚓了不可。

鄭國做間諜很外行,修渠很內行,他可是韓國的一流的水利專家。他理直氣壯地向秦王解釋說:當初我是韓國派來間諜,可這水渠修成,韓國不過多活兩年,秦國卻能沃野千裡,一統天下,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恤志》)。

嬴政非常認同鄭國,的確是這個理,鄭國修渠的確利國利民利千秋。就釋放了他,讓官(修渠官員)照做,錢照花,渠照修。歷經十年,大功告成,秦王感念其功,遂命名為鄭國渠。鄭國渠的作用也充分的體現了出來。那麼,它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鄭國渠對秦國的具體作用。

鄭國渠引清峪河、蝕峪河等之水入渠,又巧妙地連通了涇河和洛水。讓所經河水,匯聚鄭國渠。如此一來,關中平原形成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灌溉農田四萬多公頃。從此,關中再無旱田,就連河流下遊的貧瘠土地也變成了沃土。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鄭國渠為秦國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物資,關中成為天下糧倉,人稱「天府之國」、「八百裡秦川」。秦國變得更加強大,為下一步滅六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鄭國渠完工6年後,秦國滅韓,15年後六國全部被滅,秦統一天下。

第二、鄭國渠也是利韓的。

鄭國渠本來就是想拖垮秦國的,讓秦國要麼修成闌尾渠,要麼大筆揮霍把秦國修窮。鄭國渠寬度達15到25米之間,深度八九不離十米,加上北方天氣較寒冷,土地幹硬,又是在山嶺間開鑿,再加上途中需建水利工程設施等等,光開挖的土方量就多的不可估量,全部天然人力開溝挖土、開山鑿石、分流攔截所經水流,建壩抬高水位……,所以修建難度和工程量之大不亞於萬裡長城,修建中所用人員多達幾十幾萬人。關鍵是鄭國修渠動機不純,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不過,間諜事發後,鄭國修渠就精打細算了。可儘管如此,秦國還是耗費很大的物力,人力,財力。根本無暇、無力顧及韓國,為韓國延命十幾年。

三、鄭國渠對秦國民眾的作用。

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鄭國灌溉了良田萬頃,還把鹽鹼地變成了沃土,在農田灌溉技術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與此同時,修建該渠時,秦國由戰爭狀態變成了生產狀態。使秦國沒有財力和精力修渠期間無力發動戰爭,人民穩定了生產,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經濟條件。避免了因為戰爭而妻離子散,身死疆場。

四、鄭國渠對後世尤其是今天的作用。

鄭國渠開引涇灌溉之先河,該工程功在當時,利在千秋,澤被後世,對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秦朝之後,歷代修渠者或借鑑或完善,修築了鄭國渠的各種升級版。在此完善著水利設施有,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渠道。

即使現代,鄭國渠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遺址,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民國時期在它的遺址上,又修築了涇惠渠。

那是民國十八年(1929年),陝西關中這個富庶之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這場導致波及80個縣,足足有數年嚴重欠收,餓殍遍野。

燃眉之急,怎麼辦?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決心效法鄭國、白公,振興關中水利,救父老鄉親於倒懸。他決定引涇救災,組成了修渠的專家團隊,修建利國利民的涇惠渠。

涇惠渠於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千名民工在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汗水揮灑,歷時2年完工。該渠以引水量16立方米/秒的速度,可灌溉60萬畝田地。

鄭國的鄭國渠幫了韓國,幫了秦國,也幫了後世,其歷史意義、現實作用巨大。

相關焦點

  • 韓國「間諜」鄭國,為秦國修的鄭國渠,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修建鄭國渠本來是韓國派「間諜」鄭國進行的一個「疲秦自保」、「多活幾年」的陰謀。結果適得其反,陰謀變陽謀,這項巨大的灌溉渠工程,為秦朝滅韓乃至滅其它五國都帶來很大作用。戰國末年,東周列國走向大一統的趨勢已成,國力強大的秦國正在實施著這個宏偉計劃。韓國將是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第一個犧牲品。
  • 鄭國: 疲秦終成鄭國渠
    鄭國在前,白渠在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漢代民謠。民謠真實地記載了鄭國渠、白公渠將關中變為沃野,給秦漢兩代的關中人民帶來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但它說的僅是秦漢兩代的景況,實則在後來歷史的長河中,鄭國渠支撐起了漢唐兩個朝代的繁榮和強盛。民謠中的鄭國,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鄭國渠的傳奇,一條包藏陰謀的水渠如何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大功?
    就在三年前,秦相呂不韋領兵攻滅了東周君之國,還派蒙驁一口氣打到韓國,韓國無力對抗,只得獻地請和。失去了東周國作屏障,韓國直接擋在了秦國東出的大門口,韓桓惠王天天如坐針氈,苦思冥想,最終想出了一道妙計:讓敵人變得和自己一樣弱雞,就能迎來太平。但是讓誰用什麼理由去把秦國拖垮呢?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秦始皇嬴政上位之時,秦國的實力已經超過其他六國。而被秦、魏、齊、楚包圍的韓國,則是七國裡實力最弱的,隨時有被秦國吞併的危險。在這種情勢之下,韓桓惠王沒有將希望寄託到變法圖強上,而是派鄭國去秦國修渠,妄想疲秦弱秦。
  • 鄭國渠 | 原是韓疲秦之計,卻為秦築萬世之功
    秦國又在昭襄王時期就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方針, 韓國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46年的鄭國渠修建,面對秦國進攻就有19次。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著……面對強敵,為求自保,一項絕密的疲秦之計在韓國醞釀而出——讓秦國轉移注意力,大搞農田水利的基礎建設,從內部削弱秦國實力,達到阻其東出的終極目的。經過嚴格篩選,這項光榮而神聖的使命落到了鄭國肩上。
  •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間諜,卻開創曠世工程,從而名垂青史
    一方面,韓國緊挨著秦國,並且處於秦國東出的要道上,類似於釘子戶;另一方面,韓國的實力太菜,如果把戰國七雄比作同班同學,韓國就是學習最差的一個,也就是所謂的學渣,根據優勝劣汰的原則,韓國肯定第一個被踢出局。只要腦子不進水,都不想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韓國肯定也不想被秦國沒掉。
  • 秦始皇發現列國間諜欲殺之,卻被此人一句話逗樂了!
    韓國由於距離秦國最近,時常受到秦國的侵擾,此前丟失的上黨之地使韓國處境雪上加霜。在位的韓桓王心急如焚,因為呂不韋主政的秦國迅速穩定下來,相信很快就會東進,首當其衝的正是韓國。但是韓桓王缺乏戰略眼光,對韓非的變法提議拒絕採納,反而想出了一條疲秦之策,給秦國修建一條河渠空耗秦國國力。
  • 一場巨大的陰謀,一位韓國的臥底,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強助攻
    實在沒法子了,人家秦國通過變法強大了,韓王安尋思著自己也得這麼辦,他完全複製粘貼了秦國模式。秦國變法用的是法家的商鞅,韓王安也啟用了一位名字叫做申不害的法家的人。這個申不害注重的卻不是實幹而是權謀,在他主政的二十幾年間,韓國被搞得烏煙瘴氣不說,還頻發昏招。
  • 大秦賦:韓國「妙計安秦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韓國更是身不由己地捲入這場大戰,非但全部丟了上黨、野王邑等黃河北岸的要塞險地,連黃河南岸的水陸要道也被秦國全部佔領。水利大家——鄭國韓王與西周君的算盤打得很嗨,可是世事難料。在九萬王師還在洛陽靜靜等待,十萬秦軍已風馳電摯繞過洛陽,攻下韓國兩城,並殲滅四萬韓國守軍。
  • 《大秦賦》韓王為弱秦派鄭國入秦修渠,解一時之憂得長久禍患
    秦王嬴政剛即位,秦軍伐魏斬首三萬,韓王憂心,面對公子韓非提出變法圖強的建議,韓王置之不理,最終想出派人入秦興修水利讓秦國勞民傷財的辦法,以為妙計。鄭國入秦見李斯,李斯一眼看出韓王包藏禍心,但想到大渠建成秦國再無後顧之憂,李斯答應幫忙。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前375年,韓哀侯在位期間,韓國打了一次漂亮的「閃電戰」,十五萬韓國大軍攻入鄭國,一舉佔領鄭國首都新鄭,速戰速決滅亡了鄭國。韓國隨即遷都新鄭。通過兼併和消化韓國地盤大增,實力大漲,也在戰國站穩了腳跟。韓國滅亡鄭國後,三晉形勢圖前362年,韓昭侯即位後,開始富國強兵,任用法家學士申不害主持變法。「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
  • 韓國為何建議秦國修建鄭國渠
    西安在關中平原是比較熱和乾旱的,當時在秦國旁邊有個小國叫韓國,因為韓國地域很小,四周被其他國家包圍,很難發展。 他為了拖慢秦國的發展,就想了一個壞主意,派了一個水利專家叫做鄭國,去勸說秦始皇:秦國所處的位置比較乾旱,土地不肥沃,會影響秦國的生產力,所以建議他造一條人工河流引水
  • 這個「間諜」故事將搬上銀幕,涇陽歷史大劇完稿送審!
    客觀真實、記錄身邊發生的一切 《鄭國與鄭國渠》 日前,由中國作協會員張志擴創作的歷史大劇《鄭國與鄭國渠》劇本已正式完稿。該劇被評為2019年度陝西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 秦國之所以最後能實現統一,和下面這些人才的任用息息相關
    秦穆公之前就聽說過百裡奚的大名,於是就用按奴隸的價格,即五張黑羊皮,從楚人手中悄悄地換回了百裡奚,直接拜為大夫,人稱「五羖大夫」。百裡奚感念秦穆公知遇之恩,相秦七年裡,「謀無不當,舉必有功」,是當時秦國稱霸的頭號功臣。制霸西戎——姬由余如果說百裡奚對秦國最大的助力是教化治國的話,那由余就是秦國開疆拓土最大的助力了。
  •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據兩位,為何會敗給秦國?三個方面為你解答!
    我們也都知道秦國統一六國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趙國就是秦國的頭號強敵。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打的不僅是人力,打的更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即便是「戰國四大名將」趙國與秦國同樣都是佔據兩位,但趙國的國力沒有秦國強悍。最說有六國合縱聯軍,但是六國君主各懷鬼心誰也不真正的出力,到頭來的結果只是勞民傷財,而對於秦國根本就起不了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