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剛即位,秦軍伐魏斬首三萬,韓王憂心,面對公子韓非提出變法圖強的建議,韓王置之不理,最終想出派人入秦興修水利讓秦國勞民傷財的辦法,以為妙計。
鄭國入秦見李斯,李斯一眼看出韓王包藏禍心,但想到大渠建成秦國再無後顧之憂,李斯答應幫忙。鄭國在宴會上講了自己修渠的想法,呂不韋派人徵詢李冰的意見,得知修渠有利以後呂不韋讓鄭國開始修渠。秦王親自視察修渠進展,並處置了阻礙修渠的封主家臣。
秦國確實在修渠事務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想到渠成將為秦國帶來更多肥沃土地,生產更多糧食,秦國上下一心,韓王自認為給韓國贏得了安寧。等到呂不韋被罷相時,渠已經快要完工,韓王開始坐不住派使者入秦找到鄭國,以他家人性命要挾要他毀渠。鄭國拒絕,鄭國和韓使被抓,秦王以合族治罪的理由包庇鄭國,希望他繼續修渠直至完工。
大渠開通以後,秦王下詔賜名「鄭國渠」,明知對方入秦修渠意圖不軌,得知有利以後讓鄭國修渠,甚至為包庇鄭國不惜得罪宗室,渠成以鄭國之名命名以示褒揚,秦王的胸襟和韓王相比立見高下。
秦王派姚賈入齊禁絕銅鐵入趙,使韓趙魏三國私鑄成風最終導致糧荒,最終韓魏趙流民入秦,秦國一下子新增了80萬新秦人。
有水利有土地,有民眾耕種,秦國滅六國再無後顧之憂,而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意圖削弱敵國國力換取短時內的苟且偷生,而不顧修渠以後給對方帶來的長久好處,作為國君韓王如此短見,韓國首先亡國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