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哪有真正的寬鬆世代

2021-02-11 水母Jellyfish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蛋堡的歌,

也是紀錄片《街舞狂潮》的主題曲。

宮藤官九郎在《寬鬆世代又如何》裡的某一集裡,讓相差近四十歲的兩代人面對面坐下來。

果不其然,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


老一輩嫌對面的「寬鬆世代」優柔寡斷、沒有禮貌也沒有魄力;

小一輩則覺得「團塊世代」壓迫性太強,老了卻仍然固執著。


場面好笑又熟悉,看完覺得,東亞人民果然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喜歡把人按世代劃分,無疑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化稿,叫《臺灣「草莓族」的影像紀錄》,描繪的是一群拍紀錄片的臺灣年輕人。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大陸的「90後」剛到上大學的年代,「80後」還是活躍在大眾視野的新鮮人。這群人在臺灣的代號是「七年級生」。在文章一開頭,我難免俗地做了一番名詞解釋:

出生於民國七十年代,童年適逢臺灣解嚴,少年時代伴隨著臺灣經濟騰飛,這批「七年級生」被臺灣媒體貼上「草莓族」的標籤——意指他們如草莓一樣外表光鮮亮麗,但是抗打壓能力極差。大多數「七年級生」都不喜歡這種帶有貶義色彩的稱呼。與正在尋求重新定義的大陸「80後」一樣,臺灣的「草莓族」也正在通過種種途徑找尋個體與社會間的呼應。

轉眼六年多過去,當時採訪的兩個28歲的導演,一個隔年就拿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另一個當了爹,天天在facebook上曬娃。

兩個人都早已過了30歲,事業和生活的軌跡似乎和上一個世代的人沒什麼太大不同。

更年輕的一代已經崛起,無論是「80後」、還是「草莓族」,都不再是叛逆、軟弱沒有擔當的代表。

然而箭頭轉向所指的「90後」,也並不是一個能被簡單概括的群體啊。

上大學的時候,一次去K歌,一同去的朋友指著茶几說:要是有90後,早就站在上面跳起來了。

後來有了關係很好的90後學弟學妹,卻沒有太深刻體會過這種代際的差異。

他們也許比我們早幾年習慣用ipad加藍牙鍵盤記課堂筆記,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在KTV裡跳上桌子載歌載舞。他們可能比我們早幾年接觸到網際網路,但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網癮少年。80後愛看的村上春樹,也繼續溫暖他們。


村上春樹並不是安慰過我少年時代的作家。倒是當年紀稍長一些以後,才慢慢感知到他筆下的小情緒。這些情緒是如此讓人感同身受,以至於當讀一篇介紹日本社會的文章時,看到「村上春樹也屬於二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的描述時,一時有點接受不過來。

籠罩在日常的憂傷,廣闊世界中的孑然,面對生命的無力感,以及遇到真正困難之時緩慢生長的倔強和樂觀……這些自洽的孤獨感,無論如何無法與輿論裡普遍認為的「習慣了競爭,自我意識強」的頑固「團塊世代」聯繫起來。

最近上班的路上又翻出來菲茲傑拉德的小說來看。《寶寶派對》裡,他這麼寫道:

寶寶派對是四點半開始的,可是老謀深算的伊迪絲·安德羅斯認為等到別人家寶寶的衣服都已皺巴巴的時候那條嶄新的裙子就會更加顯眼,於是她計劃好五點鐘才帶上小艾德去人家家裡。等她們到達的時候場面已是相當壯觀。四個女寶寶和九個男寶寶,都在驕傲又自私的母愛的全心全意的關懷下梳洗得乾乾淨淨打扮得漂漂亮亮,正在和著留聲機裡的音樂翩翩起舞。每次在一起跳舞的至多也不過兩三個寶寶,可是因為所有的寶寶都不停地穿梭於在一旁為他們打氣的媽媽們之間,所以總體效果還是頗為可觀。

在飛快的地鐵上讀這些文字有種隔外的穿越感。快一個世紀過去,寶寶派對的地點變成了草地、會所,跟著留聲機跳舞變成了智慧型手機咔嚓咔嚓地不停拍,除此之外,爵士時代或者當下,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我想,宮藤官九郎寫電視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時候,心裡大概擁有和我差不多的疑問。


他筆下的幾個年輕人,因為是第一代接受寬鬆教育的人,所以走入社會後,處處被這個標籤擊打得無可反擊。

沒有到車站迎接客戶,會被說「寬鬆世代就是不行啊」;

求職的時候沒什麼信心,會被說「果然是寬鬆世代」,

然而展露出太強勢的霸氣,也會被冠上「寬鬆怪物」的帽子。


生在這個時代,就自然帶有這個世代的原罪了嗎?


他們有的人幹練,有的人軟弱。

同期進入公司,有的順利高升,有的則事事不順。同樣年紀,有的已經有家有室,有的則還不知道如何追女孩子。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標,也並不是每個人是不管不顧其他人的怪物。

雖然頂著「寬鬆世代」 的名號,但是生活也並沒有對他們網開一面。

因而在第8集中,宮藤借其中一個「寬鬆世代」的口,說出了這樣的臺詞:

整天總說寬鬆世代怎麼怎麼樣,但是寬鬆世代裡也有像他那種一點都不悠哉悠哉的人呢,撞到這碰到那,打碎盤子,被打工的人吼……他一點都不適合這份工作,但是他很帥啊,看到這樣的他,我也不禁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麼了。覺得不再是尋找自我的時候了。

劇中每一個「寬鬆世代」的生活看起來都並不寬鬆,落榜的11年也沒考中,營業課的職員入職7年陷入職業瓶頸期,同期的女生則在升遷和婚姻面前踟躕不已。


如果說唯一的共性,也不過是這些年輕人都難以避免金錢、家庭、工作的夾擊,並在其中左衝右撞。

這樣的困境,想必爵士時代的年輕人經歷過,團塊世代的人體會過,「草莓族」和「80後」正在面臨,「90後」甚至「00後」也終將面對。


描繪1966年年輕人生活的《年輕人們》在2014年重拍,依舊牽動人心。

就像「團塊世代」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寫的:

1969年這一年,總是令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每邁一步幾乎整隻鞋陷入滯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籲籲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見,後面渺無來者,只有昏暗的泥沼無邊無際地展延開去。

1969年這樣,1989年也是這樣,放到2009年、2019年亦是如此。

只要是擔起社會和人生的年輕人,面對自己和世界,都難免憂心忡忡,又何來寬鬆可言?

唯有與所有憂傷的年輕人用一句宮藤的臺詞共勉:

知道什麼是重要的,為此在艱難的環境下即使不斷受傷,也能繼續爭取。

微博:@水母
豆瓣:@jellyfish
轉載及工作請聯繫:jellyfishwang@gmail.com
請勿私自轉載
當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寬鬆的世代,不寬鬆的人生.
    許多觀眾看完後都表示看不夠,希望還能有第二季。《寬鬆世代又如何》是去年春季播出的一部日劇,豆瓣評分8.6,這個分數哇醬覺得很給力。也是連續復讀11年都沒有考上東大的落榜生。靠著喊一聲聲震天動地的「歐派」欺詐為生,有一個偷渡的中國媳婦,和一歲大的女兒。
  • 【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安放我們的靈魂的這個時代.
    給一代人貼標籤這種事,每個國家都很熱衷。中國很早以前就有對80後的刻板標籤說是「垮掉的一代」。
  • 專欄 指間沙:不寬鬆的「寬鬆世代」
    正播出的這部新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直面的是日本「寬鬆教育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是普通家庭裡成長的普通孩子,他們不太如意的生活也正反映著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煩惱。什麼是「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呢?日本在2002 年修訂實施「學習指導要領」,力圖「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減少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動手及知識應用能力」。1987 年生的孩子由此被稱作為「寬鬆第一世代」,即將進入而立之年。「寬鬆世代」質素如何?
  • 寬鬆世代?又如何!
    兩人都是寬鬆世代,相似又全然不一樣。 所以說,真是討厭被概括啊。寬鬆世代的具體意思雖然不清楚,也懶得去查,隨便想想字面意思大概是與80後90後一般? 實際上,無論是寬鬆世代、80後90後、獨生子女,或者乾脆就是男的、女的,這些字面上不帶歧視意思的詞語,都挺讓人討厭的。只是剛好有微不足道的相同點,又剛好做了讓沒有相同點的人不太喜歡的事。就要背上「啊,果然你們xxx都是這樣」或是「也沒辦法啊,誰叫ta是xxx一代」 類似這樣的指責。
  • 寬鬆世代又如何(內含資源)
    《寬鬆世代又如何》於2016年4月17日首播,喜劇。《寬鬆世代又如何》是日本電視臺(NTV)2016年播出的喜劇,由水田伸生、相澤淳、鈴木勇馬導演,宮藤官九郎編劇,岡田將生主演,松坂桃李、柳樂優彌共演。該劇講述了出生於1987年、人稱「寬鬆世代」的三名男子因事業、家庭、友情和愛情而困惑,卻一直在奮鬥的故事。
  • 寬鬆世代我們是「糟透了」的 80、90後,但並不是一無是處啊!
    火爆日本的電視新劇《寬鬆時代又如何》登陸愛青島新媒體電視啦!你想了解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嗎?快跟愛小盒來看看吧。
  • 小說 | 有妹有房?從輕小說男主角的寬鬆環境談談背後的御宅文化
    關於覺醒世代的相關著作,中日等亞洲地區年輕人文化研究學者原田曜平的著作《覺醒世代——偷來了摩託車卻無法駕駛的年輕人們》(筆者暫譯)我們仔細看看戰後數十年來日本的年輕人大致分哪幾個世代:①團塊世代直到覺醒世代,甚至還被詬病成日本武士精神散盡的一代,更別說他們會去為意識形態流血了(近幾年有例外,但也是偶爾才有)。覺醒世代還有另一個說法,那便是「寬鬆時代(ゆとり世代)」,其特徵也很好地反映了日本當代年輕人的態度。摘抄維基百科的說法:寬鬆世代的人在就學時期主要受到2002年開始推行的『寬鬆教育』影響。
  • 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中信出版我們提供知識 以應對變化的世界哪有什麼寬鬆世代,每一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寬鬆世代,也是迷茫的一代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有一個場景是讓將近四十歲的兩代人面對面坐著,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 看日版《歡樂頌》講訴「寬鬆世代」
    《寬鬆世代》4月17日首播,平均收視率9.4%。從不按常理出牌,每部作品都有「宮九式」的獨特風格,讓人不能自拔。看他的日劇,總有拍案叫絕的感覺。但是在寬鬆教育下,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下降,衍生出各種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這部日劇就是選取了第一代「寬鬆世代」——生於1987年的三位男主角作為典型代表。
  • 寬鬆世代,日本青年一代人心頭的爛瘡疤
    「寬鬆」的標籤,來自於2002年起,日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口號「寬鬆教育」。(怎麼聯想到了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與改革前的昭和時代相比,學生課業寬鬆太多。如,教育大綱中教學內容和課時減少三成;圓周率記到3就行了
  • 寬鬆世代又如何 這些男子又是什麼梗??
    兩部電視劇都是講述年輕一代在現實社會中的艱難處境日劇向來都是毫不遮掩地反映社會問題所以這部《寬鬆世代》也更加現實些日本編劇界的大神級人物從不按常理出牌每部作品都有「宮九式」的獨特風格讓人不能自拔看他的日劇,總有拍案叫絕
  • 寬鬆世代應如何(上)
    」)於日本電視臺播出,該劇講述了三位出生於1987年,被稱為「第一寬鬆世代」的主人公逐漸成為社會中流砥柱,卻還是為各種問題迷茫著的故事。隨著電視劇的走紅,「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這一概念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在當下的日本人眼中,「寬鬆世代」的負面形象遠大於正面,這一點從劇中上司的經典臺詞「所以才說寬鬆世代真是不行啊」中也可見一斑。究竟「寬鬆世代」是怎樣的世代,它與中國的「90後」一代有什麼相同之處?在「寬鬆世代」步入社會即將成為中流砥柱的現下,人們又應當如何應對呢?
  • 日版「歡樂頌」《寬鬆世代又如何》,五星推薦!
    兩部電視劇都是講述年輕一代在現實社會中的艱難處境日劇向來都是毫不遮掩地反映社會問題所以這部《寬鬆世代》也更加現實些日本編劇界的大神級人物從不按常理出牌每部作品都有「宮九式」的獨特風格讓人不能自拔看他的日劇,總有拍案叫絕
  • 夜讀 寬鬆世代,這是一個什麼詞?
    主要圍繞著「寬鬆世代」這一命題展開,主角是三個生於1987年的大男孩,他們站在30歲的分岔路口,職業走向、情感歸屬,都讓他們顯得不知所措。劇中,主角們的境遇跟85後、90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成長環境開放自由,但偏見帶來的困擾依然存在。整部劇看下來,非常能引發年輕一代的共鳴。主角們為什麼被稱為「寬鬆世代」呢,實際上就相當於「不被看好的年輕人們」。
  • 從「88萬元世代」到「七拋時代」:韓國的年輕人困境
    如臺灣年輕人往往被老一輩的人指責「草莓族」、「水蜜桃族」,而年輕人也自創「媽寶」、「靠爸族」、「22K」等語,自嘲當代社會氣氛與處境,都有一定的脈酪可循。但面對這些語詞,我們也不用急著下價值判斷,反倒要探討這些詞語發生的脈酪,與反應的社會背景——韓國也是如此。
  • 百年前,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跟現在不一樣
    菲茨傑拉德並不喜歡被稱作「青春小說作家」,但起碼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他道盡了青春的激情、悸動、喜悅、迷惘與陰影。但小說中的人物並未在孤獨中沉默,他們在不安中尋找著自我,在挫折中記掛著夢想。這甚至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行動,因為每個置身於那個時代的年輕人,都為「美國夢」所捕獲,為之奮鬥、為之迷惘,也為之幻滅。
  • 本季最佳日劇推薦——《寬鬆世代又如何》
    周末了,給大家安利一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2002年,日本實行教育改革。每周實行雙休制,課時相應削減,並引入絕對評價機制。(對比天朝,這叫做「素質教育」,但還是有所不同啊)出生於1987年的孩子們榮幸(不幸)地成為第一代「寬鬆世代」。
  • 岡田將生|你愛的他是粉紅男孩、弱氣警部、厄運青年還是寬鬆世代?
    上周日《寬鬆世代又如何》播出,首集收視率9.4%還算過關。
  • 《寬鬆世代又如何》:重要的是走遍全程
    因為一部《寬鬆世代又如何》看得又好笑又好氣,一口氣看下來。日本的黑色幽默起來,真是讓人忍俊不禁。而且裡面咖司強大,影帝影后雲集,豆瓣評分高達8.7,是款接近現實而又很有誠意的輕喜劇。簡單說來,這部劇有三點感動人,就總結三點吧,怕事後忘記了。1.
  • 【寬鬆世代衍生劇已完結 全4話】我是山岸,有何貴幹
    簡介:話題度超高的宮藤官九郎劇集《寬鬆世代又如何》日前確定將推出由劇中人物山岸擔主的番外劇,命名為《我是山岸有何貴幹》,定於7月2日開始在Hulu播出。    《寬鬆世代又如何》在播出一年後正式推出SP特別篇,描寫前作結束後一年後,三位主人公的生活故事。而這次推出的番外劇由太賀擔任主演,描繪劇中岡田將生飾演的坂間正和公司原來的後輩,自我中心至上的山岸的故事。太賀飾演的山岸接受了劇集《寬鬆世代又如何》的製作人員的採訪要求並由此展開故事。番外劇也確定有岡田將生、松坂桃李以及柳樂優彌參演,此外飾演主要角色助理製作人須藤的將是佐津川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