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跟現在不一樣

2021-01-09 澎湃新聞
百年前,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跟現在不一樣

2020-12-23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人文歷史57個

今年12月21日是菲茨傑拉德的80周年忌辰,前天和昨天,本公號相繼推送,今天,我們繼續談菲茨傑拉德。

撰文〡葉克飛

說起菲茨傑拉德,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會是《了不起的蓋茨比》與《夜色溫柔》這樣的長篇小說,很少有人會在意他的短篇小說。

菲茨傑拉德也並未在意過自己的短篇天賦,甚至僅僅將之當成自己的練筆工具。可1926年的短篇合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卻集中了《闊少爺》、《冬天的夢》、《明智之舉》與《赦免》等經典之作。

這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小說世界,與菲茨傑拉德一樣置身於那個喧囂迷離、充滿樂觀和享樂主義,卻難逃沒落的「爵士時代」。

但在菲茨傑拉德筆下,這個年輕人群像各自不同。《闊少爺》中的安森·亨特一如書名,《格雷琴的四十次眨眼》中的羅傑·霍爾西是菲茨傑拉德最擅長描述的由窮到富者,《熱血與冷血》中的吉姆·馬瑟則窮困潦倒……但不管他們身在何方,際遇如何,都在孤獨中難以自拔。

也是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菲茨傑拉德少有地沒有描述那些努力奮鬥實現「美國夢」又經歷幻滅的形象。他只是純粹地講述這種孤獨,鋪陳愛情、婚姻和夢想中的切膚之痛,直至青春逝去。

這種孤獨絕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難以擺脫的宿命。菲茨傑拉德並不喜歡被稱作「青春小說作家」,但起碼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他道盡了青春的激情、悸動、喜悅、迷惘與陰影。

但小說中的人物並未在孤獨中沉默,他們在不安中尋找著自我,在挫折中記掛著夢想。這甚至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行動,因為每個置身於那個時代的年輕人,都為「美國夢」所捕獲,為之奮鬥、為之迷惘,也為之幻滅。

也正是因為時代帶來的迷惘,這些憂傷的年輕人永遠無法邁出真正堅實的一步。如今說起年輕人的憂傷,總與房貸和996有關,物質對精神的束縛前所未有之大。但在菲茨傑拉德筆下,財富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闊少爺》裡的安森,財富固然帶來了巨大的自由,但他習慣不屑爭奪的生活,認為一切本就應該屬於自己。他渴望愛,卻不願付出任何東西,結果錯過愛情,抱憾終身。《明智之舉》中,喬治擺脫窮困之後,再見心愛之人,卻只剩無奈。

即使到了今天,《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的描繪仍沒有過時之感,仿似發生在我們身邊。《闊少爺》裡的安森,在得知愛人寶拉即將結婚時,選擇在辦公室裡不停忙碌,唯恐停下來就會想到對方。傍晚,他也像往常一樣下班,依然保持著熱情與幽默的形象。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突然哭泣,就像一個孩子,因為「生活教會了我玩世不恭」。

很多年後,我在港樂裡聽到了類似的情節。黃偉文為吳浩康填詞的那首《擇日失戀》,似乎就從《闊少爺》中找到了靈感。

當然,黃偉文更進一步,將之渲染為分手也請寬限兩天再說的故事。歌詞裡是典型的黃偉文式虐心,「假使你也方便,選一周最後那天。不想與我糾纏,也懇請撐到那天。因今天恐怕要工作到特別夜沒法見,想哭兩秒都怕要到深宵三點,才能抽空心酸」,還有「崩潰我有經驗,選一周最後那天,得不到你可憐,也得到休假半天」。不同時代的愛情,其實殊途同歸。

《冬天的夢》裡,出身貧困的高爾夫球童德克斯特,愛上了富家女朱迪。那是他的冬日之夢,可在朱迪看來,他不過是一個排名靠後的備胎,只需謊言與逢場作戲便可打發,「他愛她,而且會一直愛下去,直到他老得無力再愛——可他卻無法擁有她」。

這個故事宛若微縮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最終是夢想的幻滅,「他(德克斯特)即便有過什麼辛酸,也都留在那幻想的世界裡了,留在那青春的世界裡了,留在那生活豐富多彩、引得他大做其冬天之夢的世界裡了。」

《明智之舉》也很相似,經歷輾轉後,喬治發現「生活已經捲走了他那清新的愛情,連同他的青春」。

是的,正如《明智之舉》裡最後那句話那樣:「這世上有成千上萬種愛,但從沒有一種愛可以重來。」

同樣,菲茨傑拉德筆下的爵士時代——「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同樣不會重來。

菲茨傑拉德並不知道身後的世界會是怎樣,他筆下的憂傷年輕人,總有純淨與自我的一面。無論貧富,都可在那個時代裡前行。今天,我們可以見到類似的愛情,類似的橋段,類似的迷惘,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真的跟今天不一樣。

圖片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百年前,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跟現在不一樣》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菲茨傑拉德,《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了不起的蓋茨比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不存在的故鄉,和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冬春的日子那些黑白的沉默,歲月不記作者:吳萍
  •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不可以」.
    「不可以」。 劇版《涼生可不可以不憂傷》開播了,看過幾集之後留給數娛君的全部印象是:孫怡仿佛師從angelababy一般的演技;然而從目前的劇情和番位看來,鍾漢良才是絕對的男一。甚至前兩天《涼生》的開播發布會上,也是鍾漢良和孫怡一組上臺宣番。
  • 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根據DT財經《2020職場人裸辭報告》,裸辭已經逐漸成為當代年輕人一段稀疏平常的職業經歷,26—35歲的年輕人是裸辭經歷最豐富的人群,其中一線城市的95後的裸辭原因竟然是「不喜歡上班,喜歡在家睡覺看小說」。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逃避現實。
  • 今天不講故事,講講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日本歷史篇)
    可是,泡沫以後,那些習慣一去就不回了,隨著親情的單薄,大多東京人元旦都會選擇參加旅行團到國外去過年,為了休息,也為了省事。    如果要說日本泡沫時代盛衰的轉折點,非日本國外的學者特別是金融經濟領域人仕恐怕都會回答的是1989年12月29日經指數由最高的38957.44點開始進入下跌期。但你要問經歷過那段光景的上一代日本人,他們都會不約而同的說「昭和結束,平成來了!」
  • 年輕人要罷免民進黨議員,李眉蓁稱自己跟年輕人想法一樣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發起連署罷免,YouTuber直擊罷王連署站,一名年輕人表示,王浩宇當上議員後「怎麼有點偏差」,包含教育、路平等問題,都和當初選民期待的不一樣。對此,王浩宇也做出回應,認為遭抹黑。該年輕人指出,王浩宇做事的方式,跟他們當初的一些冀望不一樣,發現王浩宇當上議員後有點偏差,像是強迫取消第八節課。路平的部分,原本他們希望王浩宇當議員後能處理路的部分,但卻一直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危險,感慨王浩宇拿到1萬多票,是桃園市全議員的第3高票,覺得真心換絕情。
  • 百年前的八國聯軍,現在怎麼樣了?
    從一戰跟二戰可以看得出,那時候的8國聯軍都是胸懷大志,想稱霸世界的!義大利則要算八國聯軍中最弱小的國家了。這個排名是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估計前三名是大家沒什麼意見的,最後兩名,大家也沒什麼意見,義大利很慶幸,長期徘徊在倒數第一名,這下好了,前七名有一個解體 了,終於擺脫了百年末位的惡名!
  • 現在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去生孩子。或者是二胎。要知道當年可是。千方百計的。逃離乘法,卻拼命的生孩子不要說計劃生育了,就是一個價,至少都有兩三個孩子。那會的人都擠破頭想要生孩子,而現在。政府鼓勵你12臺或者是乘孩子都不願意去為什麼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明顯,跟當時的具體社會環境有關。
  • 鍾麗緹:不是我裝年輕,而是年輕人跟我喜歡的一樣
    各位小姐妹,在前陣子為青你2瘋狂打call後,大家現在應該都在追《乘風破浪的姐姐》了吧,畢竟看30位美麗姐姐在舞臺上漂漂亮亮,而且臺下各種火花八卦大碰撞,誰能不感興趣呢?下垂無辜眼,高鼻梁,厚嘴唇,唇紅齒白,又清純又性感,滿臉的膠原蛋白一個淡妝就很美,就算放在現在也完全是純天然美女的標準
  • 百年前藝妓的拍照姿勢竟與現今emoji表情一樣?
    近日一名日本網友翻出百年前藝妓的照片,發現圖中藝妓拍照的姿勢竟然一模一樣:日本網友進士素丸(@shinjisumaru)的截圖三張引發熱議的照片這三個姿勢是不是很熟悉?!和emoji一模一樣?!……圖為日本栃木縣日光東照宮的雕像照片中的藝妓居然擺出同樣的姿勢:「三猿」姿勢(三猿姿勢也稱為三不猿,指的是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比喻不見、不聽、不言,與我國《論語》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含義相似)。
  • 憂傷的雨季,現在很想見你
    這部我聞名已久,可就算十四年前,我對純愛電影也到了麻木不仁的階段,一直也沒想起來看,她能哭成呢樣我倒是好奇起來。前幾天韓國版出來,主演不錯就想著索性把兩部都看了。先看的日版後看的韓版,兩部加起來四個多小時。都不錯,各有所長,我更喜歡十四年前的日版。我個人日版給8.5分,韓版作為翻拍已經做到不錯了,給7.5分。
  • 《脫口秀大會 第三季》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比錢更珍貴,而不快樂是一種原罪。這是情緒等級化後帶來的後果。好的:快樂、喜悅、愉快、舒服、爽快……不好的:悲傷、抑鬱、消沉、悲觀、憂愁……人們要做的僅僅是:追求前者,逃避後者。於是享樂的方式層出不窮,享樂的技巧開發殆盡。只有以快樂為傲的人,沒有以悲傷為樂的人。不會快樂的年輕人被拋入地獄,成為某類罪人。難道不正因為人們僅僅追求快樂,抑鬱在世間大行其道?越假性快樂,越容易悲傷。物極必反,陰陽相生。
  • 每個時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哪有真正的寬鬆世代
    在文章一開頭,我難免俗地做了一番名詞解釋:出生於民國七十年代,童年適逢臺灣解嚴,少年時代伴隨著臺灣經濟騰飛,這批「七年級生」被臺灣媒體貼上「草莓族」的標籤——意指他們如草莓一樣外表光鮮亮麗,但是抗打壓能力極差。大多數「七年級生」都不喜歡這種帶有貶義色彩的稱呼。與正在尋求重新定義的大陸「80後」一樣,臺灣的「草莓族」也正在通過種種途徑找尋個體與社會間的呼應。
  • 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日子,多半都是惆悵和憂傷的
    眾所周知,過去和現在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明天卻是一首未寫好的新歌,誰也不知道歌詞是苦還是樂?但是我們依然要做好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切可能。也許是青年節的熱浪撲面而來,我竟情不自禁受到了青春的感染,不知不覺把注意力集中到年輕人的身上。蕭伯納說:「人生最大的感嘆是:年輕的激情從未實現,年老的追憶從沒發生。勇氣是青年人漂亮的裝飾。
  •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不叛逆了?
    「人們通常認為最保守的都是老年人,而最勇於創新的都是年輕人。其實這種看法不完全對,有時候最因循守舊的倒是年輕人。年輕人想要生活,可是他們卻不去考慮,也沒有時間考慮應該怎樣生活,因此,他們往往選擇自己過去的生活來作為自己現在生活的樣板。」
  • 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任性了嗎?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到點就下班?難道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太任性了嗎?其實不然,現在年輕人一分鐘都不想待是有原因的,就像是老闆發工資的時候,一分也不想多給的樣子。現在的老闆都是很雙標的,遲到五分鐘,罰款多少,然而你加班幾個小時一毛錢都沒有。
  • 西西里島的憂傷
    每一次聽到ENNIO MORRICONE 的音樂,我總是無法抗拒的墜入他的來自西西里島的憂傷。
  • 喝口江小白就繼續上路,現在的年輕人太抗壓了
    >現在的年輕人,誰沒有壓力"2020年快要結束了。"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心裡都有點發慌:這一年過得格外快,快到不知道如何給這一年下定義。於是,我在網上搜"2020年 年輕人",看到了一個採訪重慶街頭年輕人的紀錄片。片子一開始,主持人以力說:在重慶開車就和我們過2020年一樣,跌宕又起伏,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彎會把你帶到哪裡去。但看完片子,我似乎找到了一點答案。
  • 告訴你,現在的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
    可是在我眼裡,現在的年輕人才是未來希望,我知道很多人槓,那是因為你們只看那些報導差的一面,沒有看到真正的一面。90後,00後在網上看到的評論多是小孩,啥都不懂,我甚至看到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翻拍新版的有人評論真好看,下邊就一群跟著窮追猛打,什麼「小孩子知道什麼?」「你是小學生啥也不懂。」「90,00後才看這些低智商的東西。」
  • 上海結婚率最低背後: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愛不動了?
    一旦進入婚姻的圍城,責任和義務都與單身時完全不一樣,當你的生活質量降低,你的人生圍繞著孩子團團轉,你開始為了生計煩惱。那很可能你也會失去自己。就像我們會覺得,身邊那些結婚有了孩子的人,好像跟自己有次元壁,因為擔負了家庭後,很難保存自我的完整。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孩子?
  • 杜顯怡:憂傷而遼闊的土地
    有音樂聲入耳,街的一角擺放著吉他、貝斯、架子鼓,年輕人忘情地在唱,不在乎是否有人觀賞,是否有遊客拋錢。我感覺他們的臉龐和眼睛都在發亮,有信仰的人就是不一樣。不光是在東正教教堂,就是在我國的無數佛堂裡,每當看到那些穿著袈裟虔誠禮佛的和尚尼姑,想到他們能超脫塵世、潛心修煉,我都心生敬意。無數次反躬自問:我有信仰麼?答案是否定的。一個民族需要信仰麼?答案是肯定的。中華民族的信仰是什麼?我是茫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