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報復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2020-12-23 惟楚說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而且可以說也是當時少逢對手的政治家。本來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像汪精衛、戴季陶、于右任、胡漢民等人都比他的地位高、資歷老。但是蔣介石卻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1928年坐上了權力的寶座,把汪精衛等人都甩到一邊去了。

由此可見蔣介石政治手腕之高超了,可以說,在這種權勢陰謀當中,蔣介石一生幾乎沒有輸過,只有一次意外。那就是被他的「義弟」張學良給「坑」了一把,1934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軟禁了躁動的蔣介石,逼蔣抗日,讓當時的蔣介石顏面大失。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張學良也被蔣介石抓了起來。

但是他還有很多「仇人」沒有來得及報復——比如何應欽。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等人扣押了蔣介石,本來張學良也沒有太大的野心,與蔣介石私交還不錯,這次過程僅僅只是要「逼蔣抗日」而已,並不是想著「篡位」,張學良也沒有這樣的實力。可是何應欽的行為,卻差點逼著張學良直接殺死蔣介石。

何應欽是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他們對於「抗日」是持消極態度的,當然也不希望「逼蔣抗日」成功。所以在12日凌晨蔣介石被抓之後,在當天的23時30分就做出決定——直接成立討逆軍,攻打張學良,何應欽任討逆軍總司令。對於這個決定,蔣介石在西安有苦說不出,宋美齡卻因此暴跳如雷,直呼何應欽想要謀害蔣介石。

對此,何應欽表現得「大義凜然」,他說:「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國家大事?你的丈夫重要還是國家重要?」這種話聽起來非常的對,實際上則是極其的無恥,不論是站在國民黨的角度看,還是站在全國的角度來看,何應欽的做法都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但是他是實權派,宋美齡手裡沒有兵,被罵了也就罵了。

那麼,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為什麼不報復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首先是何應欽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位很高——他和蔣介石一樣,都是1908年加入同盟會的;在黃埔軍校的時候,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是副總教官,雖然職位比蔣介石低一些,但是卻更能接近學生,對學生更有親和力。

北伐戰爭時期,雖然蔣介石是總司令,但是何應欽也是軍長,屬於「一方諸侯」了。所以蔣介石還真不敢跟這樣一個老資歷的人翻臉。而另一方面,何應欽同時還幫蔣介石訓練了一大批「嫡系」,既然是何應欽幫他訓練的「嫡系」,那麼如果蔣介石帶著他們打何應欽後果就難以預測了。

同時,何應欽既然是著名的「親日派」,當然跟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崗村寧次就是何應欽的好朋友。而蔣介石作為一個高超的政治家,尤其是對抗日沒有太多的信心,他當然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萬一後面打敗了他還指望著何應欽救命呢。同時,他把何應欽逼急了,何應欽來個汪精衛第二,他也比較惱火了,所以他不敢動何應欽。

同時,當時的國民黨本來就是各種勢力「糅合」在一起的。蔣介石只能做到名義上的統一,實際上各大軍閥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加上當時國難當頭,如果他再一次掀起國民黨的內鬥,既對抗日不利,也對國民黨不利,更對他不利。畢竟,當時想要打張學良的可不止何應欽一個人了,所以蔣介石為大局著想,只能放棄「報仇」了。

不過,到了晚年,何應欽就比較倒黴了,蔣介石讓他備受冷落,這也算是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了。

相關焦點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懲處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方向為之一變。今天,就是西安事變爆發的84年紀念日。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安事變的主戰場就是在西安,最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和平解決了這場事變。其實,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在南京。
  • 西安事變結束後,老蔣為何不懲處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大事件,被稱為「雙十二事變」又稱「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爆發後,我國就從長期內戰的局勢轉向了全民抗戰的局勢,我們都知道張學良、楊虎城是西安事變的主導者,當時張、楊只是想著和平解決,但有一個人卻態度堅決,他就是何應欽。
  • 何應欽密謀炸死蔣介石,結果失敗了,蔣介石為什麼不敢處罰何應欽
    「西安事變」的消息傳來以後不論是南京方面還是各地軍閥,其態度可以用各懷鬼胎來形容:兩廣的陳濟棠和李宗仁平日就和老蔣不對付,巴不得張學良趕快殺了老蔣。山西的閻錫山為人奸猾,於是閻錫山一方面譴責張學良擅自綁架「元首」沒有大局觀,另一方面,閻錫山的地盤距離西安近在咫尺,但卻不見閻錫山準備發兵西安解救蔣介石。最為耐人尋味的莫過於南京。
  • 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中,想置蔣介石於死地,為什麼蔣後來不處罰他?
    這引起了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不滿,於是他們扣押蔣校長,實行兵諫,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這是蔣校長一生中比較狼狽的一次,所以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會南京的張學良遭到了軟禁,可以說張學良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軟禁中度過的。楊虎城被迫去職出國考察,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參戰被蔣校長給抓住,解放前夕遭到殺害。
  • 華容道為何放曹操?西安事變為何放蔣介石?背後你不知的利益計算
    也就是說,曹操戰船被燒後,率軍從華容道步行而歸。華容道上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加之那天又颳大風,行走更加艱難。於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墊路,大軍才得以通過,而羸兵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眼看大軍就要全部通過華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諸將本已狼狽不堪,見曹操大笑,十分不解,問曹操為何發笑。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親自送蔣回南京,並不是因為錯信宋氏兄妹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當時在西安巡視的蔣介石,當時張學良和楊虎城並沒有想過之後如何處理蔣介石,只是提出了「救國八項主張」,對於最終如何處理蔣介石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
  • 發動「皖南事變」為何讓蔣介石後悔莫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
  • 西安事變後傳:東北軍、西北軍的結局
    何應欽時任軍政部長,是當時的三號人物,一號是蔣介石,二號是此時還在西安被軟禁的陳誠。這一天,何應欽和馮玉祥、孔祥熙等南京軍政要員,在民國元老李烈鈞家中聚會,突然聽到這個消息,群情振奮,舉杯相慶,連平時不喝酒的馮玉祥,也破例幹了—杯。 四天後,軍事委員會大法庭開庭審判張學良,李烈鈞擔任審判長。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李烈鈞曾經發電文給張學良:「父仇未報更釀內亂,何以為子?
  • 張學良為什麼發動西安事變?起因於蔣介石的一句話
    但是,這一震驚中外的大事件的爆發,在具體細節上,據張學良晚年回憶,又是起因於蔣介石的一句話。 這句話是什麼呢? 首先得說說日軍入侵華北後,張學良和蔣介石的衝突。 面對日本滅亡中國的危險,蔣介石置外敵於不顧,仍然要張學良「剿共」。
  • 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到南京去?他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了嗎?
    張學良個人對蔣介石是非常崇拜的,他認為,蔣介石乃當今中國第一人,只有他才能救中國。晚年張學良也談到這一點。四、鞏固西安事變取得的成果西安事變和談協議有宋子文籤字,蔣介石未籤字。蔣介石同意到南京後可以同中共開展和談,合作抗日。張學良陪同老蔣回南京,有鞏固西安事變成果,督促蔣介石履行其諾言的意思。
  • 西安事變中,蔣介石是如何逃走的?西安的這個古蹟見證了真相
    這段文字不是小說內容,也不是電視橋段,而是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日記的內容。 從文中忽聞、緊命等字眼不難看出,當時場景的緊迫性,以及性命攸關求生的渴望。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奉天」事變,侵略中國東北,並導致東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相繼淪陷。日本的行動激發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人們紛紛舉行遊行示威,要求政府早日對日本宣戰,收復淪喪的國土。
  • 還原西安事變當天:蔣介石最擔心紅軍發動襲擊
    兩廣事變:兩廣事變,又稱六一事變或西南事變。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 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徵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 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
  • 張學良晚年透露蔣介石失敗的原因,失去了一個人,留下了一個人
    說起張學良這個人,第一反應就是西安事變,作為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在他父親死後成了東北軍的最高指揮官了,在除掉了楊宇霆等反對自己勢力後,張學良東北王的位置坐穩了。隨後蔣介石北伐之際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主張全國統一,是一個頗有民族氣節的人。
  • 「黃埔三傑」中唯一反動的賀衷寒為什麼會失去蔣介石的信任?
    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蔣介石還是非常重用與信任賀衷寒的,畢竟是唯一追隨自己的「黃埔三傑」。在國民黨內呼風喚雨、人見人怕的「復興社」就是賀衷寒領頭組建的,戴笠當時不過是賀衷寒的小弟。1936年,著名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
  • 張學良死前,終於說出西安事變的一個秘密,蔣介石曾要他一生保密
    相信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不單只是張學良,楊虎城和蔣介石三人之間的博弈,同時還涉及到很多軍閥等勢力在背後的鬥爭,晚年張學良在做口述史的時候,對西安事變做了非常全面的回憶,同時他也透露了一個一直以來他都在保守的秘密,原本以為這個秘密他會保守一生,但沒想到最後他還是說了出來。
  • 1945年日本投降儀式,為何蔣介石不參加,而是徐永昌和何應欽
    然而,出席受降儀式的卻是何應欽與蔣介石,為何蔣介石不參加。今天,筆者就來聊聊1945年,日本投降儀式。 1945年9月8日上午9時,由8架戰機護航,何應欽乘坐美齡號飛機從湖南芷江飛臨南京,布置第二天的受降儀式。
  •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親自趕來救蔣,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聯合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 事發時,張學良部下和蔣介石衛兵爆發搶戰,蔣的衛兵遭擊斃,蔣介石在逃跑時摔傷。
  •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和張學良為何選擇不抵抗?
    蔣介石和張學良,為何在「九一八」事變後選擇不抵抗?這一事件中的兩個史實甚為重要:一是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自一九三一年事變時起,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中日兩國置於戰爭狀態長達十四年之久。關於這一點,一九九〇年,耄耋之年的張學良對採訪他的記者說:「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的關係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情。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老蔣聯合抗日。西安事變最終在各方調停下和平解決,1936年12月,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被蔣介石軟禁。那麼問題來了,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近20萬東北軍為何沒有去營救張學良呢?原因有4個,我們分別來說說。一,民族大義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東北軍如王以哲、于學忠等部分高級將領深明大義,不願意與南京政府直接對立,從而打起內戰。
  • 「西安事變」蔣介石自覺必死,留下3封遺書,張學良拆開沉默良久
    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非常重要,這次事件促成了國共統一戰線,兩黨所帶領的部隊,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為後來的抗戰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策劃發動了"西安事變",直接扣押了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地位顯赫的蔣介石被屬下扣押,非常突然,他內心也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