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而且可以說也是當時少逢對手的政治家。本來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像汪精衛、戴季陶、于右任、胡漢民等人都比他的地位高、資歷老。但是蔣介石卻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1928年坐上了權力的寶座,把汪精衛等人都甩到一邊去了。
由此可見蔣介石政治手腕之高超了,可以說,在這種權勢陰謀當中,蔣介石一生幾乎沒有輸過,只有一次意外。那就是被他的「義弟」張學良給「坑」了一把,1934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軟禁了躁動的蔣介石,逼蔣抗日,讓當時的蔣介石顏面大失。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張學良也被蔣介石抓了起來。
但是他還有很多「仇人」沒有來得及報復——比如何應欽。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等人扣押了蔣介石,本來張學良也沒有太大的野心,與蔣介石私交還不錯,這次過程僅僅只是要「逼蔣抗日」而已,並不是想著「篡位」,張學良也沒有這樣的實力。可是何應欽的行為,卻差點逼著張學良直接殺死蔣介石。
何應欽是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他們對於「抗日」是持消極態度的,當然也不希望「逼蔣抗日」成功。所以在12日凌晨蔣介石被抓之後,在當天的23時30分就做出決定——直接成立討逆軍,攻打張學良,何應欽任討逆軍總司令。對於這個決定,蔣介石在西安有苦說不出,宋美齡卻因此暴跳如雷,直呼何應欽想要謀害蔣介石。
對此,何應欽表現得「大義凜然」,他說:「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國家大事?你的丈夫重要還是國家重要?」這種話聽起來非常的對,實際上則是極其的無恥,不論是站在國民黨的角度看,還是站在全國的角度來看,何應欽的做法都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但是他是實權派,宋美齡手裡沒有兵,被罵了也就罵了。
那麼,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為什麼不報復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首先是何應欽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位很高——他和蔣介石一樣,都是1908年加入同盟會的;在黃埔軍校的時候,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是副總教官,雖然職位比蔣介石低一些,但是卻更能接近學生,對學生更有親和力。
北伐戰爭時期,雖然蔣介石是總司令,但是何應欽也是軍長,屬於「一方諸侯」了。所以蔣介石還真不敢跟這樣一個老資歷的人翻臉。而另一方面,何應欽同時還幫蔣介石訓練了一大批「嫡系」,既然是何應欽幫他訓練的「嫡系」,那麼如果蔣介石帶著他們打何應欽後果就難以預測了。
同時,何應欽既然是著名的「親日派」,當然跟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崗村寧次就是何應欽的好朋友。而蔣介石作為一個高超的政治家,尤其是對抗日沒有太多的信心,他當然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萬一後面打敗了他還指望著何應欽救命呢。同時,他把何應欽逼急了,何應欽來個汪精衛第二,他也比較惱火了,所以他不敢動何應欽。
同時,當時的國民黨本來就是各種勢力「糅合」在一起的。蔣介石只能做到名義上的統一,實際上各大軍閥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加上當時國難當頭,如果他再一次掀起國民黨的內鬥,既對抗日不利,也對國民黨不利,更對他不利。畢竟,當時想要打張學良的可不止何應欽一個人了,所以蔣介石為大局著想,只能放棄「報仇」了。
不過,到了晚年,何應欽就比較倒黴了,蔣介石讓他備受冷落,這也算是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