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八佰》,為什麼我還是對《我的團長我的團》念念不忘

2020-11-09 論壇官宣

電影《八佰》的上映,再度喚醒了觀眾對民族歷史的求索,隨著討論的展開,一部多年前的老劇也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我的團長我的團》開播十一年以來,再沒有任何國產影視劇有這樣的膽魄和野心,去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對著記憶的深谷,對著世道人心,拷問我們曾經的潰敗,拷問我們丟掉了又被找回來但很快又被丟掉的那部分。

文|矮木

圖|網絡

1

2016年,在泰國拍攝電影《非凡任務》時,演員段奕宏得知當地有中國遠徵軍的孤軍墓。有天結束工作,他一個人走到墓園,在裡面靜靜地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墓園是由當地一位華人老者維護,段奕宏捐了一點錢,表達了微薄的心意。

很長一段時間,這件事沒人知道。很久之後,有粉絲去同一個墓園祭拜,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團長」,真的靜悄悄地來過。

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遠徵軍只是躺在歷史課本中遙遠的符號,大多數國人對於70多年前那場民族危亡之秋的血戰,只有被灌輸和被教化的仇恨,記憶模糊,卻立場鮮明。

2009年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自那時起的觀眾補上了一堂亟需的戰爭課,戰爭從不是手撕鬼子或褲襠藏雷的兒戲,它冷酷,殘忍,吞沒掉曾經一寸一寸山河的同時,也吞沒掉當時國人的勇氣和自尊,我們輸了八年,這部電視劇,不合時宜又血性天真地跟大家講,中國人輸在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

《團長》開播十一年以來,再沒有任何國產影視劇有這樣的膽魄和野心,去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對著記憶的深谷,對著世道人心,拷問我們曾經的潰敗,拷問我們丟掉了又被找回來但很快又被丟掉的那部分。

《團長》這部戲很神奇,它從未經歷真正意義上的大火,十一年前在萬眾期待中首播,收視率一路走低,首輪播出只是靜悄悄地走向終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部劇也再沒能上星播出,就像段奕宏那次默默地、本不為人知的祭拜一樣,十一年來,《團長》收割的一切,引發的一切,都是悄悄的。在之後的歲月中,《團長》經歷了當年《大話西遊》般的奇幻漂流,它沒有隨著時間被淹沒或遺忘掉,十一年之中,這部劇的豆瓣評分從8.3悄悄漲到了9.5,越來越多的人被它俘獲,被它叫醒了魂魄。

2

跟所有的抗戰劇都不同,《團長》的主角不是那些宣傳機器刻意造出的一路開掛的英雄,它對準的是七十多年前,滇緬戰場一群被打散了打怕了的兵渣子,這群人才不在意什麼一寸山河一寸血,才不在意什麼國家的明天,他們是一群死不足惜的、丟了魂兒的爛人,為了一口吃的,可以偷,可以搶,可以騙,可以打到頭破血流,可以當掉自己的槍,可以聽著老百姓的失望嘲笑無動於衷。

我偏執地認為這大概就是70多年前我們的國民圖景,這是唯一的解釋,不然偌大一個中國,對著永遠三角陣型打到黑的日軍,怎麼就能且戰且退,輸到那步光景。

雖然背景設置在中日戰爭期間,但《團長》告訴世人的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從來都不是日本人,劇中有個一閃而過的叫小書蟲的角色,他有一段話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不是流感菌,它不是日本人入侵帶來的,問題它本來就在這,什麼是問題,問題就是出錯了,錯了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

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我們曾經那麼輝煌,無畏開闊包容世界不拘一格,禪達人沒有橋也修了和順鎮,我們祖先沒有榜樣可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卻要讀書才知道,不是從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從我身上看到的。」

所以更為確切地說,《團長》是一部招魂劇,所以劇中龍文章的職業是趕屍人,給那些死了的,和跟死了沒什麼兩樣的人招魂,他心心念念帶他們回的那個「家」,既是國境這一側的故國河川,也是中國人一路丟失掉的血性、責任、尊嚴,他說他想要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整部劇就是一個招魂者,用自己的瘋狂的執拗,和見過太多死人後累積的反思和心痛,幫著那群惶惶不可終日的兵渣子找回魂魄和尊嚴,也告訴每一個觀看它的國人,中國人本來該有的樣子。

3

暫且不提大義,從電視劇的層面而言,《團長》在人物塑造層面幾乎做絕。我們能在炮灰團身上找到太多自己的影子,孟煩了24歲的身體裡住著懷疑和不相信,人高馬大的東北兵迷龍最期盼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兒,沒打過仗的阿譯掛在嘴上的永遠是沒人相信的壯懷激烈,不辣和要麻最賴皮,豆餅憨厚,克虜伯愚拙,陝西老人郝獸醫則擁有戰場上最稀缺的仁厚和慈悲。團長龍文章則是個無法定義的妖孽,把這些人扔進滇緬戰場的炮火之中,讓瘋子一樣的龍文章帶著,從最開始的得過且過,到「有了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不該有還天天想!我們想勝利,明知道死我們還想勝利,明知道輸我們還在想勝利,想勝利」。

《團長》註定是一出結結實實的悲劇。它的悲劇在於,作為後來者,我們早早知道了國軍後來的命運,而身處其中的他們,對於等候他們的一切,並沒有先知先覺的幸運,有句臺詞是,「打了四年仗,我開始認一個奇怪的理,戰場是仁慈的,非生即死,人間世則殘酷,它為你準備的東西叫作沒數。」

炮灰團崩塌於郝獸醫之死,整個故事中最完美的人死於對岸一顆沒長眼睛的炮彈,但郝獸醫說,自己真的是傷心死的,不管是炮灰團,還是後來反覆咀嚼這個故事的觀眾,大約再怎麼堅強的人都沒法抵禦獸醫之死帶來的那種悲戚,他不是戰士,被人逼著問來戰場的目的,他只說自己不是來殺人的。他在戰場上做的都是無用的事,他從沒真正救活過一個傷兵,他能做的只是記住他們的家鄉,給這些客死異鄉的年輕娃娃端一口家鄉的飯,哪怕面對重傷的日本兵,他依然仁慈得近乎頑固,他身上籠罩的神性一度是這個殘酷故事表層附著的一層柔光,到他死去的時候,失去了神的庇佑,戰爭的無常和殘忍才真正被置於所有人跟前。

「我們不僅失去了一隻在死時可以握住的手,還失去了我們中唯一的老人,我們只剩下了二三十歲人的衝動和瘋狂,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五十七歲人的沉穩和經驗。我們失去了軟弱,卻沒有變得堅強。我們發瘋似地想念獸醫式的軟弱。」

4

小說最後的結局並沒有呈現在電視劇中。後來最熱愛生活的迷龍死了,沒有死於日本人的圍攻,死於了官僚和政治。龍文章也死了。克虜伯也死了。阿譯也死了。

幾年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能體會郝獸醫說的那種傷心。《團長》最終講述的不是一場戰爭的成敗,而是那些我們丟掉的品格和魂魄,藉由一個瘋子幫我們找了回來,但在現實世界,他們尋回的品格和魂魄,是戰爭和與之息息相關的政治,最為需要的祭品。

電視劇中的老狐狸唐基說,「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在這做的事,誰會記得呢?」唐基並不是什麼奸邪之人,他只是識時務。

很多團粉非常厭惡虞嘯卿這個角色,這個龍文章一度相信乃至懷抱某種期待的人,最初說出「我的袍澤弟兄、我的團長我的團」的人,在故事的最後選擇了背叛。

但仔細想想,其實沒有一個人的悲劇比他的悲劇更深,求仁得仁的死算不得什麼大的遺憾,反正最後都是要死的。一直想做嶽飛,最終卻活成了唐基的虞嘯卿才是真正讓人傷心的部分。

《團長》真正的美學在於洞察一切後的蒼涼,它既告訴我了我們事情本來的樣子,也清楚明白地說出,世界從不肯按照它本來的樣子運行。

但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地方,是它給每一個遇見它、懂得它的人心裡都灑下了一粒種子,就像段奕宏會在異國的墓園中靜靜地坐上一會兒,像阿譯在遙遠的邊疆捐建了一座學校,像無數喜愛這個故事的人會去騰衝的遠徵軍墓園拜上一拜,會把禪達這座小城視作某種精神的原鄉,人們討論它,紀念它,默默做了很多微小的好事。十一年的時間,那粒小小的種子靜悄悄地開出一朵又一朵的花兒,關於一部電視劇可能有的結局,的確沒有比這更加詩意的了。

向永不磨滅的《團長》致敬

相關焦點

  • 《我的團長我的團》&《八佰》
    無論是經典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還是二零二零年上映的電影《八佰》對觀影人而言都是兩部經典抗日之作。
  • 比起破億的《八佰》,《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更應該被觀眾熟知
    個人覺得這部劇甚至比《八佰》更加好看。《我的團長《八佰》講述了一群殘兵潰將死守戰場的故事,其實說八佰有點過多,真實記載只有四百人,在淞滬會戰期間死守上海,與日軍展開了一場註定赴死的搏鬥,最後以悲壯的犧牲而告終。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同樣是一批殘兵,但對人物印象的刻畫更為深刻。尤其是小書蟲。
  • 10年後,因為《八佰》,我看懂了《我的團長我的團》
    能夠在上映的第5天就拿下11.11億的票房,這樣的電影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今年電影市場極端不景氣,寒冬剛剛回暖的時候,能夠打出這麼漂亮的場面,《八佰》算得上是成功的。這些年來,能夠真實、客觀還原正面戰場的實況的影視作品不多,劇照 和當年《我的團長我的團》相似的是,《八佰》也是一部真實反映正面戰場的戰爭劇。都是從殘兵敗將被整合開始,都是以非常悲壯的方式收尾。
  • 為何《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最好的抗戰劇?
    8月21日,華誼兄弟出品,號稱拍攝周期達到十年的電影《八佰》終於歷經波折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上映十一天後,《八佰》票房突破20億大關,無論是對於受疫情影響巨大的電影行業,還是對於麻煩不斷的華誼兄弟而言,都是一劑強心針。
  • 《我的團長我的團》僅談藝術性
    八佰讓我重溫了國劇之光:我的團長我的團。比起不顧戰爭邏輯、歷史史實的「歷史大片」,團長的真實和踏實、思想立意更值得讚揚和銘記。我的團長我的團堪稱國產戰爭歷史片的扛鼎之作。團長說清楚為什麼前期我們會被日本欺負成那樣,也說清楚了即使被欺負成那樣中華民族也沒有屈服,既告訴世人怎麼敗的和怎樣反敗為勝的,又啟迪了後人如何避免歷史重演。從電影藝術性來說,團長不論是敘述還是拍攝畫面更或是演員演技都達到國產戰爭片的至高水平。
  • 同樣虛構了歷史,為什麼《八佰》和《團長》評價差這麼多?
    借《我的團長我的團》劇迷們的話說,就《八佰》這種對主題的表現水平,也就是電影投入大,包裝好,宣傳搞得大,才會出現爭議。如果這樣的水平只是一部電視劇,拿來和《我的團長我的團》相提並論,早就被噴出翔了。對於此話,在下是深感認同的。
  • 為何《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最好的抗戰劇? | 循跡曉講
    》終於歷經波折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上映十一天後,《八佰》票房突破20億大關,無論是對於受疫情影響巨大的電影行業,還是對於麻煩不斷的華誼兄弟而言,都是一劑強心針。▲電影《八佰》海報 圖源於網絡而圍繞電影《八佰》而產生的諸多爭議中,其中有一點就是圍繞著其刻畫小人物的手法顯得有些生硬。
  • 《八佰》: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今天終於抽時間把管虎的電影《八佰》看完了,此刻還在整理思緒,2個半小時的電影,一幕幕場景還在腦中回想,仿佛自己就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這就是電影的成功之處,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其實對於那段歷史我是不了解的,那個戰爭年代離我們很遙遠,所以電影的大場面、寫實的拍攝手法,讓我感覺很震撼,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場戰爭,就是「慘烈」。據說真實狀況比電影還要慘一百倍,是我無法想像的。
  • 《八佰》我推薦的理由
    丈夫許國實為幸事,《八佰》真的值得一看。我推薦的理由特別簡單,這部電影展現了國民黨八佰壯士氣吞山河臨危不懼的精神,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看完後你會熱血憤張,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 誰還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
    其實有很多強烈要求寫《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留言,尤其是《八佰》熱映的時候。這條簡直令人受寵若驚,🍑甚至有一種,寫不好羞於面對各位桃廠猛男辣妹的感覺。一個溫知識,打過淞滬之戰的兵,沒死的,後來又去打松山戰役了(《三毛從軍記》也暗示了這一點)。所以我看《八佰》那些好不容易從日寇槍彈下逃生的士兵,其實後面還有更慘烈的松山戰役等著他們時,心裡一陣悵然。
  • 誰還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
    其實有很多強烈要求寫《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留言,尤其是《八佰》熱映的時候。這條簡直令人受寵若驚,甚至有一種,寫不好羞於面對各位桃廠猛男辣妹的感覺。所以我看《八佰》那些好不容易從日寇槍彈下逃生的士兵,其實後面還有更慘烈的松山戰役等著他們時,心裡一陣悵然。
  • 《八佰》電影謝晉元是中校團附,他們團的團長是誰?
    昨天我看了電影《八佰》,拍的很感人,保衛四行倉庫的是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團第一營,1937年10月底,在中校團附謝晉元的帶領下,抗擊日寇,謝晉元並不是五二四團長,那麼,當時的團長是誰?當時的五二四團團長是韓憲元,韓憲元出生於1906年,是廣東文昌人,在1924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26年1月畢業,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他作為團長,在上海閘北作戰,在撤退前留下五二四團一個營防守四行倉庫,由中校團附謝晉元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在分別前,韓團長親自勉勵謝
  • 《我的團長我的團》為什麼被刪減?因為結局太悲慘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今年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劇,不少朋友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否有刪減呢?
  • 我對電影《八佰》的評價
    分了三天晚上把《八佰》這部電影看完了,是網上的超清版本,我最大的感覺就是,這辣雞電影,真是我浪費時間,去電影院看那就是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即便放下了之前對這部電影的偏見,確實電影的主角不是孫元良,當然也不是謝將軍,而是小湖北,以及一眾的普通戰士,讓人覺得它是像《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的模式,但是即便不管歷史上的情況,這《八佰》電影也是乏善可陳,除了拍攝手法很高級,畫面的對比很不錯之外,電影故事本身是很違背常識的,比方說大冬天在河水裡泡著
  • 《我的團長我的團》11載,段奕宏進步,張譯大跨步,張國強沉寂
    不是沒時間,而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太經典,我不忍破壞那些腦海中的畫面,那一群有血有肉的群像已經深深的刻在腦海!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之後,段奕宏開啟了他演藝生涯大發展時代。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他雖然都有涉及,但是最大的成就還是在電影圈。
  • 《我的團長我的團》電視劇不敢拍的真正結局
    作為一部豆瓣評分達到9.3分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喜歡的人的心目中,地位遠非《亮劍》可比。但和《亮劍》一樣,電視劇版也沒有拍完,後面大概還有4集戲份。在看了絕不下於10遍,我老婆學會了唱「你要讓我來呀~」、我兒子學會了對我說「癟犢子玩意兒」後,突然想把結尾寫出來。迷龍如果要死,一定就是作死的。
  • 翻拍還是續集?《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了新備案,主角都沒變
    今日有人發現,《我的團長我的團》好像也有了有了新備案,甚至主角都沒變。這算是續集還是翻拍呢?這部戰陣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播出十多年後依然有著9.4的評分,相較於那些手撕敵人的神劇來說,顯示出了個更多的悲壯和真實,即便有人評價說,這部《我的團長我的團》小丑多於英雄,潰敗多於勝利。
  • 《我的團長我的團》續集將至,張譯回歸,康洪雷蘭曉龍能否上陣?
    比如最近的熱映並登頂2020年度全球票房冠軍的《八佰》,還有十幾年前的《亮劍》,都同樣經典。不過,好的抗戰劇總是百裡挑一,近年來也出了不少「雷劇」,一度刷新觀眾的三觀。 從備案劇情來看《我的團長我的團戰至終章》和上一部還是有聯繫的,這部劇回應了
  • 戰爭正劇的娛樂化與戰爭兩面性,三個角度回看《我的團長我的團》
    《我的團長我的團》一開始,國軍部隊從雲南入緬參戰,打了敗仗,潰退,沒了建制,沒了士氣。兵敗,讓一些中國抗日遠徵軍戰史的細節浮出水面。這是在《我的團長我的團》第一集,從獸醫口中,用陝西方言說出的抗日將士的豪言壯語,傳達了希望。後來,他們進入緬甸作戰,敗了。如果《我的團長我的團》《八佰》表現了戰敗,那麼,美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勝利了又如何?作為盟軍中國戰區司令的蔣介石聽到消息很高興,然後,他就陷入了國內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 張譯《八佰》演得真慫,看完想起孟煩了,更期待他拍《團長》續集
    》,不由讓人想起同是戰爭戲裡的另一個張譯,《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那個嘴上惡毒、內心善良的「孟煩了」。這是一個張譯一直念念不忘的角色,他的社交帳號所在地設置的「禪達」,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的一個地名。和「老算盤」相同的一點,孟煩了,也是戰爭中的一個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