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友誼,每個人的理解都有不同,志同道合的人往往很容易成為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朋友大都來自發小,同學,戰友,同事等等,用來形容友誼的詞語有很多,比如知己,摯友,諍友,發小,閨蜜……。然而,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他們被後世用成語命名,成為友誼的典範。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人。他的祖先與周王室同宗,同為姬姓。管仲的父親管莊曾是齊國大夫。由於管莊早逝,管家日漸衰落,管仲不得不過早的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管仲曾做過當時被認為地位低賤的商人,這也讓他開闊了眼見,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經驗。他一直想做官,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管仲和鮑叔牙在年輕的時候就是至交好友。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非常賞識他。知道管仲家境貧寒,他們一起做生意,同樣出錢出力,分利時總讓管仲多拿一些。兩人一起從軍,管仲在戰場上三戰三逃,眾人嘲笑他膽小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解:「管仲因為家有老母親要他贍養,並不是貪生怕死。」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雙雙步入政壇,分別輔助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奪取王位。公元前685年,鮑叔牙騙過召忽、管仲二人,力助公子小白登上齊國王位,史稱齊桓公,並借魯國之手殺死公子糾。齊桓公要一起殺掉管仲,因為管仲曾經用箭射過齊桓公,差點要了他的命。鮑叔牙得知後極力阻止齊桓公殺掉管仲,並力薦接回管仲,出任宰相。
齊桓公成功登上王位,鮑叔牙功不可沒。齊桓公有意讓鮑叔牙做宰相,鮑叔牙說:「我能恪盡職守,忠心耿耿地輔助您,您要是只需治理齊國,用我為相就足夠了,如果您想稱霸天下,我就沒有這個能力了,非管仲莫屬。我比不上管仲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治世準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來結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法和道德規範,進而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標準,我不如他;兩軍交戰時在營前擊鼓助威,使將士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可以像人民的父母一樣去治理人民,從而達到國富民強。」鮑叔牙多次極力推薦管仲,不斷疏導齊桓公心中的怨氣,終於說服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在管仲的全力輔助下,齊桓公終成霸業。
有人說,在長期複雜的鬥爭中所表現出文韜武略的鮑叔牙,絕對具備宰相之能。齊國的「鼎之三足」說的是享譽天下的召忽、鮑叔牙和管仲。世人都知道鮑叔牙的人品與治國之才,他的才德功勞無人能及,然而,他拒絕齊桓公冊封宰相,他認為自己要做的不是任職宰相,而是為國舉賢。
如果沒有鮑叔牙,管仲早就被齊桓公殺掉,更不可能在齊國大展宏圖。管仲任相後一直沒有提拔過鮑叔牙,即使在他臨終前還不斷叮囑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接替宰相之位。管仲曾說過:「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生不忘。」鮑叔牙為人正直,行事光明磊落,嫉惡如仇,很難在勾心鬥角的官場上立足。管仲明白,失去自己齊桓公下場也不會好,果真沒有管仲輔助的齊桓公錯用奸臣,次年便悲慘的死去,而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得王位,他的屍體擺放了六十七天無人問津。如果鮑叔牙接替自己的相位,就等同於將他置於危險之中。這也是管仲至死不薦鮑叔牙的真正原因。
什麼是知己?知己就是了解對方的脾性,深知對方的為人,能分清什麼對他有利,什麼對他不利。「管鮑之交」相知甚深,令人感動,讓人深刻領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諦!記得大學那會流行的一句:「可以託妻但不能託孤的朋友」,那時我們只把他當做戲語,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回頭看看曾經的友誼有些只能笑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