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一詩,詩中寫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其中的「桃符」就是我們熟悉的春聯,據《蜀檮杌》所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曾在寢室門板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後人視其為歷史上第一副對聯,因此對聯也有「桃符」之稱。
時至今日,「貼桃符」的傳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到春節,我們還是會在家門口貼春聯,以求一個好兆頭。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貼春聯已經是「徒有其表」,我們只是將其當成一種「儀式」,絲毫不關注春聯本身,更可笑的是,人們購買春聯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春聯的款式上,而非春聯本身的內容!
對聯的沒落
春節都是如此,平常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如今對聯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學已經沒落了,除去在春節還會象徵性的貼一下春聯,日常生活中幾乎已經沒有了對聯的蹤跡!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於我們而言乃是巨大的損失!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學形式能像對聯一樣「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裡巴人」!
正因為對聯兼具「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特點,才能一經誕生就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雖然對聯也有平仄協調,詞性對品,結構相等等「條條框框」,但說到底就是一組「對偶句」,這使得對聯既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既有名留青史的「千古絕對」,也有「市井泛濫」的「對偶句」。
值得一提的是,市井之中也常有「絕對」或者「巧對」出現,雖然文學性可能不強,但若是與具體情景聯繫起來,卻是相得益彰,頗為貼切!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中國人極為忌諱談論死亡,平日裡都會刻意避開這個話題,碰到與死亡有關的東西或地方也會繞道而行,比如墓園和火葬場,尤其是火葬場,一想到裡面的情景,只想離它遠遠的,哪怕一秒都不願逗留!
然而某地一處火葬場卻別出心裁的掛了一副對聯,此舉竟令過往之人戰勝了對火葬場的恐懼,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打量這副對聯!對聯是這麼寫的:
上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
下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平仄協調,「早來」對「先到」,「晚來」對「後到」,「早晚」對「先後」,「都來」對「全到」,對仗極為工整,詞性對品,單從對聯的角度來說,這副對聯就極為巧妙,但更絕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所謂「早來晚來早晚都來」,「先到後到先後全到」說的不正是人固有一死嗎?「生老病死」作為不可逆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尤其是人類的終極歸屬——死亡,人生而有死,無論生前富可敵國還是權勢滔天,死後不過都是一捧黃土,正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所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而人最終都逃不過「饅頭餡」的命運!
因此這副對聯其實是告訴人們要正視死亡,不要畏懼,本來也是頗有深意的兩句話,掛在火葬場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與火葬場的功能互相映襯,相得益彰,頗為有趣!所以過往之人都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打量片刻。
其實我們上文提到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就有很多有趣的對聯!
比如和珅最愛拍馬屁,所以乾隆出上聯「四方臺 臺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他對下聯「萬歲爺 爺萬歲 萬歲萬歲萬萬歲」;再比如和珅和紀曉嵐不對付,紀曉嵐經常用對聯譏諷和珅:上聯「水部失火 金尚書大興土木」,下聯「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麼東西」;再比如和珅設計陷害紀曉嵐,以十萬兩白銀的「潤筆費」讓紀曉嵐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君恩深似海」,下聯「臣忠重如山」,這有僭越之意,結果紀曉嵐偷偷在每句話後面都加了一個字,上聯成了「君恩深似海兮」,下聯成了「臣忠重如山乎」,這樣一來意思就完全顛倒了!劇中還有不少「千古絕對」,比如乾隆出上聯「煙鎖柳池塘」,紀曉嵐對「炮鎮海城樓」,蘇卿憐對「炮堆鎮海樓」,當然劇中也不不乏「下裡巴人」的對聯,和珅紀曉嵐二人逛窯子時還寫了一副對聯,上聯「聞香下馬」,下聯「摸黑上床」……
這些對聯的穿插不僅增長了我們的見識,還使得劇情更加趣味橫生,實在是難得的良心好劇!
小結:
對聯的沒落於我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如前文所述,再也沒有一種文學形式能像對聯這樣既能「陽春白雪」,又能「下裡巴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
真心希望對聯這一傳統文化的瑰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
參考資料:《元日》《鐵齒銅牙紀曉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