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麥田星鬥
期待已久的國漫電影《姜子牙》終於在國慶檔上映了,作為與《哪吒之魔童降世》同團隊創作的作品,《姜子牙》在開播前就已經積攢了極高的國民期待值,很多人都期待《姜子牙》能再續《哪吒》去年的輝煌,為這2020充一波熱血,
可惜,上映後的《姜子牙》票房確實一路高走,但是,隨之而來的卻不是各方好評,反而是姜子牙高開低走、姜子牙口碑崩壞、對姜子牙也太失望了、跟哪吒比差太多了等各種層出不窮的負面評論,其中與哪吒對比的評論尤其多,我甚至看到了有人在微信群組裡分享了自己的超低評分:
1分,到底得有多差才能被人打下這種分數?到底是有多不好看才讓網絡評分一路下滑?我就是在這種輿論氛圍下看《姜子牙》的,而最直接的觀後感就是:
《姜子牙》,真慶幸你不是《哪吒2》
對姜子牙的印象最早是來自於香港電視劇《封神榜》,姜子牙作為眾神之長率領哪吒、雷震子、楊戩等人絞紂王,誅狐妖。電視劇裡的姜子牙一身白袍,一把白長鬚,站在絕對正義的一方,運籌帷幄,那時,在我看來,姜子牙就是最厲害也是最正確的人,他不會有失誤。
而電影《姜子牙》的開篇也延續了這樣的認知,大戰成功,姜子牙受元始天尊之命在眾神面前斬殺狐妖,可是,在千鈞一髮之際,狐妖讓姜子牙看到了體內人類女孩的元神,瞬間,姜子牙猶豫了,狐妖趁機逃走,故此,姜子牙被罰至北海思過。
姜子牙為何猶豫?因為他看到了一條生命,對此,天尊的回答是,你被狐妖幻術迷惑了而已,可是,在北海思過十年,為何姜子牙依舊參悟不透?不是不明,只是因為存有懷疑。
原始天尊的觀念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我覺得」,他說的話就是對的,別人只需聽從,不需質疑,即便最後真相大白,天尊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是犧牲一人而拯救了蒼生,但是,姜子牙就是那個特例,他認為的蒼生,即便只是一條人命,也是要拯救的。
這份堅持與天尊相悖,也是對「天道」的懷疑。
人生路漫,每走一步都是自己的修行,我們可能會習慣於聽從前人總結出來的智慧,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可是,修行在於自身的參悟,對事,對人,有自己的總結與懂得,這才是自己的「得到」,別人的話,可以是指引,也可以是參考,但並非是絕對的答案,而姜子牙的懷疑看似 讓他的形象從一個「絕對位置」上掉下來了,但是,卻增加了人物的鮮活度。
姜子牙並非天生是神,他也是從一介凡人慢慢向上求取,才走到了接近於「神」的位置,但他沒有盲目聽從,正如屈原在《離騷》裡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姜子牙不但向上求真,也向下求索,靠自己一步步論證「真理」。
哲學書上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便是人的作為,電影裡的姜子牙是40左右的青壯年時期,正是「上下求索」的階段,他像每個普通人一樣,會困惑,會懷疑,可以說,電影《姜子牙》賦予了「姜子牙」真正的血肉之軀。
在「一戰封神」的背後,都是姜子牙一步步的探索與積累。
沒有哪吒燃,沒有哪吒熱血,打鬥場面沒有哪吒的精彩......電影《姜子牙》導演曾曾說:「害怕大家把《姜子牙》當成《哪吒2》來看」,看到那些對比評論,導演的話,似乎一語成讖了。
電影裡的姜子牙由於被貶多年,加上天尊的封印,所以,戰鬥力稍顯薄弱,比起《哪吒》動不動就開幹的節奏,《姜子牙》的節奏是慢一點的,可是,就像我之前說的,一直以來姜子牙的形象定位就是一個率領者,指揮者,以策略思想帶領眾人取得勝利,而真正站在戰鬥一線的,一般都是哪吒、雷震子、楊戩這類武力值高,又相對好鬥的人,如果重新把這一版的姜子牙放到諸神堆裡,一線的主戰人員估計也不是他。
導演程騰:「姜子牙需要明白什麼是蒼生,《姜子牙》整個電影講的就是它救蒼生的故事」。
英雄拯救世界的電影,大家也看過很多,而《姜子牙》討論的是拯救的「世界」「蒼生」到底是什麼。當切入點轉換的時候,《姜子牙》自然就沒有了哪吒力量爆發拯救陳塘關那種「不得了」的感覺。
所以,並不是姜子牙戰鬥力不夠,只是因為劇情使然,角色使然,姜子牙的單人故事會更關注於精神層面,哲理層面的要論,正如創作團隊說的:「這不是一部為了爽而爽的片子。」
一朝頓悟,姜子牙神力爆發,變成一頭仙氣白髮,手持打神鞭,堅毅昂然地與天尊對抗,執意打破天尊定下的天道論法,高呼:「願天下再無不公。」
質疑,對抗,反駁,這些看似叛逆的行為都在姜子牙身上出現了,如果哪吒堅持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那麼姜子牙堅持的則是我命由我不由神,因為堅守自己的道,姜子牙最終得以衝破天尊的禁錮,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神。
姜子牙敢為人先的精神,散發手持長匕的形象,均像極了中國神話「夸父逐日」中夸父的形象,股市裡,天大旱,像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以至百姓生活悽苦,夸父為了改變現狀,決定要把太陽摘下,開始逐日而奔,奔走九天九夜後,因渴極而卒,身體化作大山,繼續惠及後人。
逐日,無人敢想,違背天尊,無人敢做,再加上赤腳巴半裸的狀態,讓姜子牙與夸父的形象一下子重合了,雖然這只是我的猜想,沒有查到具體的說法來支撐這個想法(或許我查的資料還不夠多),但是,並不妨礙精神的共通性。
其實,縱觀中國的神話故事,就會發現比起討論「神」,更強調人的力量,即便新版姜子牙更年輕更「叛逆」,也沒有跳出這個框。
作為《封神演義》的後傳故事,《姜子牙》讓觀眾更明白了姜子牙所求之「道」到底是什麼,能最終成為太公的人,沒有做過一些敢為人先的事情,又豈能受眾神敬仰?
申公豹:「你一直是我羨慕的那個英雄」,這是申公豹與九尾狐決鬥前醒悟到的道理。當初,姜子牙因善念而致使九尾逃脫,眾神都認為是姜子牙中了九尾的迷幻術才會如此,沒有人相信九尾的體內真的有一條人類的生命,而申公豹亦是如此,直到九尾說出的真相。
當年,姜子牙上崑崙拜元始天尊為師的時候,曾說:「弟子姜子牙,願追隨崑崙,成為一個守護蒼生的神」,少年的聲音堅定而有力量,想法也是純粹的,然而,當姜子牙識破天尊的「偽道」後,他再次看到了當年在天梯上求見天尊的自己,終究醒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用你自己的方式,成為一個真正的神」、
無論是從申公豹的視角出發,還是姜子牙自己的視角,都能發現,其實姜子牙都未曾改變,他的內心一直有自己堅守的東西,成為神不是他追求人生目標,為了救下眼前的每一個人,姜子牙甚至可以放棄封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沒有哪個人是所謂的「被上天選中的人」,來到人世間走一遭,都必然會經歷喜悲,混沌與醒悟,每走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姜子牙其實可以選擇無條件相信天尊的話,安安穩穩地成為眾神之長,但是,只因內心仍有疑惑,才選擇尋找答案而已。
要想成為「英雄」,就要先放棄「做英雄」的想法,以最純粹的心做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道,最終的結局,無論是否得償所願,都將無悔於心。
不可否認,電影《姜子牙》的立意是很高的,比起外國電影直接打敗壞人,拯救世界,《姜子牙》討論的「蒼生」是更有深度的,但是,可能是因為刪除90分鐘內容,《姜子牙》的故事呈現度是不夠的,有些情節也不是很連貫,導致引來眾多網友吐槽,評分下降。
不過,即便如此,我依舊認為《姜子牙》是一部可圈可點的電影,就像張藝謀導演曾說的「一切違反期待值的才叫新鮮」,在一定程度上,《姜子牙》是有做到這一點的,無論是故事切入點還是姜子牙的形象,都有達到創新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說,《哪吒》是封神宇宙的試水作品,那麼,《姜子牙》才是真正的開始。
期待,諸神蒞臨,眾神歸位。
【註:本文為本文作者原創,歡迎轉發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