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口碑的失敗,讓許多人意識到《哪吒》的難得。之前,《哪吒》50億票房還被許多人質疑為「只是幸運」。
其實和《戰狼2》的情況一樣。對電影票房來說,一旦票房高漲達到一個至高臨界點,就不可能只出自偶然,也就是說,世間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姜子牙》證明了在動畫電影世界裡,才華也是天生的模仿不來。
《哪吒》與《姜子牙》的聯動短片,成了《姜子牙》電影的唯一亮點。短片僅僅一分半鐘,就將姜子牙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立體有趣。飯桌上,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亮點,每一個出鏡的人物都讓人記憶深刻,意猶未盡。最後突然驚醒更是天才之筆,可以說,一個短片達到了電影正片90分鐘都沒有達到的效果。
怪不得許多觀眾說,看了姜子牙,只有彩蛋值回票價!
《哪吒》導演餃子十年前棄醫從影、自學編程,一個人用電腦敲出《打,打個大西瓜》。這部短片僅僅十分鐘時長,卻具備了一部大電影所需要的一切基本要素:背景、人物刻畫、情緒把握、起承轉合、爆點、記憶點、主題的表達、人文關懷……可以說論基本功的紮實和大局觀的完整,十年前尚未入行的餃子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科班導演。
所謂「天賦是文藝領域最殘酷的壁壘」,兩部對比,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部分路人觀眾對「國產動畫電影」的了解基本上就是來自《哪吒》,他們並不知道餃子有多厲害。不懂其強大的敘事能力並不是業界常態。
其實國產動畫界遠比真人影視界更缺優秀的編劇和會講故事的導演。《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包括現在上映的《姜子牙》製作上都有不少可稱道之處,但是敘事上都存在一些脫離觀眾的問題。
其實《姜子牙》不管被誇還是被罵,對於動畫業界都是一件好事一一因為過度捆綁哪吒炒作,國產動畫電影第一次走出小圈,接受廣大群眾的鑑賞。這個時候收到的市場反饋對於業界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