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漫崛起的大道上,立有兩座山頭,分別是《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丸降世》。
野心勃勃的《姜子牙》在萬眾矚目中向第三座山頭髮起衝擊,結果敗下陣來。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大家請不要用票房來反駁我,因為消費不全是理智行為,票房也從不是一部電影好壞的評判標準,我們需要更多的聚焦在電影身上。
電影上映已兩天,口碑兩極分化,擁躉派盛讚美術精良唯美,唾棄派鄙夷劇情空洞乏力,兩者似有掐架之勢。
但恕我直言,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上的爭論,一個在基本層,一個在最高層,毫無疑問擁躉派將大敗特敗,要知道美術再好也只能是錦上添花,劇情才是一部電影的核心,好比一道美食,雕龍畫鳳只能是點綴,好吃才是硬道理。
不可置否,《姜子牙》的美術畫面確實無可挑剔,確實值得誇獎兩句,但大誇特誇,無腦吹捧就很值得警惕了,警惕這股歪風邪氣會給動畫電影人一些錯誤的信號,從而往後做動畫過多把主要精力耗在畫面上,忽視了最最核心的劇本打磨。
這不是信口雌黃,更不是杞人憂天,近些年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某某電影投資多少個億,再現了大唐,再現了大宋,帶來一場服化道的視聽盛宴,結果一看要故事沒故事,要思想沒思想,那麼能再現,怎麼不去拍紀錄片呢?
所以前車之覆,動畫電影足鑑。
都說《姜子牙》劇情故事差,這是很主觀的一個觀影感受,沒有錯。
但到底差在哪?為什麼會差?相信很多人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那我們不妨請出《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丸降世》兩座大山,給大家詳細嘮一嘮。
第一點,差在人物塑造上。
一個人物的立體豐滿,一定是貼近生活的。
所謂「觀彼視己」,也就是我們能從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是情感共鳴的基礎。
悟空和哪吒天生是神,卻有著明顯的「人性」缺點。
悟空本領大又自負,天生散漫愛自由,像一個不負責任的渣男。
哪吒善良又調皮,內心脆弱又故作叛逆,是一個很想得到認可讚美的熊孩子。
那麼姜子牙呢,他本身是凡人,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卻都是完美無瑕的「神性」。
第一,追求真相,哪怕身敗名裂。
第二,普世博愛,一人即是蒼生
第三,對抗強權,唯願天下再無不公
這樣的姜子牙,全身上下都透露著「偉光正」的光芒,如果對照我們現實生活的話,我們會非常敬重這樣的人,真了不起。
但問題是,我們既不會討厭這樣的人,也不會喜歡這樣的人,因為光芒雖亮,但也刺眼,我們只能遠遠的看著他發光,這就是距離感。
所以《姜子牙》劇情的平庸,角色塑造是原罪,他的出廠設置過於完美,沒有缺口,自然就沒有可再塑造的空間了。
舉個例子。
電影片尾有一個彩蛋,很多人之前也看過,是聯合哪吒發布的一支先行預告片,有很多觀眾在看完《姜子牙》之後,直言不諱這是電影唯一能看的地方。
為什麼呢?
因為在這支小短片中,這個完美的男人終於暴露了他生活中的「人性」缺點,強迫症。
強迫症不會影響姜子牙拯救蒼生,但他這個小毛病,很是讓人喜歡。
第二點,差在把故事複雜化
電影是一場造夢活動,要讓觀眾沉浸進來,關鍵就在於設置一個「共同目的」,讓觀眾跟隨著電影中的角色一起去達成。
《大聖歸來》的目的是,幫助被壓500年的悟空恢復神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目的是,看魔丸轉世的哪吒如何躲過天劫,逆天改命。
《姜子牙》的目的是,看姜子牙揭穿師尊的偽善面具,破壞其意圖統領三界的狼子野心。
三者的不同就在於,《大聖》和《哪吒》在一開頭就告訴觀眾,電影的主旨是什麼。
而《姜子牙》拐彎抹角的,先是營造了一個「揭開小九身世之謎」的假的終極目的,為了讓觀眾相信這個目的,不斷強調「阿父」、「黑花」、「幽都山」等關鍵元素。
本來想的很美好,故事有反轉,情節有波折,但是功力不夠,既無力觀滄海,又無力笑紅塵,結果把自己玩死了。
「阿父」、「黑花」這些淪為口頭上的意象之物,對劇情推動沒有起關鍵作用。
「幽都山」是揭開小九身份的地方,電影為此濃墨重彩,為此小九不惜冒險搶劫,為此姜子牙違抗天條走出北海。
路漫漫其修遠兮,觀眾跟隨姜子牙和小九一路爬山涉水,風塵僕僕來到幽都山,結果只是姻緣神紂王的居所。
那是紂王指引他們來的嗎?
並不是。
紂王跟揭開小九身份有關係嗎?
並沒有。
那麼紂王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不知道,也許是單純為了嘲諷姜子牙吧,因為九尾說「連紂王都混了個姻緣神,你姜子牙怎麼墮落成這個樣子」
最終,小九的身世是從九尾嘴裡說出來的,既然是九尾說的,在哪裡說不是說,何必偏偏跑到「幽都山」呢,這個人物行為動機很是無法令人信服。
不信服就不信服吧,畢竟「揭開小九身世之謎」只是過渡,用來引出真正的終極目的,真正的大反派師尊。
但問題出現了,前面已經用掉太多篇幅了,已經沒有時間再去刻畫一個大反派了,大反派的壞蛋行徑只能靠嘴說了,但這樣乾巴巴沒頭沒尾的背後說人壞蛋,觀眾真聽的進去麼?能調動起對反派的厭惡情緒麼?
當然不能,而且已經消耗太多精力了,此刻只會累覺不愛,愛誰誰,趕緊結束吧。
結果就真的結束了,一個閃白的轉場,師父的師父就把師尊給收拾了。
大魔王表示他很尷尬,我們看的很尷尬。
批評歸批評,跟《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姜子牙》也並非一無是處。
除了前面提到的《姜子牙》畫質更加細膩外,在故事的立意上,其實《姜子牙》要高很多。
《大聖》和《哪吒》都是關注於自身的成長,聚焦於個體。
《姜子牙》前半段探討「為了集體犧牲無辜個體」的行為是否合理,後半段則模糊探討了「精英專治和民主自治」的利弊,兩者都聚焦於群體。
後者不談,前者我非常認可影片的正嚮導向,如果集體霸權就可以犧牲無辜個體的話,那麼這樣的社會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你永遠要擔心不知道那一天,你可能也會成為被集體獻祭的個體。
所以姜子牙一定要救小九,無論需要多大的犧牲去交換,也不論能不能救得成功,因為到最後,已經不是救不救人的問題了,而是一場道德基石的保衛戰。
當然,這場保衛戰姜子牙勝利了。
是故,儘管《姜子牙》的故事講的稀爛,但導演作為80後生人,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挑戰深刻主題的勇氣可嘉,所以綜合客觀上說,《姜子牙》也值得一個及格分以上。
七分以上,八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