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東尼老西走萬裡路
有關作者:香港土生土長90後,畢業自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學系,現於內地工作生活
《姜子牙》是由跟《哪吒之魔童降世》同一團隊製作的動畫電影作品。而《哪吒》在去年以50億元人民幣票房登上中國電影總票房第二位,僅次於《戰狼2》之後。《哪吒》獲得如此亮麗的票房,《姜子牙》作為「中國神話系列」第二部,難免會被拿來比較。
因此,網絡上對《姜子牙》的評價褒貶不一,在豆瓣上只有7.0分,跟《哪吒》的8.4分相比明顯遜色(評分截至2020年10月5日)。但我看完整部電影後,覺得這部電影充滿驚喜,精彩程度更勝《哪吒》。
(以下有少量劇透,請謹慎食用!!!)
之前看《哪吒》的時候,我是失望的。這並非說《哪吒》不精彩,而是裡面有關正邪之辨、親情和友情的主題過於俗套,情節的處理手法也沒有亮點。當時我從電影院來出來時,場內的孩子們依依不捨地離開影廳,仿佛我是一個大齡兒童混入了其中……
但《姜子牙》要觸及的主題就有意思得多了。電影在約20-30分鐘時,以揭示小九的目的來引出「宿命」和「家」兩大主題,並把故事帶入第二幕。
而「宿命」更是貫穿全文,這裡有兩道明線一道暗線。
第一道明線是從opening image起姜子牙抗命被罰,到結局把天梯拆掉,都是回應「宿命」這一主題,點出「宿命」是可以反抗的。
第二道線則跟第一道線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小九因為醒來後聽見呼喚,所以前往幽都山尋找父親,她以為這是她的宿命,可到最後卻只是九尾狐想要奪回自己的妖力的陰謀,從這個角度看,「宿命」還是邪惡的,但同時一般人對於「宿命」卻又是無力反抗。
第三道線是在兩道主線之外的暗線,是由申公豹拉起,他背著師尊跟隨姜子牙,這已經是對「宿命」的反抗了,最後他犧牲自己,通過角色獨白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當做英雄,這「宿命」還是能主觀地掌握在人們手裡(儘管有點像阿Q式自我滿足)。
而「家」這一主題只出現在第二幕初,功能性較強。
因為小九要尋找父親,所以踏上了旅途,展開了故事。後來因為看到無處可跪的孤魂野鬼,小九並從中取得共鳴,她開始尊敬姜子牙,成為這角色轉變的一個契機(儘管在小九的角色塑造上我認為是失敗的,這種轉變未能呼應到最後,導致這重要角色形象扁平)。
「家」並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主題,而是跟上文說到的「宿命」息息相關。
首先,因為小九聽了九尾狐的指引,因此想要尋找家人。另外,那些無處可歸的孤魂愛聽風鈴的聲音,他們在等待玄鳥的救贖,讓他們得以輪迴。可以看到,「家」是在「宿命」之下,或許可以這樣說,「家」就是「宿命」的一種。
回過頭來審視我們傳統文化,裡頭落葉歸根之類的宗族思想,不也是我們對於「家」的「宿命」嗎?
這麼抽象而龐大的主題,在短短的兩小時裡當然無法極細無遺地把每個因果關係都解釋清楚。於是,就要考驗觀眾的觀影水平了。一般來說,故事適當地留白,可以讓觀眾從單向、被動地接收內容,變成主動參與構建故事,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但這很考驗觀眾的素質,一旦故事太難進入,觀眾便會拒絕故事的邀請,放棄思考,然後在觀影結束後大罵「不知所謂」、「看不懂」、「好無聊」云云。
尤其這部電影作品以動畫形式呈現,而在不少國人心目中,動畫跟兒童影視作品兩者中間是等號。於是許多家長帶著孩子觀影,但成年人都不一定看得懂了,還奢望小朋友除了炫酷的特效以外還能看懂什麼?
所以《姜子牙》要在票房上超越《哪吒》還是不容易的。
第一,內地觀眾對動畫的期望不當。《姜子牙》的目標受眾應該是觀賞能力較強的成年觀眾,但它以動畫形式作為媒介,在中國內地的觀影環境裡,註定讓觀眾造成期望落差。觀眾失望,造成電影口碑不好,這將會帶動惡性循環,影響票房。
第二,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兩者上映同期的競爭作品水準不一樣。《哪吒》是在去年暑假檔期上映的,同期上映的作品都沒有競爭力,作品內容也比較兒童向,跟暑假檔期產生了額外效果。而《姜子牙》無論是在本來的春節檔還是到現在的國慶檔,都要跟其他優秀電影正面剛,這部動畫能夠在國慶的大餅裡分到多大的一塊,我是不太看好的。
第三,《哪吒》打頭陣,有噱頭buff,《姜子牙》則沒有。去年《哪吒》上映時,網絡評論都熱鬧起來了,什麼「中國動畫元年」云云的,我也是因此被半哄半騙地買了票進影廳,相信也有不少人也是跟我一樣,受熱點營銷影響而慕名貢獻票房的吧。而《姜子牙》作為同一團隊的作品,已經是這團隊的第二戰了,在製作技術沒有明顯革新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像《哪吒》那樣國產動畫的話題buff,這也是不利票房的因素。
無論如何,票房並非衡量作品好壞的唯一因素。儘管《姜子牙》還有未盡善盡美的地方,但在我心目中這部國產的動畫不比《哪吒》要差,甚至稍稍優勝。只希望網民們鍵盤留情,不要埋沒了這樣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