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5》,2020 年。
3D 數位影像,VR 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異。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海內外虛擬實境創作領域備受肯定的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將於今年8月 22 日至 11 月 1 日期間在臺北當代藝術館推出最新個展「無處不在的幽靈」,首次曝光 10 件全新創作的虛擬實境(VR)系列作品,視為近五年投入 VR 創作領域的一個裡程碑。此次展覽獲全球虛擬實境領導品牌 HTC Vive Arts 支持,觀眾在啟動 HTC Vive pro 設備後,即可沉浸於藝術家打造的虛擬空間內,探索科技與當代藝術跨界詮釋的情境場域。
展覽選定在現址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百年歷史建築物中展出,藝術家試圖以虛擬串聯過去的歷史,併發全新意義的對話與想像。當中同時展出陶亞倫 11 件具代表性的互動裝置與擴增實境(AR)作品,讓觀眾一窺藝術家以光為介面,延伸至影像及空間的探討。展覽梳理藝術家從物理性創作過渡至數位虛擬實境的系列作品脈絡,展現豐富的創作光譜。
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8》,2020 年。
3D 數位影像,VR 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異。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如幽靈般的虛擬身體
陶亞倫表示:「這次展覽概念源自於保羅 維希留(Paul Virilio)以『生來即死』、『接近死亡的經驗』來形容高度擬真化、符碼化的世界。這種概念如同臨床醫學上瀕臨死亡者的身體經驗:身體如『幽靈』般漂移、眼前一切所見、所聞皆脫離物理現實世界」。藝術家認為,拜當今科技之賜,虛擬身體是肉體與機器程式共同創造的嶄新知覺系統,將以一種隱晦的、無法捉摸的、「幽靈」般的面貌出現。「不在場」的幽靈將對「在場」的一切,進行全面部署與控制。
展覽籌備期間適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擴散,陶亞倫也觀察到社會整體陷入深層恐懼,迫使人們進入低度社交狀態,加速所有文化活動趨向網路虛擬化及數位化,呈現網路空間(虛擬實境)對日常生活(物理現實)的殖民化。無論是對人類的意識、身體或感知,數據化皆如同潛伏流動的「幽靈」在各種「慾望機器」中流竄滲透。真實與虛擬共存在不斷擴延的多重時空中。VR 領域對照展覽空間設計,觀眾站立於藝術家自製的電動軌道上,身體被控制推移交互穿梭,宛如一具具被禁錮漂移的幽靈。
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10》,2020 年。
3D 數位影像,VR 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異。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無所不在的「幽靈」場域
隨著當代科技不斷演進與肆意滲透,陶亞倫預視未來管治技術將剝奪人類生存的自由,實現從虛擬到實體世界的全面滲透,徹底控管人類的意識與靈魂。再加上威權專政的控制力擴大提升,將超越歐威爾式(Orwellian)極權,形成一個「幽靈」般無所不在、前所未有的超高效統治系統。
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實體場地中,陶亞倫隱藏了一個虛擬的藝術館。「在場」的觀眾將分別潛入 10 個「不在場」的空間。在這座古蹟內,觀眾一旦戴上 VR 眼鏡後,即擺脫物理限制,自由翱翔於建築空間。他們如幽靈的意識將以潛入、攀升或平移等行進模式,沉浸於題為《徘徊的幽靈》的場域內,體驗 10件各自描繪不同虛擬歷史場景的系列作品。這些虛擬情境的安排與調度,安置於具百年歷史的場域內,創造出微妙的歷史疊合,召喚這塊土地的記憶。展覽體現陶亞倫試圖透過數位科技擺脫物質身體的限制,製造一個能穿梭過去、現在、未來的敘事現場;同時亦可視為他對於未來虛擬實境演進下,作為警世預言的創作實踐。
此次展覽同步展出陶亞倫多項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位於入口大門的動力裝置作品《夢》以巨大的凸透鏡,即時折射現場的光影風景;互動裝置《自我顯相儀》及《靈「光」乍現》則開啟「自我」與「顯像」間的幻象體驗,透過不同的形式,探討光與影像間的真實性;2012 年作品《留白》開啟陶亞倫對於真實與虛擬空間維度的探究,試圖於真實世界打造一座虛擬空間,在視覺上抹除水平與垂直空間的邊界;於 2015 年首度引用 AR 技術製作的《幻滅》系列作品透過螢幕在地面或牆上創造出並未真實存在的崩裂洞口,促使觀眾反思真實世界如何逐漸被網絡串流中一閃即逝的影像格式取代。
陶亞倫
陶亞倫 1966 年生於臺北,擅長於動力裝置、互動數位媒體創作,近年跨足虛擬實境領域,即榮獲2018 年馬德裡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最佳新媒體藝術裝置獎」肯定,並於 2019 年首度獲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覽。陶亞倫多年來持續於新媒體藝術領域試驗當代資訊科技與藝術交互應用的可能性,關切探討人類主體、感知與空間互動的議題。
HTC Vive Arts
Vive Arts 運用尖端科技創造全世界皆能享受的獨特藝術及文化體驗,孕育數位創新科技,與全球最頂尖的藝術家、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合作,以領先全球的 HTC Vive 虛擬實境技術創造出沉浸式的藝術作品。自 2017 年計畫發起以來,Vive Arts 全球已擁有超過 50 多個合作夥伴,其中包含多間頂尖文化機構,如巴黎羅浮宮、倫敦泰德美術館、巴黎奧賽美術館、橘園美術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成立於 2001 年 5 月 26 日,是臺灣地區唯一一間當代藝術館。紅磚築成的館舍建於 1921 年,原為日據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的小學。臺北當代藝術館旨在推動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與展覽,激發民眾的新觀點和新思維,並提供當代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通過舉辦國際與臺灣當地藝術家的展覽,海納眾聲,藝術館致力於追求更多的可能,共創臺灣藝術文化的無限美景。
臺北當代藝術館自 2001 年開館後,首七年由市政府委託民間企業家組成的「當代藝術基金會」統籌營運。2008 年 1 月 1 日起,臺北當代藝術館轉由政府旗下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進一步推動國內外對當代藝術之關注,媒合多元文化和跨界創意。驕陽基金會為臺北當代藝術館 2019 年度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