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題背誦口訣
一、簡述如何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保持。
口訣:有意理解深加工,組塊編碼記憶術
過度學習150 ,閱讀試憶相交替
複習方式多樣化,集中分散相結合
(1)明確記憶要求,增強知識鞏固的自覺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運用記憶術。嘗試回憶與反覆記憶相結合。
(4)進行組塊化編碼。
(5)適當過度學習。一般認為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
(6)合理進行複習。①及時複習;②分散複習;③反覆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二、簡述有效遷移的策略 或 簡述為遷移而教的一般建議。
口訣 目材編程策(木材變成車)
⑴科學精選教學材料;
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⑶合理編排教學程序;
⑷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
5.合理確立教學目標
三、簡述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口訣:三個教學過程一學科結論
1.教學過程的課程創生與開發
2.教學過程的師生交往與互動
3.學科結論的過程價值
4.教學過程的人文關懷
四、簡述學習動機的激發。
口訣:上課 布置作業 學習反饋 獎懲 歸因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上課)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布置作業)
3.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學習反饋)
4.妥善進行獎懲,維護內部學習動機(獎懲)
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學習(歸因)
五、簡述教學過程應遵循的基本規律。
口訣:教師直接掌握傳授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2.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六、簡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口訣:雙量雙練加思考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七、學習動機的培養
口訣:兩設置兩利用一培養一注意
1.設置榜樣
2.設置具體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方法
3.利用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習動機
4.利用直接轉化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
5.培養學習興趣
6.注意學生的歸因傾向
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力
口訣:一增強二掌握三減少四培養
1.增強記憶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識記方法
3.根據遺忘規律,減少遺忘
4.培養良好的記憶規律
九、課外活動的特點
口訣:組織上形式上內容上過程上
1.組織上的自主自願性
2.形式上的靈活多樣性
3.內容上的靈活性和廣泛性
4.過程的實踐性
十、簡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訣:導向選擇激勵評價
1.教育目的的導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選擇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勵功能
4.教育目的的評價功能
十一、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口訣:全面個性要兼顧,創新實踐要全體
1.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核心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全體)
3.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創新實踐)
4.素質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並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5.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個性)
十二、簡述德育的基本原則
口訣:雙導二施三結合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性原則
3.因材施教原則
4.長善救失原則
5.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原則
6.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7.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十三、簡述教師職業道德
口訣:三愛兩人一終身
1.愛國守法(基本)
2.愛崗敬業(本質)
3.關愛學生(靈魂)
4.教書育人(根本)(載體)
5.為人師表)(內在)
6.終身學習(動力)
十四、簡述人本主義典型教學模式
口訣:開放題自由做
1.開放課堂教學模式
2.以題目為中心的課堂討論模式
3.自由學習的教學模式
十五、簡述人文主義思想的教育理念
口訣:兩培養兩推崇(行)一提倡
1.在平常教學中培養健全人格
2.培養團體精神的合作學習
3.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4.推崇人性中心課程
5.提倡情感型師生關係
十六、簡述布魯納結構教學觀原則
口訣:強化動機結構程序
1.強化原則
2.動機原則
3.結構原則
4.程序原則
十七、簡述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
口訣:藉助於語言主動發現學科基本結構的過程
1.對兒童實質的看法,語言學習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
2.學習是一個主動認知的過程
3.提倡發現學習
4.強調對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
5.重視學習過程
十八、簡述終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口訣:超越過程學習目標內容方式
1.超越學校圍牆的教育
2.從胎兒到墳墓的教育
3.終身教育的目標-完善的人和和諧的社會
4.無所不包的學習內容
5.終身學習的方式-自我導向學習
十九、簡述教師自我發展的策略
口訣:依靠自我意識規劃專業發展
1.確立良好的專業自我意識
2.制定專業發展的自我規劃
3.以日常生活為資源,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完善
二十、簡述教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必須具備哪些素養。
口訣:常念知能德身心
1.崇尚的職業道德。表現在熱愛教育、學生,嚴於律己,誨人不倦,為人師表
2.合理的專業知識。表現在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3.精湛的專業能力。表現在處理教學內容上和分析研究學生的能力上
4.強壯的身體素質。表現為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5.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自制力
6.先進的教育理念。
二十一、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口訣:根本是培養強調全面發展
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2.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3.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性和創新精神日益得到重視
4.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5.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教招 | 史上最全心理學效應
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從眾效應
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的社會。1.從眾的類型(1)真從眾(口服心服);(2)權宜從眾(口服心不服);(3)不從眾。謝力夫(1935)利用知覺錯覺中的遊動現象對從眾現象作了研究
服從效應
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服從與從眾有著本質不同。從眾情況下個體是自願的,服從情況下個體是不自願的,是應別人要求去行動的。
社會傳染效應
激動的群眾傾向於有相同的感受與行為,因為個體的情緒會傳染給團體。即使當有的成員作了通常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會傾向於去仿效他。
社會助長效應
在群體活動中,個體活動效率因為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而出現提高的現象。即如果有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一項行為操作,那麼個體的行為效率就會提高。
社會抑制效應
是指由於他人在場或者同時參加從而降低個人活動效率的現象
社會惰化效應
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
去個體化效應
群眾中的個人,有時會失去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而覺得責任該由大家負,從而使自我控制系統的作用減弱或消失,一旦個體的控制系統減弱,暴力與反道德行為就可能出現。
典型性效應
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於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
淺層歸因效應
在總結自己走進矯治所的原因時,常常說是由於自己抵擋不了誘惑、控制不住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只從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從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點水式分析,不願進行深入地剖析。
歸因偏差效應
指的是認知者系統地歪曲了某些本來是正確的信息。
比馬龍效應
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致被評價者將這種觀念內化,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良行為。
刻板效應
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
福勒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認為那個描述就是自己。
蝴蝶效應
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囚徒困境效應
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
赫洛克效應
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 ,優於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評價的好。
德西效應
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 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學生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實驗者效應
由於人際關係融洽、被關注及情緒的宣洩而導致工作或學習效率提高的效應。
結伴效應
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結伴從事相同的一項活動時(並不進行競賽)相互之間會產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動效率。
獎懲效應
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5:1
禁果效應
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近因效應
最近一次的印象作用很大
首因效應
第一次印象作用更大
角色效應
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馬太效應
在班級管理中,就是好學生好對待,差學生差對待;好學生越來越好,壞學生往往越來越差勁。
旁觀者效應
指在緊急情況是由於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
摩西奶奶效應
一個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自行泯滅。
破窗效應
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手錶效應
兩隻手錶時間不一致,我們不知道哪個正確——家庭與學校相一致
投射效應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同體效應
是指學生把教師歸於同一類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學生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於接受。
翁格瑪麗效應
翁格瑪麗效應是教育心理學術語,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
瓦拉赫效應
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波紋效應
是指在學習的集體中,教師對有影響力的學生實行懲罰,採取諷刺、挖苦等損害人格的作法時,會引起師生對立,出現抗拒現象;有些學生甚至會故意搗亂,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這種效應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發展、心理品質和身心健康會產生深遠而惡劣的影響。
半途效應
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心理學上是只個體受其對結果與其的影響,而影響其認知和行為的過程。
貝爾納效應
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發散,對精細、深入的創造是非常不利的。(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卻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安慰劑效應
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心理學上是只個體受其對結果與其的影響,而影響其認知和行為的過程。
霍蘭德睡眠效應
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傳播效果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的現象。也就是說,傳播結束一段時間後,高可信性信源帶來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帶來的負效果卻朝向正效果轉化。在態度改變過程中,說服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種現象。
齊加尼克效應
因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只有工作順利完成,這種狀態才會消失。
群體思維
高凝聚力團體進行決策時,思維往往追求一致,導團體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能做出符合客觀實際,從而背離最佳決策。
超限效應
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
天花板效應
指測驗題目過於容易致使大部分個體得分普遍較高的現象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經處理完的事情印象更為深刻
花盆效應
指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呆久了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
詹森效應
指平時表現良好,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
南風效應
指管理者對下屬有人情味,進行溫和的管理方式,下屬處於感激就會更加積極女=努力的為企業工作。
北風法則
與南風效應相反,指非常嚴格,甚至冷漠的管理方式
邊際遞減效應
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效用就會越來越少的現象。
寬大效應
個體對他人往往是積極的肯定高於消極的否定
鯰魚效應
鯰魚在攪動小雨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指競爭可以激發人們的內在活力。
扇貝效應
在固定時隔強化程式中,個體的行為效率呈現出扇貝形曲線的變化趨勢,這種現象稱為扇貝效應。啟發我們:根據獎勵強化的固定時間形成工作高峰、低峰,對策是變化獎勵的品種、時間,從而形成間隔獎勵。
聚光燈效應
有時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別人會注意到
閃光燈效應
指個人對令人震驚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難解的記憶,並且記憶的準確性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曝光效應
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少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歡,令人愉快
三明治效應
指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會使批評者愉快的接受批評。
飛輪效應
一個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自行泯滅。
名片效應
指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標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或價值觀相同,就會讓對方感到你與他有更多相似性,從而風願意與你接觸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賽格裡曼效應
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的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感)
毛毛蟲效應
指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頓時,應該努力尋求突破,不能指關注多少工作,還要關注做出多少成果,也就是效益問題。不要固守原有的認知模式
凡勃倫效應
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
啟動效應
由於之前受某一種刺激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提取更加變得容易的心理現象。
氣氛效應
實為總體關係效應。智慧出現在冷酷者身上可能具有危險性,而出現在熱情者身上可能表示同情有遠見。
踢貓效應
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超限效應
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