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波蘭而言,其歷史上的大洪水時期(Potop)指的是由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到1667年1月13日籤署安德魯索沃條約期間一系列爛事兒的總稱,包括魯塞尼亞起義,普魯士尋求獨立,俄羅斯入侵,瑞典入侵……總之一套下來威風凜凜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徹底失掉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若不是斯特凡·恰爾涅茨基與立陶宛揚·帕維烏·薩佩哈兩位指揮官和波蘭人們發揮神勇,「第一次瓜分波蘭」可能就要提前上演了。
儘管這段故事在波蘭歷史中最廣為人知,但硬要它與《鋼鐵收割》中波蘭尼亞的重合似乎有些欠妥——畢竟Jakub Różalski,遊戲原形《鐮刀戰爭》的發明者公開表示,《鐮刀戰爭》的靈感之源是20年代的蘇波戰爭。只是熟悉歷史的玩家不難發現,除了遊戲所展現的年代與「蘇波戰爭」吻合外,整部遊戲的故事似乎與那場戰爭並無關聯,而考慮到波蘭歷史中那一幕幕似曾相識的慘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成都可以被看成是大洪水,加強版大洪水,和終極版大洪水的不斷上演,說《鋼鐵收割》包含對「大洪水」的還原也勉強算是合情合理。
更何況「大洪水」之所以被波蘭人自己銘記在心,甚至有那麼點兒津津樂道,原因恐怕並非是因為它多麼慘烈,也不是因為「它是波蘭由盛轉衰,由寬容走向狹隘的轉折」這樣的考點,而是因為當這場似乎與千百年來無數「貴族老爺們的封建戰爭」別無二致的國家衝突接近尾聲時,無數波蘭人作為開始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並以自發和半自發組成的「鐮刀軍(這一說法其實最早見於十九世紀的大起義,所謂的鐮刀軍指他們的武器只有鐮刀)」踐行了自己的信條,真刀真槍地維護著祖國的統一,這才讓後來波蘭軍團「波蘭沒有滅亡」的歌聲不至於在阿爾卑斯的山路之間消彌於無形。
在這樣的前提下,《鋼鐵收割》的主線故事就有點微妙了。
最開始,一切似乎和《火與劍》的基調頗為相似:「鐮刀戰爭(遊戲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極加強版的大北方戰爭)」後,雖然波蘭尼亞被蠶食了不少領土,但日子也算安穩了起來。然而好景不長,某天為數不少的俄蘇士兵在祖博夫上校的帶領下,對女主安娜所在的村子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戮和搜刮,只為了抓獲包括女主父親在內的幾個關鍵人員。安娜帶領民兵奮起反抗,但力有不逮,還好反抗軍頭領萊赫及時趕到幫女主解圍,想方設法趕在祖博夫之前來到了種種線索指向的另一個村莊,卻因為授意部下向村民傳授作戰技巧並提供武器而與安娜產生了分歧。
(雖然我完全不理解,但在遊戲的世界觀裡)安娜是對的。在反派屁話多的經典環節裡,祖博夫上校闡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觀點:正是因為萊赫這樣精明不足但忠烈有餘的所謂英雄號召佔領區的人民抵抗入侵者,才使他得以施壓沙皇,對波蘭尼亞再次全面開戰。隨後萊赫用自我犧牲踐行了自己對祖國的忠誠,及時趕到的將軍救下了安娜,而玩家則從沙皇特使和前薩克森元帥的視角得知無論是沙皇還是(前)皇帝都是慈悲為懷的仁君,不願讓蒼生飽受戰爭之苦,瘋狂搞事的是只是各個國家的一小撮陰謀家罷了。於是三方勢力決定在通力合作,徹底擊敗祖博夫上校後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這之後自然就沒人再提及遊戲開篇的俄軍的殘暴行徑,和波蘭被瓜分掉的那些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