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倫痞子的舞臺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提到英國朋克,你會想到什麼?估計有很大一部分人會想到性手槍(Sex Pistols)樂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支樂隊僅僅存在了兩年時間,並且在這兩年間只出過一張錄音室專輯。然而他們卻對整個搖滾樂領域造成了深遠影響,不僅是後輩的朋克樂隊的精神導師,連不少金屬樂隊也聲稱受他們的啟發。可以說,在英國乃至世界朋克音樂界,性手槍樂隊的地位是祖師級的。
英國女王的噩夢 璨若流星的性手槍樂隊
正統人士對性手槍樂隊痛恨入骨,視之為洪水猛獸;而青年們則對其異常追捧。究竟他們有什麼魔力能使人們對其的態度如此兩極分化呢?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就能明白。粗俗且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歌詞、毫無美感可言的痞子唱腔、樂隊成員放浪不羈的生活作風、標新立異的服飾打扮……每一項都表明了他們的與眾不同和反叛精神,這如何能不讓青年們如痴如狂!
性手槍的突然爆紅與當時的政治社會情境有著很大的關聯。1975年,英國陷入空前的經濟蕭條,失業率創下二戰之後的新高;同年2月,柴契爾夫人當選保守黨黨魁,力推個人主義。同時,法國1968年的「五月革命」的餘響仍然對海峽對岸的英國年輕人有著不小的震動,這些年輕人當中有一位名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的青年,正是這個人,成為將性手槍樂隊帶到前臺的那個關鍵人物。
閱讀更多:
《B.B.King:無可爭議的「布魯斯之王」》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的搖滾傳說》
2朋克教父的指引
朋克教父的指引
人們將馬爾科姆·麥克拉倫稱為「朋克教父」,以表示此人在朋克音樂界的地位。之所以稱之為「朋克教父」是因為他對朋克精神的的塑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不僅給性手槍樂隊當過經紀人,還給美國的「紐約妞」(new York Dolls)當過經紀人。此外他與女友開的一家服飾店也被認為是朋克風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朋克教父」馬爾科姆·麥克拉倫
麥克拉倫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克羅伊登藝術學院,這所學校沒有任何入學資格限制,並且即使你修完所有課程也拿不到任何資格證書。如此自由開放的環境裡,可以想像麥克拉倫會在這裡遇見些什麼人!各種先鋒藝術的實踐者、毒品販子、摩登族和政治活躍分子後代隨處可見。接觸這些五花八門的人物讓麥克拉倫的思想空前的活躍和反叛。
麥克拉倫與女友薇薇安·韋斯特伍德
1971年,麥克拉倫與女友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在倫敦的國王路開了一家服飾店。一開始這家店被命名為「Let it Rock」,1973年又改為「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ead」,以紀念早逝的偶像詹姆斯·狄恩,韋斯特伍德在這段時間也開始設計印著口號的T恤。同年,他們到紐約參加國際服飾精品展的展出,在那時結識了當地地下文化場景的重要人物。這段期間,韋斯特伍德開始在她的設計的T恤中加入性禁忌與情境國際的口號。
麥克拉倫在「Let it Rock」店外
1974年,麥克拉倫成為紐約為當地樂隊「紐約妞」的經紀人,他要求樂隊成員穿著由韋斯特伍德設計的結合了時尚、性與共產黨鎌刀鐵錘符號與口號的服飾。紐約妞這支偉大的朋克先驅雖然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但麥克拉倫與之合作還是積累了不少經驗。彼時朋克音樂風格雖然在紐約成形,但尚未擴張為一種文化運動。
著名的「SEX」店
回到倫敦,麥克拉倫有意將他在紐約所學習到的將媒體、音樂、時尚工業等流行文化結合的概念在倫敦付諸實踐。因此韋斯特伍德又將店名改為更具挑逗意味的「Sex」。這個時期,店裡有一位僱員叫史蒂夫·瓊斯,此人與一個名叫保羅·庫克的鼓手組了一支名叫「河濱」的樂隊,作為老闆的麥克拉倫又找來同在Sex打工的學生葛蘭·梅特拉克來擔任貝斯手。主唱是最後敲定的,麥克拉倫注意到一位常在Sex附近閒晃、染著一頭綠髮、態度囂張的年輕人,此人名叫約翰尼·林頓。麥克拉倫經過了解之後讓林頓過來試音,一試即中。由於店裡曾經出售的時裝上印過一淫蕩的標語「Sex Pistols」,因此麥克拉倫建議樂隊將名字改為「性手槍」,這比「河濱」要酷多了。
剛剛組建的性手槍樂隊
此外,由於主唱林頓幼時沒注意保護牙齒,一口牙都爛掉了,因此麥克拉倫又給林頓起了個藝名叫約翰尼·羅頓,「羅頓」(Rotten)的意思就是腐爛,一語雙關,並且帶有強烈的政治批判意味。性手槍樂隊就這樣在麥克拉倫的幫助下成立了,麥克拉倫任樂隊的經紀人。
3混世魔王躁翻不列顛
混世魔王躁翻不列顛
性手槍樂隊成立之後,在麥克拉倫的安排下到處演出。人們發現這幫傢伙與之前的國民偶像披頭四完全是兩個路子的人。與溫文爾雅的披頭四相比,性手槍樂隊簡直就是一幫暴徒,粗俗而極具攻擊性,幾位隊員認為:人類所處的社會永遠都不是一個令大家都完全滿意的社會,每個人心理處於不平衡狀態時都需要報怨、發牢騷。因此他們咒罵墮胎,咒罵八小時工作制、人類的互相欺騙、各種礙手礙腳的條框等等。每次演出他們總能製造一些事端,臺上臺下打成一團是經常的事,場面往往混亂不堪。主流人士對於出現的這幫混世魔王束手無策,群起而攻之,音樂雜誌也是一片罵聲,然而越是這樣就有越多好奇的觀眾來觀看他們的演出。
性手槍樂隊在「the 100」俱樂部演出
1976年,性手槍樂隊參加了在倫敦牛津城「the 100」俱樂部舉行的朋克音樂節。他們的演出全面推動了朋克運動的興起,正因為這次演出,「the 100」俱樂部至今被認為是朋克運動的誕生之地。EMI唱片公司看到有如此爭議的一支樂隊,便將其收入麾下,樂隊也發表了《Anarchy in The UK》這張舉世聞名的單曲。然而在1976年12月,性手槍樂隊在泰晤士電視臺的一個早間現場直播節目接受訪問時連爆髒話,令全國一片譁然。EMI為了維護自身形象,不得不與樂隊解約。
席德·維瑟斯是樂隊的靈魂成員之一
與EMI解約之後,樂隊的巡演計劃流產,貝司手格葛蘭·梅特拉克也離開了樂隊,席德·維瑟斯成為了樂隊新的貝斯手,此人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混不吝,雖然總有人懷疑他是不是真的會彈貝斯,但沒人否認他是最具朋克精神的一個樂手。
這張著名的《God Save the Queen》
性手槍樂隊後來又與A&M唱片公司籤約。他們準備在這家唱片公司發行了大罵英國女王的單曲《God Save the Queen》,這首作品將攻擊的槍口對準了國家元首,把女王忠實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痴,並且唱片內樂團的照片背景拍攝地取了白金漢宮的外牆,這樣瘋狂的內容遭到了槍斃,A&M公司惹不起只好躲,宣布與樂隊解約。
英國女王被別上了安全別針
幾個月後,樂隊與Virgin唱片公司籤約,終於發行了《God Save the Queen》這首單曲,設計師還在套封裡給女王的鼻子加了支安全別針(刺蝟頭,破舊衣著和安全別針是性手槍樂隊的標誌),導致這張唱片四處遭禁。更離譜的是他們還選了女王登基25周年紀念日那天,在泰晤士河的遊輪上狂嚎《God Save the Queen》,直到警察把他們抓起來才作罷。
性手槍樂隊解散前唯一的一張全長專輯
稍後的單曲《Pretty Vacant》、《Holidays In the Sun》以及1977年發行的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儘管遭到英國國家廣播電臺禁播,但依然賣到排行榜第二名。主流社會視之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洪水猛獸,而年輕人卻把他們當成英雄,大批青年模彷他們的行徑、打扮,音樂風格類似他們的新朋克樂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4流星般划過樂壇
流星般划過樂壇
就在樂隊如日中天的時候,1978年的美國巡演卻使樂隊分崩離析。主唱羅頓在一場演出後宣布離隊,席德整日吸毒的狀態令演出無法繼續,而羅頓與麥克拉倫關係的日益緊張最後導致了羅頓的憤怒離隊。不僅如此,麥克拉倫還犧牲了樂隊過量的金錢和精力來拍攝樂隊的自傳體記錄片《The Great Rock N』Roll Swindle》,然而他在這部傳記中忽視了前貝斯葛蘭·梅特拉克,還貶低離任主唱羅頓。更令人吃驚的是麥克拉倫還把火車搶劫犯龍尼·比格斯弄來當主唱。
席德與南茜
更雪上加霜的是1978年10月12日,樂隊貝斯手席德的女友南茜被發現死於席德的寓所,席德因此受到謀殺指控。這樁血案疑點重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是席德殺了南茜。然而在開庭前的保釋期間,席德卻因為吸毒過量死亡。性手槍樂隊也因此而解散。
性手槍樂隊
僅僅在搖滾樂壇活躍了兩年的性手槍樂隊,猶如夜空中的一顆流星,轉瞬即逝,但它卻帶來了瞬間的閃耀。他們帶來真正的「朋克精神」,這種打從骨子裡追求「無政府主義」、純粹毀滅性的朋克精神,是超越音樂本身的,它表達了對國家社會的抗議,體現了只有破壞舊制度才能期望新局面的思想,為日後無數的青少年提供了反叛的語言,讓他們藉由音樂重新認識自己與社會,籍由對朋克精神的溯源與探索,進而將青春期的反叛轉化為激進的改革力量。
性手槍樂隊
與此同時,性手槍樂隊所樹立的龐朋克美學:破爛牛仔褲、鎖頭項鍊、大量別針、刺蝟頭、英國旗,以及拼貼手法所組成的唱面封面與海報,都成為後世龐朋克風格的典範,甚至深刻影響了時尚設計與現代藝術。雖然在樂隊解散後又湧現出了無數模仿他們的新樂隊,然而能得其精髓的樂隊卻少之又少。他們永遠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